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我們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這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這一論斷明確了我國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為我們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重要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進一步指出,我國發展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根據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堅持問題導向,更加精準地貫徹新發展理念,切實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
新發展階段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新機遇與新挑戰。新發展階段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歷史進程中一個不同尋常的發展階段。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至少需要歷時百年,都屬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新中國成立后以及經歷40多年的改革開放,累積起了雄厚綜合國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經過努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我國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2020年,我國經濟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消費逐步回暖,投資增速穩步回升,進出口規模和國際市場份額再創新高,貿易順差較上年同期大幅上升,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國家,彰顯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100萬億元,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當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最有潛力的市場,已經建成世界最大規模的社會保障體系,已經完成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任務、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從長期來看,我國經濟恢復與持續發展的基礎尚不牢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一些地方的工業發展還在依靠拼資本、能源、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核心技術缺乏,高技術高效益的高質量發展步伐緩慢;中國在國際產業鏈和價值鏈分工的位置還處于中低端,高端產業供給短板明顯,關鍵核心技術面臨的“卡脖子”問題非常突出,產業鏈安全問題凸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嚴重,城鄉、東西部地區尤其是南北部地區差距愈來愈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還不充分,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存在,國有企業杠桿率偏高等等??梢哉f,當前我國發展既具備過去難以想象的良好發展條件,也面臨改革開放以來發展環境最為嚴峻復雜、安全風險最多最大的困難和挑戰。
新發展階段必須把實現高質量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當前,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鮮明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發展的主題決定發展的目標和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建議稿的說明中特別強調:“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边@是根據我國所處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科學判斷,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明確了方向、劃定了重點。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高質量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笆濉逼陂g,新發展理念引領我國經濟克難前行,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尤其是通過近年來在科技領域的不懈努力與發展,我國已經在許多技術環節積累了領先優勢,比如5G、互聯網應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北斗導航,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笆奈濉睍r期要推動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實現高質量發展,僅靠勞動力、資本、土地、自然資源等要素驅動難以實現。當今的時代是信息、人工智能、數字化的時代,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獲取新的增長動能,需要進行結構性體制機制改革和依靠技術創新,實現從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創新驅動轉變,真正提高效率和激發創新力。要著力提升我國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維護產業鏈穩定性,關鍵技術自主可控。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局面讓我們看到了突發事件對產業鏈造成的沖擊,以及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因此,高質量發展將成為“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發展的主題,這是適應我國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現實要求,更是關乎我國未來發展的價值取向。
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的一項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具有歷史與現實必然性。一方面,近年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我國內需市場開始蓬勃發展,內需替代外需開始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對于中國而言,海外市場拓展空間有限,單純依靠外需帶來的GDP拉動作用穩定性較低,凈出口對GDP貢獻率在過去10年中有6年均為負值。與此同時,最終消費支出對GDP的拉動作用穩步提升,因而轉型為內需主導的經濟體,有利于我國經濟依靠龐大的國內市場抵御外部環境的沖擊,充分挖掘內需的潛力、發揮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這一顯著優勢,已成為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新方向。另一方面,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通過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業參與全球的分工與經濟大循環,經過持續產業升級而逐步成長為世界工廠。全球總體上形成了歐美作為研發中心、金融中心、消費中心,東亞特別是中國作為制造中心,其他一些資源大國作為資源品輸出中心的全球經濟南北循環模式。隨著歐美國家經濟政治問題的不斷顯現和我國向中高端制造業的逐步邁進,西方國家要求制造業本地化的戰略訴求愈發強烈。傳統南北循環模式的不確定性大大提高,需要通過共建“一帶一路”,開辟東西流向的新型國際循環,與傳統南北國際循環互補。為此,我國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引領,加大西部地區開放力度。我國西部地區是陸上絲綢之路的重點區域,承擔著聯通中亞、歐洲等沿線國家的重要任務,是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切入點,是新型國際循環的重要平臺。
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發揮改革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關鍵作用。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必須堅定改革開放不動搖,發揮改革的關鍵作用,推動改革向更深層次挺進。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其是要素市場化改革,促進發展動能向創新驅動轉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應該繼續以深層次市場化改革為實質內涵持續推進,最根本的是有效市場制度供給,而不只是硬性的產業政策。供給側改革的著力點是讓各種所有制經濟公平競爭,從而有效提高實體經濟效率和激發社會創新力。厘清政府與市場關系邊界,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進一步強化民營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數據顯示,我國65%的專利、75%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都由個體、民營企業完成。要加大需求側改革和注重需求側管理,夯實形成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的內需基礎。若要形成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必然要求具有一個更有韌性的強大內需市場。而消費需求取決于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僅僅依靠政府消費刺激政策遠遠不夠,只有壯大中等收入群體才能真正可持續地提振國內消費市場。需求側改革的著力點是切實完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在初次分配中,要逐步提高勞動報酬的比重,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龐大的低收入群體收入。同時,要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體的要素收入;在二次分配中,要圍繞壯大中等收入群體,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調節精準度,提供公共服務支出效率,切實減輕中等收入群體的稅收負擔和后顧之憂。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保障最大的中低收入群體“生老病居教”的基本民生需要;促進民營經濟的大發展,以此促進社會就業,從而帶來中等收入群體的大擴容。
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階段,就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階段。我們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ㄗ髡撸喝珖f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肖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