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要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边@些重要決策部署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企業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
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加快做強做優、加快形成科技創新的核心能力、基礎能力和系統能力,是中國企業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是中國企業謀劃“十四五”發展戰略的重要遵循,是中國企業在偉大新時代實現新發展跨越的重要路徑。
中國企業已經完成歷史性發展跨越,亟需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掌握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實現從“大”到“強大”的新發展跨越
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企業已經實現了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整體跨越式發展。中國企業的歷史性發展跨越既是國家崛起強大、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重要推動力量之一。今天,中國企業已經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小到大、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落后到趕超、從經濟全球化的旁觀者到推動者、從世界經貿體系的“因變量”到“自變量”的跨越式發展奇跡。在企業數量、整體規模、產業門類、發展方式、管理水平、盈利能力、企業生態、品牌形象、全球產業鏈功能地位和全球影響力等多個領域和維度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跨越,具有從“破繭”到“成蝶”的歷史性意義。特別是2019年以來,中國企業上榜《財富》雜志世界500強企業數量連續兩年超越美國,成為擁有世界500強企業最多的國家,標志著中國已經從世界企業大國開始邁入世界企業強國行列。
中國企業的新發展跨越是為了強企,更是為了強國。中國已經成為具有全球影響的世界企業大國,中國企業需要乘勢而上,加快實現從“大”到“強大”的新發展跨越,這是現代企業制度的發展規律,是中國企業推動國家崛起強大、民族復興所必須承擔的國家使命和歷史責任,是中國企業發揮全球影響、參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擔當。有了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和強大科技創新能力的中國企業作支撐,國家高質量發展才有堅實的支撐,國家安全才有更充分的保障,國家利益才能得到更加有效的維護,國家地位才能更好地鞏固,中國才能有充分的底氣和自信應對任何霸權國家的挑釁,更有力地捍衛世界多極化格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企業實現整體發展跨越后,仍然存在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基礎理論創新能力不足和系統創新能力不強等短板弱項,亟需通過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的新發展跨越來補齊提升。對中國企業而言,用好“十四五”這一重大發展機遇期,加快形成科技創新的核心能力、基礎能力和系統能力,遠比掌握某一項或幾項關鍵核心技術更為重要。
長期以來,中國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國家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帶動、改革開放的催動和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今天,中國企業規?;瘮U張的發展方式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面向未來,中國企業需要在做大的基礎上加快做強做優,向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的高質量發展方式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中國企業的歷史性跨越與國家崛起強大和世界經濟存在著深刻的互構、互塑關系,中國企業的新發展跨越期也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后疫情時代和“十四五”時期“四期疊加”,中國企業要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外部環境下實現新的發展跨越,扛起更艱巨的國家使命,在新的經濟全球化變革中擔當引領角色、發揮全球影響,就必須在各個行業培育一批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具備核心創新能力、基礎理論創新能力和系統科技創新能力的強國重企,才能在任何時候都能自主可控而不受制于人,為企業贏得競爭主動權,為國家贏得發展自主權。
中國企業實現新發展跨越,亟需解決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加快形成科技創新的核心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薄笆奈濉睍r期,中國企業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維護國家安全方面發揮作用,就必須下苦功夫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中國企業只有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實現自主可控,才能在全球供應鏈、價值鏈、產業鏈中保持自主地位,才能有底氣不被脫鉤斷鏈,才能有堅實的基礎來構建新發展格局。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國家博弈和市場競爭主要通過核心技術和科技創新的比拼來實現。西方世界一流企業長期保持全球競爭優勢的關鍵,是他們掌握了關鍵核心技術、具備了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創新能力。中國企業依靠規模體量難以保持競爭優勢,必須加快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加強核心科技創新能力,用強大的核心創新能力來加強基礎創新能力、完善系統創新能力。
2018年以來的中美貿易摩擦更是警醒中國企業,當前最迫切、最關鍵的就是努力在關鍵核心技術、重大基礎裝備和科技創新人才三個方面加快實現突破。一是在國家的統籌領導下,將資源更多地向被“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集中,加快解決關鍵領域對外依存度高、不能自主可控、受制于人的問題,加快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二是發揮中央企業和大型制造企業的骨干作用,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引領構建中國高端裝備國產化協作體系,加快解決工業母機、基礎材料、設計軟件等重大基礎性裝備技術和高端材料國產化問題。三是努力實現科技創新人才隊伍的全產業鏈化,確保在關鍵技術領域、全部產業鏈條、所有關鍵環節實現中國科技人才全覆蓋。
中國企業實現新發展跨越,需重視基礎理論研究、加大原始創新投入力度,夯實科技創新的基礎能力
中國企業今天所面臨的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原理沒有掌握。長期以來,中國企業的主要任務是為國家解決“有沒有”的問題、為市場解決“夠不夠”的問題,這也導致大多數中國企業實用主義至上,更重視能夠快速轉化為經濟效益的改進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等“表層”創新、“事功”創新和“實用”創新,對科技創新背后深層次、源頭性的基礎理論創新投入不夠、重視不足,導致中國企業在全球競爭中難以引領更多的像華為5G技術這樣的顛覆式科技創新和發展范式創新。
美國物理學會首任會長亨利·羅蘭曾做過題為《為純科學呼吁》的演講:“假如我們停止科學的進步而只留意科學的應用,我們很快就會退化成中國人那樣,多少代人以來他們都沒有什么進步,因為他們只滿足于科學的應用,卻從來沒有追問過他們所做事情中的原理。這些原理就構成了純科學……因為只滿足于火藥能爆炸的事實,而沒有尋根問底,中國人已經遠遠落后于世界的進步,以至于我們現在只將這個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當成野蠻人?!边@段刺耳但又發人深省的話被刻寫在某軍工企業研究所大廳正中,時刻警醒著每一位從此經過的科研人員,因為不重視基礎理論研究的民族不被尊重。這句話也值得所有中國企業警醒,因為沒有科技創新基礎能力的企業沒有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不能選擇,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據統計,一項重大科技創新從立項到形成成果平均需要14年,僅僅依靠科研院所和國家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大企業的引領支撐作用。中國企業應當從對民族、對國家、對歷史負責的高度,抓住戰略機遇期,加大對基礎理論科學的研究投入,培養一批能夠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潛得下心思的基礎理論創新人才,打造一批媲美“貝爾實驗室”的企業科研中堅力量,夯實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引領科技創新、推動顛覆性創新的基礎性能力。
中國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不能僅僅依靠少數“獨角獸”企業和大企業的“點狀”突破,必須加快完善產業創新鏈條、構建協同創新平臺、打造創新生態,提升科技創新的系統能力。
長期以來,中國企業對科技創新的投入普遍低于西方企業,市場飽和、產品趨同、低價競爭已經使許多中國企業對科技創新欠賬有了切膚之痛。2018年,歐盟對全球46個國家和地區的2500家主要企業的會計年度研發投入總金額和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進行綜合排名。前50名中,僅有中國華為一家上榜并名列第5,而美國以22家企業上榜占據數量上的絕對優勢,中國與韓國、芬蘭、瑞典各有1家企業,并列第8,這與中國作為全球企業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也不利于構建中國企業的科技創新鏈條、科技創新平臺和科技創新生態。
《建議》明確指出,“十四五”時期要“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p>
中國企業需要加快補齊在研發端和應用場景構建端的短板,加快構建完善創新鏈條??萍紕撔率且豁椏萍汲晒麖睦碚摶芯?、工業化生產、市場化銷售和社會化應用的完整鏈狀結構。面向“十四五”,中國企業在鞏固現有生產能力優勢和市場規模優勢的同時,還應當用好《建議》提出的“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這一政策紅利,持續加大基礎科技創新投入,并且高度重視新商業模式的同步創新,主動設計、構建與新技術、新產品相匹配的應用場景和應用范式,提升科技研發和消費拉動在國民經濟中的貢獻比重,進一步完善中國企業科技創新鏈的完整閉環。
中國企業需要抓住“十四五”時期國家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專項的現實機遇,以國家平臺為樞紐,加快形成貫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創新平臺和跨界創新生態,占領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的制高點。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工程大國和工程強國,從兩彈一星到三峽工程再到載人航天工程,我國基于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專項的引領、帶動能力,培育了一批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強國重企、科研院所和產業體系。面向“十四五”,《建議》明確提出,我國將在“十四五”時期實施川藏鐵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國家水網、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開發、星際探測、北斗產業化等重大工程,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國家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項目是發揮制度優勢、整合要素資源、放大個體稟賦、進行集體賦能的重要平臺,這與中國企業形成科技創新系統能力在基礎、路徑、目標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國家平臺具有單一企業無法企及的巨大樞紐效應,能夠在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形成更加緊密的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分享收益、共享機遇的機制,為重點領域和產業的企業搭建科技創新平臺。
企業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強越好,一個國家企業強大的核心標志就是擁有強大科技創新能力。中國企業所要實現的新發展跨越將是一次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的全局性變革,也是富強國家、影響世界、塑造未來的變革。如果中國企業都能夠以家國情懷、民族智慧、歷史擔當、全球視野和大國格局去思考科技創新、謀劃科技創新、投身科技創新,那么一定可以匯聚成一股磅礴力量,強大中國,惠及世界。
?。ㄗ髡撸菏龑萌珖f常委,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原董事長)
責任編輯:肖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