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不斷堅定‘四個自信’,不斷增強歷史定力,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笨萍冀鐚W習黨史,要學習領會我們黨領導我國科技事業創造輝煌成就的歷程,用科技人的奮斗精神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不斷匯聚前行的磅礴力量。
五千年積淀的中國科技文明,如星空般璀璨。近代以來,閉關鎖國、列強入侵,使中華民族陷入積貧積弱、內憂外患的苦難境地。從以魏源“睜眼看世界”為代表的有識之士師夷長技以制夷,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促進西方先進科技知識在中國的傳播,一批留學生赴西方求學,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抱著振興中華的信念,試圖從西方科學中尋找到中國的救亡道路。一時間,發起社團,興辦學會,創辦報刊,興辦實業等成為潮流,致力于開啟民智,欲將國人從蒙昧中喚醒。孫中山于1895年在廣州創立首個農學會,詹天佑于1912年發起成立“中華工程師會”。1915年,顏福慶、伍連德等在上海發起成立中華醫學會。同年,留美學生趙元任、任鴻雋、胡明復等在美國發起成立了中國科學社,創辦了第一本《科學》雜志,甘愿做科學昌明的“開路小工”。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時,全國各地的黨員有50多人,他們的出身、學歷、成分和職業中,知識分子占了很大比例,留日的18人,北大畢業的17人,其他大學的8人,中師、中學畢業的13人。這些進步知識分子抱著對馬克思主義的無限信仰、對中國革命的必勝信念,探索一條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革命道路。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科技工作,尊重知識分子,重視用科學來改造世界。1939年12月,中共中央發出毛澤東親自起草的《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先后在抗日根據地、解放區建立起科技工作者組織,主要任務是密切聯系實際,研究解決根據地生產建設和軍事問題。影響最大的是1940年2月成立的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毛澤東出席成立大會并發表講話:“自然科學是很好的東西,它能解決衣、食、住、行等生活問題,所以每一個人都要贊成它,每一個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學”。朱德在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發表文章,提出“把科學與抗戰建國的大業密切結合起來,以科學方面的勝利來爭取抗戰建國的勝利!”面對敵人封鎖、物資匱乏,廣大科技人員和邊區軍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開墾南泥灣、用馬蘭草造紙、制造手榴彈等軍械物資,創辦了抗大、陜北公學、延安中央醫院、延安自然科學院等。懷著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革命圣地延安匯聚了一大批從全國各地奔赴而來的知識分子和國外歸來的留學生。以李強、武衡、樂天宇、傅連暲、陳康白等為代表的一批黨領導下的科技力量不斷壯大,匯集了化工、機械、地質、醫藥、農林等方面的科技人才,為中國革命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科技基礎。
1948年5月1日,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號召包括全國知識分子在內的愛國分子團結起來,為建立新中國而共同奮斗。地質學家李四光、林學家梁希、橋梁學家茅以升、化學家侯德榜、物理學家嚴濟慈等17位科學家作為科技界代表,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這一時期,錢學森、鄧稼先、郭永懷、葉篤正、莊逢甘等遠在海外的一大批知識分子克服困難,紛紛歸國。1948年,李四光在英國接到周恩來來信,邀請他早日返回新中國。在周恩來的直接關懷下,他設法躲避了國民黨的阻撓,于1950年輾轉回到祖國。1950年3月,放棄了在美國大學教授職位的華羅庚在歸國途中發出了《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其中寫道:“朋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地’,歸去來兮!為了抉擇真理……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1956年,新中國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黨中央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毛澤東指出:“知識分子在革命和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設一支宏大的工人階級知識分子隊伍。向科學進軍,不能走世界各國發展科學技術的老路,而應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努力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泵鎸σ悦绹鵀槭椎奈鞣絿以谡紊瞎铝?、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威脅,中蘇關系破裂,新中國的知識分子和廣大建設者一道,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取得了研制兩彈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島素、提取青蒿素抗瘧疾、建造第一艘核潛艇等彪炳史冊的科技成就,他們是“苦干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老一輩科學家的集中寫照,是中國科技界的旗幟,也是引領廣大科技人員實現科學報國的民族脊梁,樹立起了科技界獨立自主、自立自強的精神豐碑。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同時強調:“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就不可能建設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沒有科學技術的高速度發展,也就不可能有國民經濟的高速度發展。”這些論斷使人們對科學技術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有了新的飛躍,廣大科技工作者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時不我待地投身到實現四個現代化建設中。黨中央提出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把以科技先導促進生產力發展的質的飛躍,擺在經濟建設的首要位置,開啟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征程。實施了“863計劃”、“973計劃”,表彰23位“兩彈一星”功勛人物。2000年起,設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相繼有吳文俊、王選等20余位科學家獲此殊榮,我國科學家在雜交水稻技術、載人航天工程、漢字激光照排、高速鐵路等理、工、農、醫各個領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科技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國科學家在量子科技、天眼、嫦娥五號、奮斗者號、新冠肺炎疫苗研制等領域取得了累累碩果。不僅有于敏、孫家棟、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鐘南山獲得國家最高榮譽“共和國勛章”的杰出科技人物,也涌現出了像南仁東、黃大年、李保國、鐘揚等一批心中有大我、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至誠報國棟梁,形成了“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為核心的科學家精神,鑄就了廣大科技工作者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獨特的精神氣質。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自由之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用了二三百年的科技發展,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用了七十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時間去追趕,通過迅速發展科技來維護國家利益。現在,在很多領域進入世界科技發展前列。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為我們擘畫了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和2035年遠景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們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
廣大科技工作者學習黨史,不僅要深刻感悟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歷經革命、建設、改革百年奮斗輝煌中所蘊含的砥礪奮進、自立自強精神,還要從黨領導下的中國百年科技發展歷程中深刻領悟到:關鍵核心技術是買不來、要不來、討不來的??茖W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茖W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睆V大科技工作者不僅要學習老一輩科學家們身上所涵養的中華民族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和偉大夢想精神,還要學習和傳承他們櫛風沐雨、砥礪奮進、迎難而上、堅韌不拔、自立自強的科學精神。在新時代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發揚“永遠跟黨走”的優良傳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學史增信中汲取力量源泉,不斷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牢記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補上短板,壯大基礎研究體系,多出“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敢于在創新攻關中“揭榜掛帥”,努力建設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爭取到2035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
(作者:中國科協信息中心副主任)
責任編輯:肖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