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我們黨在百年發展歷程中,一直十分重視教育工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努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1934年1月,毛澤東在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出了“蘇維埃文化教育的總方針”,指出蘇維埃文化教育的總方針在于以共產主義的精神來教育廣大的勞苦民眾,在于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爭與階級斗爭服務,在于使教育與勞動聯系起來,在于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的基本方針。1983年,鄧小平對于培養和造就社會主義一代新人提出要求:“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蔽覈逃聵I走過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不平凡歷程,辦學規模、培養質量、服務能力實現歷史性躍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事業與祖國共進、與時代同行,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圍繞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今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心懷‘國之大者’,把握大勢,敢于擔當,善于作為,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睆臍v史中汲取力量,在新時代加強和改進立德樹人工作,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做好思政課守正創新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遍_好新時代的思政課,就要努力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思政課應當緊密圍繞學生成長的內在需求守正創新。如果只是喂給學生鹽、油、脂肪、蛋白質、維生素,他們是不愿意吃的,老師們需要做出富有營養的各種鮮美可口的飯菜,他們才愿意吃下去。思政課的創新要堅持從學生視角思考,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我們要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交友、戀愛、與父母關系中的思想困惑,通過學生的關注點來教育引導學生理解世界、國家、政黨、社會的基本運行規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思考的主體、收獲的主體。
要加強改革總體設計。思政課改革涉及課程、教材、教師等多個方面,是一個系統科學的龐大項目,需要大量投入。要編制好工作規劃,若干工作可先從局部試點搞起。改革方向是課程要精、班級要小、閱讀要廣、思考要多、學生要喜歡。有的培養內容如果能以其他學科名目出現,不一定都列在政治學科內。比如,把《論持久戰》納入經典導讀課程,既增加學生的唯物辯證法教育,又增加歷史教育,還能幫助學生理解當前世界格局的發展趨勢,達到綜合教育效果。
要開展大調研工作。就“學生關心和需要什么”“學生接受教育后真正學到了什么”“民族發展還需要加強青年哪些方面素質”等問題,全面開展調研,并進行研究論證。比如,如果發現我國國民的創新精神有待提升,那么就要在教育過程中重視獨立思考能力,而后在教育全周期中進一步分解設計為各項培養環節,如加強培養學生的邏輯能力、演講能力和“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的實踐觀點等。
要系統重塑教材體系。建議邀請教育學家、心理學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等多學科專家共同編寫教材。小學生教材可以是語錄體和對話體,學而誦之,以增其文;中學生教材可以是故事體,學而習之,以增其情;大學生教材可以是經典著作,學而述之,以增其思。
要注重選拔和培養教師?!敖泿熞浊?,人師難得?!苯處熓墙逃ぷ鞯闹袌粤α浚瑳]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就很難培養出高水平的創新人才,也很難產生高水平的創新成果。思政課教師對學生承擔著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塑造正確人生觀的職責,能夠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責任非常重大。思政課教師應經常反思:“你教的哪一堂課會被學生終身記???你曾經影響過哪個學生的重大思想認識?你的姓名會不會被某個學生終身感念?”因此思政課教師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選拔和培養思政課教師應當重點考察他們的基本政治立場,考察他們的育人熱情,重視其授課能力。
提高實踐育人質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把學習奮斗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立鴻鵠志,做奮斗者”。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是教育的基本規律和根本要求之一。我們要遵循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規律,既要用科學的理論培養人,也要在不斷的實踐中鍛煉人,使學生把學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深刻認識。
立德樹人要尊重人的認識過程基本規律,增強實踐在教育中的分量。瞿秋白曾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教育部部長,他說,戰爭時代的教育,特別要注意學生的集體的社會工作——就是一切參加戰爭的工作,要在學生的社會活動中去進行教育,要在一切日常功課之中去教育他們的階級的戰斗的精神?,F在,我們已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更應當多組織學生深入到祖國大地的田間地頭、廠礦車間、革命老區、脫貧一線、科研基地等地方“踩泥土”“聞煙火”,使學生結合課上所學、書本所講,讀懂中國故事,理解中國力量,建立以聰明才智貢獻國家、以開拓進取服務社會的理想信念。
實踐育人要切實提高質量,就要關注有效性。有效性至關重要,如果學生思想上沒有收獲,無論實踐活動設計多新穎、多漂亮,從本質上說都是失敗的。要遵循教學規律,改革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按照學生學習規律來設計實踐環節,避免常遇到的“大呼隆”“一窩蜂”現象。因此,不僅要把實踐環節納入課程體系,還要使之專業化、學科化。
實踐育人要重視人對人的影響。立德樹人的目的是塑造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而塑造人最重要的是塑造人的內心世界。在實踐過程中,應當注意避免簡單了解事、物、數據等表層因素,更加重視人與人交流環節的高質量設置,通過了解革命前輩、英雄人物、勞動模范等優秀人物的故事、思想、精神、追求,實現人對人的良性影響,達到高質量的教育效果。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概括為“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人血脈靈魂相聯相通,是培植文化自信的深厚沃土。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有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這些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為我們今天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
中國人的心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自然相通的。要加強中華優秀文化經典的教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后系統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使學生記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吾日三省吾身”“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等古訓,理解蘊含其中的道理和文化精華,一代一代把中華文明傳承下去。在立德樹人過程中,不要把道德視為對人的外部要求,而應當視為人自身成長的內心需求?!墩撜Z》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要培養學生德福一致的價值導向,也就是道德越高、幸福越多的價值導向,使學生在道德實踐中感到幸福,增長其道德智慧,增進其道德自由。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校立德樹人的教育實踐,需要一個不斷改進與探索的過程。學校要遵循教育規律,進一步加強課程建設的頂層設計,引導學生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歷史進程,蘊含著中華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統籌整合進教育環節,讓它們共同成為當代學生的精神給養,構筑起當代中華兒女的文化自信。
(作者:河北省委教育工委委員,河北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責任編輯:陳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