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問題是國際政治中的一個帶有根本性質的問題,對時代問題的研判,直接影響對國際規范的選擇和制度變革方向的判斷。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指出:“從黨的十九大到黨的二十大,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具有特殊重大意義。我們要深入分析世界轉型過渡期國際形勢的演變規律,準確把握歷史交匯期我國外部環境的基本特征,統籌謀劃和推進對外工作?!碑斀袷澜缣幱诎倌晡从兄笞兙郑瑴蚀_把握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于我們在世界變局的迷霧中冷靜觀察、沉著應對,科學制定我國對外方針政策具有重要意義。
和平與發展依然是時代的主題
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和持續40多年的冷戰給人類造成了空前的劫難,避免戰爭、維護和平、推動發展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20世紀80年代,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方面,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解放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發展,經濟、科技在世界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另一方面,美蘇冷戰持續,世界和平依然面臨挑戰。鄧小平根據世界經濟與政治發生的重大變化,敏銳地把握到時代的主題已由戰爭與革命轉變為和平與發展,提出了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的兩大主題的科學論斷。
冷戰結束后,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各國相互聯系和依存日益加深。與此同時,海灣戰爭、前南地區沖突、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利比亞戰爭等地區熱點此起彼伏,國際恐怖主義、網絡安全、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亞洲金融危機、全球金融危機接續發生,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全球貧富差距拉大。在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但全球戰略穩定的基本格局沒有改變,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
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有力地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優化配置,推動各國相互聯系日趨緊密,促進了世界財富的積累,但是也導致世界范圍內的權力轉移和彌散,不可避免地引起政治、經濟、文化利益的重置和社會的波動。另一方面,面對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戰,美國等西方國家主導的舊有全球治理體系越來越難以適應形勢需要,世界面臨的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突出,全球治理體系亟需得到完善。伴隨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實現群體性崛起,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等新興市場國家在全球經濟增長中發揮的作用增大,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掌控世界的能力持續下滑。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集體崛起從地理和文化上顛覆了“西方中心論”,改變了1648年近代國際關系體系形成以來西方居于主導、東方趨于從屬的態勢,世界更加平衡和多元,大國戰略博弈更加激烈。與此同時,一些國家國內貧富差距拉大,民粹主義抬頭,映射在國際關系領域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霸凌行徑成為阻礙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新的挑戰。網絡、太空、極地、氣候變化等新領域也亟需填補空白制定全球規則。在這種情況下,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圍繞“誰治理”“治理什么”“如何治理”在全球治理領域展開了激烈博弈。然而必須看到,盡管挑戰重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歷史大勢沒有變,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依然不可逆轉。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時代的訴求
當今世界,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日益緊密,人類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相互依存、共同演進成為應對日益突出的全球性挑戰、實現和平與發展的時代訴求。
在經濟領域,經濟全球化推動各國相互間貿易和直接投資顯著增長,并通過貨物與服務貿易、對外直接投資、證券投資等形成聯動,然而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也暴露出全球經濟治理能力亟需提升。在安全領域,非傳統安全威脅對國際關系的影響上升,主要表現為恐怖主義、全球變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移民問題、跨國犯罪、傳染性疾病蔓延等。“9·11”恐怖襲擊、全球新冠疫情等都體現出非傳統安全威脅日益突出,造成的安全影響日益多元化和全球化,且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自應對。在社會層面,全球相互依存的態勢開啟了一個人類社會組織和政治關系的新空間,預示著一種“全球治理”的新的綜合系統的形成,“共贏”而非“零和”成為國家間合作的新模式。相互依存的世界要求塑造國際關系的新規則與新機制,呼喚各國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攜手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世界上的問題錯綜復雜,本質上都是由于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和全球治理缺位造成的,歸根結底需要靠發展和合作來解決。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演講時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要跟上時代前進步伐,就不能身體已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過去,停留在殖民擴張的舊時代里,停留在冷戰思維、零和博弈老框框內?!泵鎸θ找鎳谰娜蛐蕴魬?,冷戰對抗的老辦法解決不了時代發展的新問題,解決問題的出路是加強團結協作,維護和踐行多邊主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多邊主義的要義是國際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著辦,世界前途命運由各國共同掌握。踐行多邊主義就是要按照各國共同達成的規則和共識來治理,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尊重聯合國等多邊平臺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各國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不同,踐行多邊主義就是要尊重和包容差異,不干涉別國內政,通過協商對話解決分歧,要互尊互諒,增進互信,開展國際間良性競爭。踐行多邊主義就是要與時俱進,立足世界格局變化,著眼應對全球性挑戰需要,在廣泛協商、凝聚共識基礎上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踐行多邊主義就是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擺脫意識形態偏見,最大程度增強合作機制、理念、政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是合作共贏。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進步,最終通過發展解決現實世界存在的各種難題。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國利益日益融合,但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國家之間也許政治制度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文化信仰不同,但合作共贏發展無疑是全球最大公約數。
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和平是中國人民的永恒期望,也是中國發展的鮮明特征。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始終不渝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從未主動挑起過一場戰爭,從未侵占過別國的一寸土地。中國的和平發展之路有著深刻的辯證邏輯,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保證國家發展,以中國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會議發表講話時指出:“中國將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無論自身如何發展,中國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范圍。”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中國的戰略選擇和鄭重承諾。當代中國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自己的價值選擇,主張與世界各國攜手合作應對挑戰,共同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和平發展的目標和歸依。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崇“和”尚“諧”的文明成果,也是中國人民追求和諧、修己安人的哲學境界,更是當代中國治國理政的智慧展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積極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總布局和總路徑,強調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要營造公平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要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要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把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有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呼吁各國人民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要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要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這些思想將自身發展同各國共同發展緊密融合,明確了中國外交為民族復興盡責、為人類進步擔當的重要使命,使中國外交站在了時代發展潮流的前列。
作為國際體系負責任大國,中國始終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堅定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石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同各國一道,堅守多邊主義,維護公平正義。伴隨中國的經濟崛起,中國分攤的聯合國會費比例從2000年的0.995%上升到2021年的12.01%,是聯合國會員國中增長最多最快的。中國積極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30年來,中國軍隊先后參加25項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官兵4萬余人次,是聯合國第二大維和攤款國和會費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第一大出兵國。在地區熱點問題上,中國堅持勸和促談,反對動輒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脅,有力維護了世界的和平穩定。
就發展而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始終是全球貿易發展的“動力源”和“穩定器”。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有力維護了地區金融穩定。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美歐發達國家經濟衰退、增長乏力,中國保持了自身經濟穩定發展,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始終保持在30%左右。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一直是世界減貧事業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7.5億人擺脫貧困,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70%。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堅定一員,中國堅持深化南南合作,為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緩解債務壓力、實現經濟增長作出貢獻。中國還通過積極地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努力實現全球合作中的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
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暴發,中國在做好自身防疫的同時,積極參與全球多邊抗疫合作。中國先后向世界150多個國家提供了防疫物資援助,堅持分享抗疫防疫經驗,向世界衛生組織先后兩次總計捐助5000萬美元,支持世衛組織開展相關工作,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宣布中國疫苗研發完成并投入使用后作為全球公共產品,優先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為保障世界民眾生命安全提供了重要基礎。中國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有序復工復產,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凸顯,維護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基本穩定,增強了全球經濟增長的信心。
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中國是最早制定并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發展中國家,也是節能減排力度最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發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近年來,中國積極落實《巴黎協定》,提前完成2020年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目標。2020年下半年,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這是中國的莊嚴承諾,也是中國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綠色轉型的自覺行動,展現了中國推動全球氣候治理的責任擔當。
中國人民的夢想同各國人民的夢想息息相通,秉持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中國始終將自身發展置于人類發展的坐標系中,始終把自身命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始終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只要我們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就一定能夠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把握正確方向,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推動構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為增進人類共同福祉作出更大的貢獻。
?。ㄗ髡撸和饨粚W院副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劉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