統籌發展和安全 著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

2021年05月24日 10:51:33
來源: 《紅旗文稿》2021/10 作者: 鄭國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實施國家安全戰略,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防范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筑牢國家安全屏障。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出的重大戰略安排。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為安全提供保障,統籌發展和安全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點相結合的又一理論創新,對于新時代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與安全的重要論述精神,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

  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的卓越政治智慧和強烈使命擔當,高瞻遠矚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要求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他強調,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必須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對內求發展、求變革、求穩定、建設平安中國,對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贏、建設和諧世界;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實國家安全的群眾基礎;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富國才能強兵,強兵才能衛國;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打造命運共同體,推動各方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論述,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獨特的發展脈絡,實現了對傳統國家安全理念的重大突破,為我國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推進國家安全實踐指明了方向。

  國家安全涉及眾多領域,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有效應對各類災害事故,健全公共安全體系,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必然要求。

  健全公共安全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公共安全是社會安定、社會秩序良好的重要體現,是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保障。公共安全一頭連著千家萬戶,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是最基本的民生。要自覺把維護公共安全放在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中來認識,放在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中來思考,放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來把握。就如何健全公共安全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維護公共安全,必須從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入手,推進思路理念、方法手段、體制機制創新,加快健全公共安全體系。維護公共安全,要堅持問題導向,從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著力補齊短板、堵塞漏洞、消除隱患,著力抓重點、抓關鍵、抓薄弱環節,不斷提高公共安全水平。要提高公共安全體系精細化水平,從預判預警到應急處置,從現實生活到虛擬空間,每一個環節都要深入考慮和謀劃。要構建公共安全人防、物防、技防網絡,實現人員素質、設施保障、技術應用的整體協調,徹底堵塞“安全漏洞”,堅決打破“安全孤島”。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拓展人民群眾參與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科學回答了如何認識公共安全、如何維護公共安全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系統地提出了必須遵循的理念、原則和方法,為新時代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對全面提升我國安全生產整體水平、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綜合防范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劃定安全紅線,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命關天,發展決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這必須作為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各級黨委和政府、各級領導干部要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牢牢樹立發展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這個觀念,這個觀念一定要非常明確、非常強烈、非常堅定。生命重于泰山,各級黨委和政府務必把安全生產擺到重要位置,樹牢安全發展理念,絕不能只重發展不顧安全,更不能將其視作無關痛癢的事,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發展與安全的辯證關系,安全是發展的前提、保障,發展是安全的基礎;發展是第一要務,安全是第一責任。發展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這條紅線是指導我國安全生產工作的大方向、大邏輯,也是全力保障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應有之義和必然要求。

  就安全生產責任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全面抓好安全生產責任制和管理、防范、監督、檢查、獎懲措施的落實,細化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責任、相關部門的監管責任、企業的主體責任。要抓緊建立健全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建立健全最嚴格的安全生產制度。黨政一把手必須親力親為、親自動手抓。要把安全責任落實到崗位、落實到人頭,堅持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加強督促檢查、嚴格考核獎懲,全面推進安全生產工作。2018年4月,《地方黨政領導干部安全生產責任制規定》印發施行,進一步明確了地方黨委和政府的領導責任、部門的監管責任、企業的主體責任,環環相扣的責任鏈條構筑了一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立體化責任體系。

  堅持以防為主,不斷提升防范自然災害風險能力。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防災減災救災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落實責任、完善體系、整合資源、統籌力量,提高全民防災抗災意識,全面提高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明確了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新理念新要求。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強調,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要更加注重災害風險管理,更加注重綜合減災,更加注重分級負責、屬地管理,更加注重發揮市場機制和社會力量作用。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時強調,加強自然災害防治關系國計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學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提高全社會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國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對自然規律的科學認識,展示了對我們黨執政規律的準確把握,飽含了以人為本的為民情懷,科學謀劃了構建現代化自然災害防治體系的戰略布局,深刻揭示了風險管理、綜合減災的工作理念,展現了協力推動自然災害防治的全球視野,開辟了中國特色防災減災救災理論和實踐的新境界。

  深化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2018年3月,國務院組建應急管理部,推動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健全我國公共安全體系、更好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舉措。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擔負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使命。要發揮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的特色和優勢,借鑒國外應急管理有益做法,積極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系統闡明了應急管理事業發展的理念、目標、原則、任務和方法,是做好應急管理工作的根本方向和基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統籌發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的系列重要論述,始終貫穿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彰顯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價值取向,真正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我們深深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作為人民領袖真摯的為民情懷和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歷史擔當,這也正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精髓要義中最為鮮明的特點之一。

  深刻認識當前我國安全生產、自然災害防治面臨的形勢和風險挑戰

  近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我國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持續好轉,主要體現出三個特點:一是事故總量大幅度下降,全國安全生產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連續18年“雙下降”;二是重特大事故大幅度下降,2020年全國發生重特大事故16起,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未發生特別重大事故;三是安全生產相對指標大幅度下降,億元GDP事故死亡率從最高時的1.33降至2019年的0.03。我國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近5年平均自然災害損失較之前大幅度減輕,2020年我國多地遭受1998年以來最嚴重汛情,但全國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倒塌房屋數量、直接經濟損失占GDP比重較近5年均值分別下降43%、56%和11%,全國因自然災害死亡失蹤591人,為歷史最低。

  但也必須看到,我國仍面臨著諸多重大安全風險挑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安全生產仍處于爬坡過坎期,各類事故給人民群眾安全感造成嚴重沖擊;自然災害仍處于易發多發期,每年全國受災人口和直接經濟損失依然很重。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風險交織疊加,一些深層次矛盾問題亟待解決,形勢依然復雜嚴峻,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任重而道遠。

  部分行業領域安全風險突出。化工方面,我國是世界第一化工大國,中小化工企業遍布城鄉,部分企業生產工藝落后、自動控制水平低、專業人才嚴重不足、安全保障能力差,部分企業重大危險源管理不到位,動火、受限空間等特殊作業管理混亂,企業違法違規貯存、處置危險廢物問題突出。礦山方面,我國煤炭產量超過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全國礦山數量多、規模小、地下礦山風險大、本質安全水平差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由于地質勘查、監測預警等技術手段不足,重大災害防治難度加大,風險防控能力較低,違法違規生產建設、多頭承包轉包、使用淘汰落后工藝、整頓治理措施不落實等問題突出。交通運輸方面,我國機動車保有量、駕駛人數量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均為世界第一,全國路況復雜,長大下坡、急彎陡坡、臨水臨崖等風險點多量大,一些車輛、道路、橋梁以及安全防護設施技術標準偏低,一些道路運輸企業主體責任不落實。建筑施工方面,安全基礎仍然薄弱,深基坑、高支模、起重機械等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風險較大,稍有不慎就可能釀成事故;建筑施工機械化、自動化程度總體偏低,部分企業和項目管理人員安全生產意識淡薄,存在違章指揮、違章作業現象。

  重大工程和重要設施災害風險大。水庫大壩風險高。目前我國已建成各類水庫大壩近10萬座,超高程的高壩大庫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等地震活動強烈地區,如在岷江、金沙江、瀾滄江上建有多座大型梯級水庫大壩,全國近四分之一的城市頭頂“一盆水”,近六分之一的縣城頭頂“一盆水”,存在次生災害隱患。高鐵線路風險高。我國高鐵線路總里程約3.5萬公里,高速列車已達到時速350公里,一些高鐵沿線橫跨地震活動斷層,一些處于地震多發區,一些處于地質災害高發區。高層建筑風險高。我國高度超過100米的高層建筑近萬棟,地震高發地區高層建筑也不少,消防設施、用火用電、人員疏散等風險突出,發生緊急情況救援難度大。油氣管道風險高。我國油氣管道總長約16.6萬公里,化工廠、核電站越建越多,有的工程建設比較早,抗震設防水平低;有的工程橫跨地震斷層,地震風險很高。

  城鎮化快速發展積累潛在安全風險,農村防災抗災能力薄弱。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數量和規模均快速增長,城鎮化率從1979年的17.9%提升到2019年60.6%,城鎮化帶動產業集聚,城市系統越來越復雜,城市治理中各種顯性和隱性風險不斷累積并交織疊加。城市建設、軌道交通、人員密集場所、地下空間等安全風險突出,一些城市電梯、供水供熱管網、垃圾填埋等基礎設施仍然依靠傳統手段排查巡檢,多數特大城市位于沿海沿江地區,受暴雨、洪水、臺風等災害威脅風險較大,自然災害和安全事故在城市的“放大效應”“鏈發效應”加劇了城市治理中風險防控的難度。農村村鎮整體抗災設防水平不高,受各種自然災害影響嚴重,且村鎮留守老人、兒童多,缺少青壯勞動力組織避險轉移和搶險救災,受災時人員傷亡較為嚴重,小災害大損失現象屢屢發生。大多數剛剛脫貧的縣鄉村都是洪澇干旱災害頻發地區,自然生態環境惡劣,因災致貧返貧風險高。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導致災害風險加大。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災害發生的主要驅動力之一,我國因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造成森林火災、水旱災害和重特大地震風險持續上升,局地多災群發并發和災害鏈發情況突出,重特大災害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更趨復雜。21世紀以來,我國因地質災害、洪澇、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分別居世界第一、第二和第三位,年均登陸我國大陸的12級以上臺風4.1個,比上世紀90年代增加了46%。全球變暖加快青藏高原冰川消融速度,造成高原區域湖泊面積明顯加大,季節性洪澇、鹽湖漫浸、地質災害引發堰塞湖的風險增加,對當地及下游區域的安全造成威脅。有觀測數據表明,近50年來我國沿海海平面逐漸上升,速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全球氣候變化大背景下巨災孕育過程盡管緩慢,但長期累積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產生活將產生很大不利影響。

  此外,應急管理基層基礎薄弱的現狀仍沒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法律法規標準規范仍不健全,一些體制機制等深層次矛盾問題仍未得以解決,社會共治群防群治的合力還沒有形成等,都不同程度地對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產生不利影響,應急管理整體水平與推動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積極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更加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

  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推動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和最大優勢。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繼承好黨的優良傳統,發揚好黨的優良作風,運用好黨的理論武器,將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應急管理工作的決策部署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到各部門和地方各層級,確保落地見效。充分發動廣大基層黨組織和基層黨員,探索建立安全生產風險隱患舉報獎勵制度,加強防災減災救災知識技能宣傳,推動構建社會廣泛參與、各方共同努力的工作格局,把基層黨組織建成維護公共安全的重要前哨和堅強堡壘。健全完善責任體系,壓實地方各級黨委、政府防災減災救災的主體責任和安全生產黨政領導責任、部門監管責任、企業主體責任,將相關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點考核內容,強化督導巡查、追蹤問效和執紀問責。

  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實施一批應急管理領域的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實施自然災害防治“九項重點工程”,大力推進應急管理信息化,強化應急救援力量建設和技術裝備支撐,夯實應急救災備災基礎,不斷提升應急管理現代化水平。

  建立健全軍地協調聯動機制,加強軍地雙方災情動態通報和聯合勘測,共同做好災害監測預報、災害事故信息通報、聯合行動協調等工作。加強軍地應急資源和力量協同保障,強化搶險救援行動中交通、通信、醫療、物資等各方面保障,進一步增強應急管理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在“兩個大局”下思考推動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告誡全黨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樹立底線思維,重點防控可能遲滯或中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全局性的風險。這是新時代應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方面,胸懷“兩個大局”關鍵在于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我國處于地震活躍地帶,六成左右的國土面積處于地震危險區,如果在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發生重特大地震,救援難度和損失會更大。我們必須提前思考應對之策,修訂完善應急預案,重點區域預置力量隊伍,開展實戰模擬演練,做好應對大震巨災的準備。我國森林覆蓋面積和林下可燃物連續30多年“雙增加”,存在著發生特大森林火災的風險,同時部分地區森林和城市離得太近,森林火險形勢嚴峻復雜。我們必須吸取國內外森林火災的教訓,持續深化森林草原防滅火體制機制改革,強化滅火救援隊伍力量建設和防火設施建設,強化防火宣傳和火源源頭管控,全力防范遏制重特大火災發生。

  另一方面,安全發展是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當今世界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前所未有,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帶來深刻變化,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需要加強國際合作。要積極參與聯合國和區域框架下的減災合作機制,聚焦“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交流合作,加強國際救援隊伍能力建設,積極參與國際人道主義援助,展現大國擔當和責任。

  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保護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應急管理工作為了人民群眾,也必須依靠人民群眾?;鶎邮蔷嚯x人民群眾最近的地方,基層基礎應急能力的提升能大大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完善公民安全教育體系,推動安全宣傳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普及安全知識,培育安全文化,發揮基層社區、村鎮在應急管理中的作用,推進安全風險網格化管理,廣泛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把風險控制在成災之前。近年來,國家減災委員會已經創建了1.4萬多個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13個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縣,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防災減災救災,全面構建多方參與的社會化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格局。要加強基層應急管理信息員隊伍建設,發揮基層哨點作用,暢通信息報送渠道,強化災害信息報告發布制度建設,提高信息的準確性、時效性,提升獲取第一手事故災害信息的能力。

  當前正在開展的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是自然災害防治的重要基礎性工作,目的是摸清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重點地區抗災能力,客觀認識全國和各地區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水平。這次普查規模大、涉及面廣,有許多新特點:第一次實現6大類21種自然災害風險要素調查、隱患排查、風險評估、風險區劃和綜合防治區劃全鏈條的普查;第一次推動致災部門數據和承災體部門數據有機融合,真正實現災害風險管理,真正推動部門數據共享共用;第一次實現在統一的技術體系下開展普查工作,形成較為完整的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評估與區劃技術體系。

  建立公共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和管理制度,建立公共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進一步把建立公共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上升到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要堅持風險預控、關口前移,把風險控制在隱患形成之前、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盡快建立健全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的工作制度和規范,完善技術工程支撐、智能化管控、第三方專業化服務的保障措施,實現安全風險自辨自控、隱患自查自治,形成政府領導有力、部門監管有效、企業責任落實、社會參與有序的工作格局,推進事故預防工作科學化、信息化、標準化,提升安全生產整體預控能力,夯實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基礎。要堅持風險優先,切實把全面辨識評估風險和嚴格管控風險作為第一道防線,解決“認不清、想不到”等突出問題。要堅持全過程控制,樹立系統防控風險的觀念,從人員、設備、環境、管理四個方面建立全生命周期的風險評估和防控系統,確保及早發現風險隱患,消除事故萌芽。要堅持全員參與和持續改進,不斷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和主體地位,建立和執行好全員負責、全過程控制、自我修復、持續改進加強的工作機制。

  構建科學高效的自然災害風險防治體系。要完善統分結合的自然災害管理體制,銜接好應急管理部門和各專業部門“救”和“防”的責任鏈條,確保責任鏈條無縫對接,形成整體合力。要充分發揮國家減災委員會對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統籌指導和綜合協調作用,著力健全完善綜合減災機制,建立各級減災委員會與防汛抗旱、抗震救災、森林防滅火等指揮部之間的工作協同制度。

  以增強災害風險識別能力為重點,加強災害風險評估和監測預報預警建設,搭建國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平臺,強化災害風險會商研判和應急決策支撐,提升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以主動預防為中心,探索建立災害風險監測和應急、救援、救災一體化工作模式。

  把自然災害防治融入重大規劃、重大工程、重大戰略,統籌推進自然災害防治“九項重點工程”加快實施。高質量組織實施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著力摸清全國災害風險底數;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先進適用裝備配備,補齊實戰能力短板;加快應急救援中心建設,實現高效應急指揮和快速響應救援。適時開展自然災害防治工作綜合督查檢查,對重點工程實施成果進行評估問效,推動工程建設,發揮減災效益。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推進,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一定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積極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更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更為堅實的安全保障!

  (作者:應急管理部原副部長、中國地震局原黨組書記)

  責任編輯:陳金霞

標簽 -
網站編輯 - 陳金霞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