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必須堅持守正創新、真融深融,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讓黨的好聲音傳得更開、更廣、更深入。
在把牢正確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上立根鑄魂
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們做新聞工作,任何時候都要胸懷大局、著眼大事,以高度的政治意識、責任意識準確把握面臨的形勢任務,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找準定位、履職盡責。
堅持黨性原則。我們要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自覺主動接受黨的領導、聽從黨的指揮,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一聲令下、使命必達的狀態,忠誠履行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讓黨的旗幟在各類輿論陣地上高高飄揚。要時刻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增強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善于從政治上觀察問題、分析形勢、組織報道、審核把關,準確把握新聞事件蘊含的政治意義、可能帶來的政治影響,把政治方向、政治要求體現到新聞輿論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
堅守導向要求。不論是傳統主流媒體,還是新媒體,講導向沒有例外,必須貫穿到所有環節、所有報道上。要堅持以辯證思維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在新聞輿論工作中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努力增強議題設置能力,以更多真實客觀的第一手信息和觀點鮮明的理性解讀,占據輿論引導和思想引領的制高點,在全媒體輿論場上確立主流輿論定海神針的作用。要敢于善于進行輿論引導,做到敢說話、早說話、會說話,為改革發展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凝聚最廣泛的思想共識。
堅定人民立場。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體現在城鄉面貌的巨變上,更反映在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新聞輿論工作來說,來自基層、來自百姓的故事永遠是最動人心弦的“好聲音”。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規劃實施的開局之年,要在這些重大主題宣傳中充分體現時代感和獲得感,必須堅持貼近人民、心系人民、謳歌人民,用手中的筆和鏡頭真切感知民情冷暖、深刻反映時代脈搏,鮮明體現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在放大一體傳播優勢上久久為功
以貫徹《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謀劃“十四五”媒體改革發展為契機,緊緊抓住“一體發展”這個關鍵,突出“移動優先”這個戰略,樹立“系統協同”這個導向,著力激發各級媒體發展活力和競爭力,形成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省市縣媒體貫通的主流輿論格局。
在存量改革上深化拓展。要加快存量改革,大力實施“騰籠換鳥”工程,把資源優化配置與淘汰落后產能相結合,堅決關停并轉受眾少、影響力弱的版面欄目、頻率頻道和平臺賬號,集中力量打造精品內容板塊,以互聯網思維做強優勢傳播平臺、提升集約發展水平。
在整體轉型上深化拓展。要在采編資源向新媒體領域集結“轉場”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自身體制機制的全面“轉型”,構建適應全媒體發展的新型策、采、制、編、發、播流程,真正實現一支隊伍服務多個平臺的一體化運作機制,使融合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階段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邁進。
在互動服務上深化拓展。要改變傳統單向的內容生產模式,更加注重用戶感受體驗,更加重視群眾互動參與,在對接群眾需求中開拓新聞宣傳的新空間。同時,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賦能,通過技術應用的滲透和各類便民惠民服務的聚合,盤活各類公共服務、民生服務、文化服務資源,增強用戶黏性,在服務群眾中引導群眾。
在生態培育上深化拓展。建設一體化的全媒體傳播體系,不但要做好媒體內部循環的“小生態”,還要培育好外部融合的“大生態”。要統籌處理好不同層級、不同屬性、不同領域媒體的關系,構建省市縣媒體貫通的傳播鏈條,建立協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生態系統,推動中央的聲音“一鍵傳送”,基層的鮮活報道“一鍵分發”,雜音噪音“一鍵刪除”。
在增強工作合力上謀篇布局
以完善堅持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為抓手,加強統籌協調和謀劃指導,用足用好各類宣傳陣地、渠道、平臺和資源,形成強大工作合力。
著力完善機制。一是完善重大主題宣傳策劃機制。建立逢重要時點、重要會議、重大活動必策劃的機制,打通內宣外宣、網上網下,確保宣傳一體設計、有機銜接、有序推進。二是完善熱點輿情引導處置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及時反應、順暢溝通、協同處置的突發輿情應對預案。進一步加大培訓特別是實戰演練,推動涉事部門和地區按制度做好突發輿情應對。探索建立科學的輿論引導效果評估體系,加強與第三方合作共同開展對工作總結和反思,建設案例庫。三是完善輿論監督機制。針對輿論監督缺位、監督乏力、監督無序等問題,對標有關政策導向,建立完善相關機制,持續打造品牌欄目,引導主流媒體開展建設性輿論監督,做到準確監督、科學監督、依法監督。四是完善“政產學研”協同機制。深入推進部校共建新聞學院,通過搭建“政產學研”合作平臺和設立協同研究項目,引領共建學院聚焦媒體深度融合、輿情監測引導、大數據分析應用等方向深入研究,推出更加務實管用的成果和更多落地有聲的咨詢建議。
著力賦能發展。一是加大政策支持扶持。針對市縣媒體運營困境,研究出臺相關指導意見,推動地方黨委政府建立財政扶持長效機制,解決好“兜底”問題。二是推動融入社會治理。引導各級黨委政府轉變觀念,認識到主流媒體是基層治理的有效平臺和數字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支持其整合資源、拓展功能,將本地群眾聚合在自主可控的新型平臺上,打造國家治理體系中最廣泛的“觸角”與最堅實的“基礎”。支持主流媒體積極融入“互聯網+治理”,承建和參與智慧城市、電子政務、便民服務平臺、大數據集成應用、數字新基建等建設項目,提升主流媒體綜合信息服務能力。三是努力創新發展業態。支持新聞單位建設各類新型文化產業孵化空間,鼓勵引導文化類創業團隊或項目入駐。探索內容創業模式,利用文化產業股權投資基金等,支持主流媒體將有潛力的優質內容生產平臺做大做強,培育有影響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著力建強隊伍。一是抓好進口關。研究探索更加靈活的引才用才機制,為主流媒體引進緊缺型人才、專家型人才、全媒型人才開辟政策綠色通道。推動主流媒體與高校特別是共建院校建立聯合培養機制。二是抓好培養關。進一步拓寬培訓渠道和內容,提升培訓的專業性、系統性和針對性,全面提升媒體從業者尤其是青年骨干的政治素質、專業知識、業務能力、崗位職責以及作風素養等。三是抓好激勵關。推動媒體完善績效考核制度和激勵機制,進一步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績效管理,形成科學、全面、公平公正的考核考評制度。各級各類新聞獎項的評選表彰進一步向采編、管理等一線崗位傾斜,向新媒體領域傾斜。
在拓展主流價值影響力上落細做實
新聞輿論工作承擔著引領導向、成風化人的重要職責,必須始終把宣傳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重中之重,堅持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凝聚共識、匯聚力量。
強化思想引領。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并發表重要講話,對江蘇發展精準把脈、激勵鞭策,我們要把學習宣傳好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作為重要政治任務,與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結合起來,堅持守正創新,講好江蘇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故事,講好江蘇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唱響新時代長江之歌的故事,講好全省上下謀劃“十四五”發展、譜寫“強富美高”新篇章的故事。
推進內容生產供給側改革。我們要緊盯重要選題,緊跟需求側新變化,不斷增強用戶意識、產品意識,持續推動報道創新、結構調整,用正能量充沛的內容強信心、暖人心、筑同心。精心組織推出系列專題專欄,組織“踐行囑托開新局”“走向我們的美好生活”等新聞行動,廣泛開展蹲點調研,邀請外媒訪蘇采風,進一步打造精品欄目和“鎮版報道”,更好滿足受眾多層次、個性化的信息需求。
創新呈現方式和傳播方式。適應信息傳播的新格局和傳媒變革的新趨勢,以理念、內容、方法、業態、體制等方面的全方位創新,進一步提升正面宣傳的實效。綜合運用全媒體方式、大眾化語言、藝術化形式,突出互動式、服務式、場景式傳播,讓新聞報道新起來、動起來、活起來,不斷提升宣傳的到達率、點贊率。創新做好“新時代長江之歌”“大運河文化帶”“一帶一路”和“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宣傳和文化交流,服務中華文化走出去大局,努力彰顯江蘇文化的國際影響。
?。ㄗ髡撸褐泄步K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政府新聞辦主任)
責任編輯:陳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