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人民群眾是創造者,普通百姓是主力軍。講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對教育啟發鼓舞人民群眾,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直觀鮮活的教育意義。這里選登的幾篇小故事,選自學習出版社出版的《決勝小康 奮斗有我——百姓故事100例》《中國夢 新時代 話小康——講述百姓自己的故事》兩本書,介紹了山東省基層干部群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親身經歷,故事生動活潑,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奮進。
?
三澗溪村的幸福小康路
◎ 高淑貞
?
我曾經是一名教師,按照上級黨委安排和黨員群眾要求,先后當了兩個村的黨組織書記,一個是我的娘家村,另一個是我的婆家村,就是現在任職的三澗溪村。這兩個村的不同之處,一個村小,一個村大,但我剛上任支部書記那時候,都是又窮又亂的后進村。這些年,在各級領導的關懷指導下,我同黨員群眾一道,共同努力,共同奮斗,這兩個村先后都成功實現了后進轉化,成了在章丘小有名氣的富裕村、文明村、示范村。
1995年12月,我還在章丘一所農村小學當老師,娘家村所在的鄉鎮領導找到我,讓我當支部書記。那個時候,娘家村矛盾激化,各項工作都不能正常開展,幾年間,村里的9名黨員,輪流當了一遍支書,可沒有一個能讓群眾滿意。當時,我已經懷孕6個月。家里父母不同意,說村里又窮又亂,男人都干不好,女人能干出什么樣來。一些親戚朋友也勸我,不要來蹚這池子“渾水”。村里有的人也不理解,說:“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還回來管閑事?!钡抑溃沂且幻伯a黨員,是黨組織培養了我,決不能辜負黨委的重托和群眾的期望,工作越難、擔子越重,我越不能放棄!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支持幫助下,我帶領黨員群眾從修路、通自來水開始,抓養殖、搞紡織,架電網、建燒窯,就這樣一直干了將近5年,村里穩定了,群眾也過上了好日子,街坊鄰居見了我總是笑呵呵的。
2004年,組織上又安排我到三澗溪村任黨支部書記。剛上任時,我每天走家串戶,大半年的時間,把800多戶人家走了個遍,通過拉家常,掌握了村里的情況,也拉近了與群眾的感情。村里改造自來水時,個別人因家門前的路面設施、樹木和違章建筑必須挪動和拆除,不同意改造。我就帶著村干部到群眾家里做工作,再難聽的話也得聽,再難受的氣也得受,一遍講不通再講,直到群眾點頭為止。我的一個本家叔叔關了大門不讓進,我連續3天一大早就在他家門口等。其他干部看我這么做,也都不懈怠,紛紛主動去做村民的工作,保證了工程按期完成。后來村里有了錢,就在抓好民生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堅持每年拿出一大部分資金用于幫扶群眾生產生活。這些年村民全部加入了合作醫療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村里還給每個50歲以上村民購買了2份意外保險,給老人發放生活補助,為殘疾人發放生活補助,為升入大學的孩子發放助學金,幼兒園的孩子免費入園,中學生免費乘車上下學,單身母親和“兩病”婦女也得到救助。通過這些,在村班子里形成了“真心愛民、為民解困”的良好風氣,讓村班子和黨員干部得到了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也把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組織的周圍,使村里的各項工作都能順利進行、圓滿完成。
在三澗溪村上任后,我大膽創新。實施“五個一”為民服務體系,即“一面旗幟”帶動群眾、“一線通”連接群眾、“一張卡”便利群眾、“一支隊伍”服務群眾、“一個職介所”致富群眾。創建“黨旗飄飄映四鄰”,要求黨員在家風養成、引領致富、服務群眾等方面作表率。通過黨風帶家風,三澗溪村把群眾“人人都愛家、戶戶盼和諧”的樸素愿望與“三澗是我家、和諧靠大家”的理念融合在一起,以小家的和諧促進大家的和諧,合力打造“家”文化,促進了整個村莊的和諧穩定。建立“眾”字形、“傘”字形矛盾糾紛排查體系。我還立足本村實際,深入開展“1144”工作法。堅定一個政治引領:聽黨話,跟黨走;堅持一個目標不變: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完善四個治理:德治教化、法治保障、自治發展、智治支撐;提倡四鄰聯動:聯文明、聯致富、聯平安、聯出彩。確保鄉村建設方向不變,道路不彎,朝著新時代、新思想引領的方向前進。
雖然當村官難,但總得有人干,只要敢于擔當,敢于碰硬,公平公正對待群眾,群眾就信你服你。為了建工業園區,我碰了不能碰的事,惹了村里多年不敢惹的人,我帶頭爬上屋頂,拆除了一處非法建筑,戶主竟拿著刀闖入我婆婆家,把老人嚇得尿濕了褲子,老人見到我委屈地說:“當這樣的官干啥,大人孩子都跟著受罪,干了一回了,還沒嘗夠這個滋味嗎?”我既心疼婆婆又感到委屈,不停地落淚,淚水不斷地淌進嘴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當村官,跑跑腿、磨磨嘴、吃點苦、受點累,無所謂,都習慣了,可讓家里人陪著擔驚受怕,受委屈,心里確實很難受。但是,再看看,村民住上了公寓樓,老人們進了敬老院,孩子們進了一類標準的幼兒園,年輕人出出入入工業園,心里有一種自豪和成就感。
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于人民。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教誨,不怕困難、不畏風險、敢于斗爭,以基層黨建為統領,加快產業轉型,立足古村文化,大力推動農旅融合,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不忘為民初心,牢記鄉村振興使命,使全村人民過上小康生活,把三澗溪村打造成城市人向往、農村人留戀、章丘人自豪的幸福家園,向習近平總書記交上一份優秀答卷!
?。ㄗ髡撸簼鲜姓虑饏^雙山街道三澗溪村黨委書記)
?
這些年,爸媽住過的房子
◎ 程會會
?
我的爸媽是兩個再普通不過的農民。2020年,我爸48歲,我媽52歲。前段時間爸跟我商量,想換個房子,我心想現在住的房子搬進來不過3年,怎么又要換房子?爸就給我講了一個跟房子有關的故事。
1990年,爸和爺爺奶奶住著一個用泥巴摻雜著一些茅草堆起來的三間土坯屋子。在這三間泥巴屋里,爺爺奶奶張羅著給爸娶了媳婦。三間屋,爺爺奶奶叔叔住一屋,爸爸媽媽住一屋,另一屋存放著廚具、糧食等各種雜物。姐姐和我的出生使得小土屋的居住空間越發緊張。為了不再讓我們一家四口擠在一張床上,爸媽開始著手蓋起了他們人生的第一處院子。舅舅在窯廠用拖拉機拉來幾車紅磚,姑姑給了幾根做大梁的好木頭,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終于有了一個像模像樣的家。爸說搬新家那天比結婚還高興。
1997年,叔叔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爺爺奶奶四處托人為叔叔提親。叔叔看上了鎮上一位漂亮姑娘,那個時候,訂婚前,姑娘都先來男方家看看過得咋樣,其實就是看看住得怎么樣。女方家人來看房的前幾天,爺爺奶奶一直愁容滿面,擔心人家看了家里住的土屋以后,親事肯定吹,可一時半會兒也蓋不出像樣的房子來。爸爸媽媽看到后,考慮到爺爺奶奶年事已高,主動提議把我們住的房子讓出來給叔叔結婚用。爸媽覺得幫弟弟娶上媳婦,是當哥嫂的應該做的。親事順利說成了,只是爸媽帶著我和姐姐又回到他們倆結婚時住的泥巴屋。但爸媽堅信,在不久的將來,他們一定還會再蓋上一處新院子來。
2003年,在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擊“非典”的那年,爸媽終于拆了住了多年的泥巴屋重新蓋上了新屋。這次蓋的比第一次高級了很多,在一樓房頂上面又加了一層三角瓦房房頂,這樣一是能夠儲藏糧食,二是有冬暖夏涼的調溫作用。那年夏天,“非典”最終被控制住,人民生活水平也蒸蒸日上,飯桌上開始時常有魚有肉了。爸媽在這時候看到了商機,開始養殖。他們承包了村里的一些閑置土地,蓋了三大排養豬場,專門養豬。那時候還真賺了點小錢,只是由于養豬場噪聲大、味道重,時常被附近的鄰居抱怨,爸媽逢年過節沒少給人拿肉賠不是。
2010年,為了改善生活條件,爸媽又重新翻蓋了房子。這次房子蓋得很氣派,二層樓,大客廳,5個臥室,還蓋了像模像樣的車庫。房子誰看了誰夸,爸媽帶著爺爺奶奶、姐姐和我美滋滋住進去了。
2017年,我碩士研究生畢業,在縣城參加了工作。農村人為了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過上更好的生活陸續到縣城買房居住。爸媽在老家蓋的二層樓,也不再招人喜歡了。于是,一家人東拼西湊了20萬元的首付款,在縣城買了一套二手房。盡管房子在四樓,而且房齡已近20年,但怎么說也是在縣城有房了。房子經過重新裝修,一家人滿意地搬了進去。這是爸媽第五次操心房子。
2020年,辛苦了大半輩子的爸媽,打算賣了現在的房子,添點錢,換個電梯房。爸經常說:“老了,爬不動了?!卑值耐饶_因為多年的勞累很難再輕松地上下四樓,媽的腰背也開始佝僂,他們每次上樓都得在三樓休息一會兒才能再爬到四樓,到家后也總是氣喘吁吁??粗諠u衰老的爸媽,我決定幫爸媽挑選一個他們滿意的房子。這次,他們想找一個三室兩廳兩衛、環境好的電梯房。在新冠肺炎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后,我們一家四處看房選房,終于如愿,順利搬到了爸媽理想中的四季恒溫、環境優美的電梯房。爸媽說了,等過幾年,外孫、外孫女們長大,他們還想去南湖邊買一個小洋房安度晚年呢。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薄胺孔印币恢笔窃劾习傩諒埧诰蛠?、滔滔不絕的話題。我爸媽的換房史不僅是他們倆一輩子的奮斗史,也是無數人青春歲月的見證史。
你看,生活會越來越好,生活在越來越好,這不就是我們老百姓對小康的理解和期待嘛!
?。ㄗ髡撸簼鷮幨秀肷峡h人民法院科員)
?
第一書記扶貧記
◎ 劉志亮
?
“艾草芊芊,植于湯南。療我唇兮,佑工身健?!睎|漢時期,華佗用艾草治好了漢獻帝的疾病。如今,我也想用艾草治愈“貧困病”,幫助村民走上致富路。
2019年7月,我被派駐到濱州市陽信縣翟王鎮翟王村擔任第一書記,翟王村與大部分農村一樣,人口老齡化嚴重,能種地、會種地的人越來越少,需要脫貧的人群大部分是老弱病殘。
要想脫貧,不僅要有適合本地的項目,也要有合適的致富帶頭人。我與村支部書記和“兩委”班子成員多次交流,大家一致推薦在縣城開公司的周新偉,說他點子多,也愿意幫村里做點事。在村支部書記的引薦下,我認識了周新偉。沒想到第一次見面就被他的爽快感動,他說:“我是這村出去的,與大家論起來還沒出五服呢,你說咋幫我就咋辦?!蓖ㄟ^交流,我了解了他準備帶領村民上項目的想法,他告訴我,他考察艾草加工項目已經有兩年多了。艾草聽上去是草,實際上是一種中草藥,艾灸在中國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了,是最古老的醫術之一。把艾絨卷打成艾條,可用于保健治病。最后,他十分肯定而且滿懷信心地說:“咱們翟王村的水土好,艾草對環境適應性很強,病蟲害少,人員勞動強度低,而且投資風險小、回報高,一次栽種就會多年受益,非常符合翟王村實際,我覺得一定沒問題?!笨吹剿臉幼?,我也堅定了在翟王村種植艾草的決心。
第二天一早,我就和村支部書記說了這件事,沒想到67歲的老書記大力支持,我們一行三人馬上驅車趕往900多公里外的河南南陽實地考察。前后一共去河南兩次,通過考察發現艾草種植不受季節影響,想種即種,冬天種根,夏天種苗,一次種植多年收益,風險低收益穩,田間管理簡單,全程機械化操作,把根撒到地里,再利用旋耕機把根打成段,翻到底下10多厘米深就可以了。特別省時省力,適合我們村貧困戶的需求。
考察回來后,我們信心滿滿,立即召開黨員和群眾代表大會,給大家講艾草種植的好處和優勢,鼓勵大家種植。雖然大家對這個項目表示支持,但是真要拿出自家的土地種植的時候,沒有人愿意冒這個險。我與“兩委”班子成員進一步討論,提議“咱自己先做個榜樣,大家都在自家地里種植,艾根容易成活,我們買些根發給大家,咱租機械免費給大家種上,簽個回收合同,讓大家吃個定心丸”。我必須讓第一批跟著我們種的人切實感受到實惠,才能帶動其他人加入種植隊伍。我們又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方式,為老百姓提供艾根、艾苗和技術,老百姓提供土地和勞力。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在2020年的端午節前后見到了效果,第一批種植的15人,30多畝已經收獲第一茬艾草,經測算還可以收獲2茬至3茬,每畝干艾草產量可以達到1噸,純收入1500元,第二年無須再播種,每畝純收入可以提高到2000元。現在,越來越多的村民咨詢種植艾草,與艾條廠簽訂回購協議,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到200多畝。讓我記憶最深的是,有一天一對老夫婦,騎著三輪車拉來了40多公斤干艾草,賣了30多元,拿到錢時手是顫抖的,人顯得非常激動,我看到后就問道:“大爺,我記得您沒種啊,您這艾草是從哪里弄的?”老大爺說:“這是我和老伴在路邊、野草地里面割來的,攢了40多公斤,聽說這里收艾草,俺想來看看,結果還真能換到錢,以后還收不?”“咋能不收啊,房前屋后、溝邊河沿上種點,拉來我們就收?!庇谑俏覀兞⑵鹆耸召彴莸呐谱樱胱尭嗟娜送ㄟ^艾草受益。通過艾草的種植、收購,我要在翟王村打造種植、收購、存儲、加工、銷售“一條龍”產業鏈。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現在的翟王村路寬了、燈亮了,艾條廠和電商產業園醒目地矗立在村口,陽信第一座村級室內體育館已經建好并投入使用了。看著實實在在的改變,村民的臉上天天帶著笑容,大家都期盼著明天的生活會更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扶貧和扶志、扶智相結合。在擔任第一書記期間,我真切感到農村脫貧攻堅不僅要蹚出一條產業扶貧的路子,不讓一人一戶在扶貧路上掉隊,更要消除“等靠要”思想,培養出有鄉土情懷、有創業激情、有奮斗精神的致富帶頭人,發展適合當地的產業,開拓致富思路,最終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夢想。
(作者:濱州市經濟責任審計服務中心投資四科科長)
?
奮斗的青春最美麗
◎ 韓夢嬌
?
我宣誓:“我志愿到農村任職,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青春力量,請組織放心,讓群眾滿意?!边@是剛到農村任職時,我對組織的承諾。3年了,我從沒有哪一刻敢忘記,一直牢牢記在心里。
2017年8月1日,我第一次來到了東王莊村。在走訪中,我了解到貧困戶劉大娘家的情況。劉大娘已經67歲了,本該頤養天年的年紀,但家庭遭遇不幸,唯一的兒子車禍去世,留下兩個未成年的孩子,一個10多歲、另一個才3歲多,家庭生活基本靠低保。兩個孩子見到我,對我姐姐長姐姐短地叫著,叫得我心里怪難受的,眼圈馬上就紅了。那個月,我一共去了他們家11次。后來,我發現劉大娘經常騎著三輪車去十幾里外的集市上賣小米。我疑惑地問:“大娘,你干嘛去那么遠的地方賣米?。俊眲⒋竽锏幕卮鹱屛业膬刃碾[隱作痛,她說:“閨女啊,老百姓不就是靠著莊稼掙點錢嘛。去集上賣米一斤能多賣5毛錢呢!”說這句話時,劉大娘眼神中閃著淚光。隨后,我便去咨詢村里的老書記。原來東王莊村山林面積大,耕地面積少,多為山嶺薄地,但半沙半土的土質卻非常適合谷子的生長,所以村里的小米好吃,在十里八鄉都是出了名的。不過這些年來,因為信息閉塞,村里的小米都是被商販低價收走。我聽后非常感慨,并下定決心:“我一定要將村里高質量的小米賣出應有的價格!”我立刻給自己的親戚、朋友、同學打去了電話,讓他們買村里的小米。周末的時間還去超市推介,但幾天時間下來,卻收效甚微。看著稀稀拉拉的顧客,我聽到了村民對我的質疑聲:“一個黃毛丫頭,能做些啥呀?就是來咱這兒做做樣子的!”不過我并沒有退縮。
2017年9月6日,我在朋友圈發出了第一條廣告,很快,東王莊村的小米就開始在很多朋友的朋友圈轉發開來,當天就接到了好幾百斤的訂單。信息時代下電商銷售這個途徑讓我嘗到了甜頭。不過工作剛剛起步,快遞、包裝還都沒有著落,所以當天的小米我們選擇了義務送貨上門。我開著車進小區、走小巷。沒有電梯,我就自己扛上去,上上下下、來來回回,汗水濕透了衣服,兩個胳膊也一直顫抖。累嗎?累!但我心里仍然美滋滋的,因為我知道,站在我身后的是一個村莊的百姓。
隨后,訂單越來越多,設計包裝、聯系快遞、售后服務,當一切都走向正軌的時候,有個訂了幾百斤小米的大顧客忽然退單了。他問我,你們的小米賣得比別人貴,可我并沒有發現你們小米的賣點在哪?的確如此,就小米而言,我們鎮到處都有小米,憑什么讓別人來買東王莊的小米?但仔細一想,與市場上別的小米不一樣的地方在于,東王莊村地處偏遠,很少受工業企業的污染。對?。×暯娇倳洸皇钦f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嘛,在這樣的環境中生長出來的小米肯定好吃?。≌f做就做,我馬上利用自己會航拍的優勢對東王莊村進行了全景拍攝,青山綠水的場景瞬間展現在了顧客的手機上,在不斷點擊和轉發的過程中,東王莊小米出名了。從同學、朋友到餐廳、粥鋪、小區微信群,再到小米代理商甚至全國各地的訂單紛紛涌向了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
那段時間,我周六周日都沒有休息,不斷地接單、裝米、稱米、裝箱、發貨,每天褲子上都沾著一層米面,工作雖然很累也很枯燥,但當我抬起頭看到米農們絡繹不絕地把自家小米送到村委來的時候,心中滿是欣慰?!靶№n村官真是為俺們村出了力了?!蹦翘煳衣牭絹泶逦托∶椎膭⒍〈笫逭f出這句話時,我哭了。說實話,工作再苦再累,我沒流過一滴淚水,但聽完這句話我實在繃不住了,這淚花是慰藉、是高興,更是一種動力,堅定了我將東王莊村農產品銷往全國的信念!
那一年,我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將東王莊村滯銷的2萬余斤小米以高于市場平均價格在網上銷售一空。“嘿!幫俺們賣小米的姑娘,剛攤出來的煎餅,你要不要嘗嘗???”茶余飯后,“小米姑娘”這個稱呼在村子里傳了開來。
2019年,在小米、獼猴桃成熟之際,我抓住有利時機,幫助村民成立了自己的品牌,對村中留守的年輕人進行了電商培訓,引導他們都做起了網絡銷售?,F在,通過村民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將村中的農作物賣到天南海北,還成了個小有名氣的“電商村”呢?,F在的東王莊村啊,路修好了、路燈亮了,村里有了文化廣場,還向省里申請了精品采摘園呢……所有這些,老百姓們都看在眼里,樂在心里。
駐村兩年很快就結束了,就在我離開村子一周之后,我收到了這樣一條微信信息:“小韓,剛剛知道你已經期滿走了,非常不舍。我作為東王莊村的一員,非常感謝你兩年來無私的奉獻與付出,真心希望你能?;貋砜纯?。同時也祝愿你以后工作順利,生活幸福?!蔽抑?,這是對我兩年村官工作最好的一份禮物了。
兩年的村官生活雖已結束,但我服務基層的心永遠都是熾熱的,不管我以后在什么樣的工作崗位上,我都不會忘記最基層的老百姓們,我會滿懷著對群眾的這份深厚感情,從小事抓起來,從現在干起來。雖然我的力量微薄,但仍將奮力前行,以功成不必在我,擔當必須有我的責任和意志,在基層書寫青春華章。
(作者:濟南市萊蕪區牛泉鎮黨政辦公室一級科員)
?
俺村發生了新變化
◎ 王 洋
2016年7月,我作為大學生村官,來到了臨沂市臨沭縣曹莊鎮朱村。幾年來,農村的基層工作讓我深入群眾,扎根朱村,脫掉了身上的“書生氣”。今天,我想給大家講講我們朱村奔小康的故事。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全面打響。剛滿18歲的王克昌是“支前大軍”中的一員。餓了,就掏出隨身帶的煎餅咬上幾口;渴了,就到附近老鄉家要碗水喝。就這樣,一雙草鞋、一輛小推車,一天天,一趟趟,無數個勤勞樸實的王克昌們,在戰役中連續數天向前線送米、送面、送衣、送鞋。“最后一口糧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后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體現的是那個年代沂蒙人的團結奮斗、無私奉獻精神。
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革命老區臨沭朱村視察工作,專程看望老支前王克昌。一到他家,總書記就先擰開了自來水,看看水還淌不淌?掀開了鍋蓋,看看吃的什么?問問煤氣多少錢一罐?看到太陽能洗澡室,就問水熱不熱?來到堂屋,坐在沙發上,手一直拉著王克昌的手,關切地問,家里有幾口人、幾畝地?身體好不好?還有什么困難?當總書記聽到老人講,日子在黨的帶領下奔小康時,很是高興。后來,老人對我說:“總書記說話,熱乎的啊,慢聲細語,三句話不離老百姓,句句講的都是實在話、家常話,就像咱的親人,和咱老百姓一樣??!”聽著王克昌老人的話,一股熱流涌進了我的心中。
如今,因為總書記的到來,我們朱村出名了。來朱村參觀的人數越來越多,拜訪王克昌老人的人也是絡繹不絕。王克昌老人向前來看望的人們講革命傳統故事,講黨的好政策。他總說,總書記到他家來,不光聽別人說百姓生活有多么好,還要親自走下來看看百姓到底生活得怎么樣,這就叫實實在在“走群眾路線”。
幾年來,我們村時刻不忘總書記的鼓勵,村“兩委”鉚足干勁帶領群眾修路、栽樹、種花、刷墻、安燈,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構筑起基本醫保網絡,改造了貧困戶危房,村民幸福指數也提升了?,F在村里長壽老人不少,最大97歲,80歲以上的有40多個。村里的老人們都說:“現在環境變好了,收入提高了,村里給俺們老人建了照料中心,沒事就去下棋打牌,拉拉呱兒,可恣兒了?!辈粌H是居住環境改善了,經濟也越來越好。這幾年,村里種植了有機葡萄、有機蔬菜、優質冬桃、晚秋黃梨,還建設了林下食用菌大棚。我們注冊了“朱村味道”商標,將村里產的地瓜葉茶、紫薯、花生、蘋果、香菇、豆沫面等農產品送上了電商平臺,我們村也成了“淘寶村”,山貨在家門口就被搶購一空,天然純正的沂蒙味道銷往了全國各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返鄉創業,當起了“棚二代”,我們村也走上了富裕之路。鄉親們笑了,一張張燦爛的笑臉,漾著的是滿足,淌著的是幸福。因為帶領群眾做電商脫貧致富,我也被評為了新時代沂蒙扶貧“六姐妹”之一。小康路上喜洋洋,我的心里也暖洋洋,有幸能在這片紅色的熱土上把沂蒙精神傳承下去。
總書記特別牽掛的,還有我們村的柳編。柳編是臨沭縣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已有1400年的傳承歷史,因此,臨沭還有了“中國柳編之都”的美譽。當年,為總書記展示柳編的小伙子張志全,之后不久,就將自己的車間設在了朱村,優先錄用貧困戶,給村里的剩余勞動力謀工作。村里的貧困戶張田英,自幼雙腿殘疾,走路只能跪著走。后來又喪了夫,一個人帶著上五年級的兒子艱難度日。自從學會編柳筐,她每天上午來車間編筐,中午回家給兒子做飯,下午再去上班。每編一個筐能掙一塊六,一天編20來個就能掙30多塊錢。我們還為孩子申請了助學金,讓她沒有了后顧之憂,她現在與其他6戶貧困戶一起,靠自己的雙手實現了穩定脫貧,共同攜手奔小康。
盛夏時節,穿行在沂蒙地區,類似的故事不斷上演著,像我們朱村這樣的小康美景隨處可見,沂水、蘭陵、費縣、蒙陰……這些美景的背后,是我們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是我們緊盯“黃河灘”、聚焦“沂蒙山”、鎖定“老病殘”的決心,是讓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十足干勁。
(作者:臨沂市臨沭縣委四級主任科員)
責任編輯:肖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