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提出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國的重大任務。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任務,是保障人民享有幸福安康生活的內在要求,是維護國家公共安全的重要保障,對于順利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推動新時代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充分認識重要地位和作用
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既是解決好衛生健康領域主要矛盾的重大制度安排,又是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保障人民健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生活需要。《建議》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新發展階段,人民群眾更加重視健康質量。人民群眾不但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看病更舒心、服務更體貼,對政府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基本衛生與健康服務寄予更高期望。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要以健康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為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要為核心,在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突出人民健康目標,在財政投入上向健康領域傾斜,加快推進健康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解決醫療衛生服務和健康資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建立健全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相適應的衛生健康服務管理體制機制,不斷提高人民健康的保障水平。
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健康是經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所在。健康已經從傳統意義上的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等“小健康”,展延到包括身心健康、社會適應、環境質量等“大健康”范疇。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加快推進健康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釋放健康活力和潛能,構建起健康領域與經濟發展之間相互促進、良性循環的系統,不僅能夠促進經濟健康發展,也有利于健康創造需求經濟屬性的進一步發揮。解除群眾看病治病的后顧之憂,可以有效滿足人民群眾健康消費需求,有助于推動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
促進社會健康發展,提升社會建設水平。健康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健康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文明向上、全民健康是健康中國的主要特征。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升人們的健康素養和社會適應能力,有效改變人們的不良行為和生活方式,改善健康環境,形成全社會、全方位關注健康的社會氛圍,從而更好促進社會建設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深刻把握豐富內涵和核心要義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目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作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任務,我們要深刻領會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在各項工作中全面準確貫徹落實。
堅持黨對衛生健康工作的全面領導。發展衛生健康事業同國家整體戰略緊密銜接,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是黨治國理政的重大政治任務。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全面建設健康中國這項重大民心工程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整體謀劃和統一部署。一方面要強化責任擔當,按照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職能要求,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另一方面要狠抓推動落實,構建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統籌協調政府、社會、行業和個人各方面力量,形成維護和促進健康的強大合力。
堅持中國特色衛生健康發展道路。人民群眾的健康不僅是社會民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要堅持走好中國特色衛生健康發展道路。一要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無論社會發展到什么程度,我們都要毫不動搖把公益性寫在醫療衛生事業的旗幟上,不能走全盤市場化的路子。二要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領域,堅持政府主導,落實領導責任、保障責任、管理責任、監督責任;在非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領域,市場要有活力,鼓勵社會力量提供服務。三要推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政府負責保障全體人民公平獲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并隨著經濟發展、政府保障能力增強、醫療技術不斷提高,逐步擴大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范圍,逐步提高服務標準。
堅持衛生健康全民覆蓋、共建共享。《建議》明確提出“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要求。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兩個著力點,突出解決好婦幼、老年人、殘疾人、流動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點人群的健康問題,實現從胎兒到生命終點的全程健康服務和健康保障。加快形成政府主導、市場參與、全民行動的共建共享健康發展氛圍,強化政府履行公共健康服務方面的職能,引導市場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健康促進工作,構建多層次、差異化的公眾參與全民健康路徑,形成各主體協同、合作、良性互動的共建格局。
堅持營造綠色安全的健康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切實解決影響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要將公民主要健康指標改善情況納入政府目標責任考核,加強與群眾健康密切相關的飲用水、空氣、土壤等環境健康影響監測與評價,落實職業對健康影響評估政策,強化食品安全等公共安全領域監管政策,提升保障人民群眾公共安全能力和水平。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堅持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督ㄗh》提出,積極參與重大傳染病防控國際合作,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我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不斷完善參與國際重特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的緊急援外工作機制,加強同“一帶一路”建設沿線國家衛生與健康領域合作,積極參與健康相關領域國際標準、規范等的研究和談判,加快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加快創新理念觀念和思路方法
建設健康中國,既要靠醫療衛生服務的“小處方”,更要靠社會整體聯動的“大處方”。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迫切需要創新衛生健康工作理念、系統觀念、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發展理念。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不只是衛生健康主管部門的職責。要在全社會加快樹立大健康發展理念、大健康意識,形成大健康的環境氛圍,推動大健康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創新。在工作中不能把健康僅僅理解為醫療衛生和看病治病,不能就衛生抓衛生、就健康抓健康,必須跳出衛生小圈子,以適應新時代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需要。
樹立系統觀念?!督ㄗh》提出了“堅持系統觀念”的重要原則。從深化醫藥體制改革、建立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到改善健康環境、提升群眾健康素養、提高群眾健康預期壽命,再到有效控制健康危險因素、促進健康制度體系完善、健康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是健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了健康治理的完整系統。要從健康影響因素的廣泛性、社會性、整體性出發,樹立系統觀念,把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作為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推進衛生健康領域系統治理。
加快轉變衛生健康工作重心。過去以治病為中心,使得人們和社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有病治病上,帶來了藥價高企、用藥過度等問題,社會反映強烈。與此同時,由于忽視疾病預防、降低健康危險因素等方面的作用,又產生了更多的疾病問題。要加快改變以治病為中心的舊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建立健全與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相適應的衛生健康服務管理體制機制,為不斷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制度和能力保障。
堅持預防為主。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在影響健康的因素中,人們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居主導地位,其影響達到了60%。此次新冠肺炎重大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采取果斷、英明、及時的科學決策和快速行動,有效控制了新冠肺炎疫情,其中很關鍵的兩個做法就是引導人民群眾在公共場合戴口罩、回家勤洗手,充分體現了“預防為主”這一健康工作方針的威力和成效。
抓緊落實各項重點任務
《建議》明確提出了“十四五”期間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目標,并明確了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國的遠景目標。要圍繞上述目標采取有力措施,把各項重點任務落實落細。
加快實施健康中國行動。國務院于2019年6月印發《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全面實施15個重大專項行動。著眼于從源頭上解決“不得病、少得病”問題,實施健康知識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煙、心理健康促進、健康環境促進等六大行動,對健康影響因素進行全方位干預,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普遍提升國民健康素養。針對婦幼群體、中小學學生、農民工、老年人等重點人群,實施婦幼健康促進、中小學健康促進、職業健康保護、老年健康促進等四大行動,切實維護全生命周期健康。實施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癌癥防治、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防治、糖尿病防治、傳染病及地方病防控等五大行動,加強重大疾病防控,提升重大疾病患者規范管理率,降低重大疾病死亡率。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議》對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一是健全醫療服務體系。按照“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要求,建立健全分級診療制度。推廣遠程醫療,優化醫療衛生資源布局,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加強公立醫院建設和管理考核,按照“權責清晰、管理科學、治理完善、運行高效、監督有力”的要求,加快完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二是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逐步將門診醫療費用納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支付范圍,完善籌資分擔、調整機制,逐步提高統籌層次,深入推進支付方式改革,落實異地就醫結算。三是推進國家組織藥品和耗材集中采購使用改革,推動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督ㄗh》明確提出了“織牢國家公共衛生防護網”要求。一是改革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強化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流行病學調查、檢驗檢測、應急處置等職能。優化完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職能設置,建立上下聯動的分工協作機制。建立健全以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龍頭,衛生監督、婦幼保健、精神衛生、健康教育、健康促進機構等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專業公共衛生機構體系。二是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堅持平戰結合,將公共衛生安全納入國家安全總體部署,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處置機制,健全醫療救治、科技支撐、物資保障體系,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三是落實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責任,要扭轉公立醫院“重醫輕防”的不良導向,切實強化公立醫院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職能體系、機構設置和救治能力。四是創新醫防協同機制。建立醫防機構人員通、信息通、資源通和監督監管相互制約的機制,切實改變“醫防脫節”的問題。
著力提升愛國衛生運動的整體效能。《建議》要求,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促進全民養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要創新新時代愛國衛生工作體制機制,加快實現愛國衛生運動的“四個轉變”:一是工作內容從環境衛生治理向全面社會健康管理轉變,進一步豐富新時代愛國衛生工作內涵;二是工作方式從運動化向常態化轉變,激發新時代愛國衛生運動的內生動力;三是工作模式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不斷提升愛國衛生工作質量和服務管理水平;四是工作載體從評選國家衛生城市向創建健康城市提質升級轉變,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各環節。
在傳承創新中實現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督ㄗh》明確提出,堅持中西醫并重,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要遵循中醫藥規律,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開放,在開放中發展。要切實加大中醫藥古籍保護力度,充分開發珍貴的中醫藥古籍寶庫,在傳承的基礎上做到創新性發展。要完善中醫藥創新開放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舉措。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健全中醫藥服務管理體系。建立健全適合中醫藥發展的評價體系、標準體系,推進中醫藥科研和創新。將中醫藥納入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重要內容,推動中醫藥開放發展。
?。ㄗ髡撸簢倚l生健康委流動人口服務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責任編輯:陳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