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近代以來人類社會發展史,不難發現,人權與人類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從歷史的視角認識和理解,這是歷史的客觀存在,也是歷史的必然。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并不是簡單的局外人,而是不斷參與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且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成為影響和推進世界人權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堅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不斷以自身的人權實踐豐富發展著人類文明多樣性。研究歷史視域中的人權以及中國的道路與貢獻,對正確理解人權的產生與發展,正確把握中國與世界人權發展的關系,正確認識當代及未來中國人權的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
人權發展的歷史邏輯
尊重和保障人權,反映了人類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反對專制壓迫、爭取自由平等、愛好和平幸福的正義追求,折射出人類對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認識的日益深化以及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人權自從作為一種價值觀念和一場社會實踐登上歷史舞臺起,便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并富有了新的意蘊,成為人類社會的普遍追求。
回溯歷史上人權的發展,迄今大致經歷了初始期、上升期、拓展期、調整期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可稱為人權初始期。以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后,17、18世紀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及20世紀初俄國十月革命為標志,以英國《大憲章》、美國《獨立宣言》、法國《人權和公民權利宣言》和蘇聯的《被剝削勞動人民權利宣言》《各民族權利宣言》等為主要內容。此時人權理論和實踐基本沿著資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條線發展,奠定了近現代人權理論基礎。
這一時期歐美資產階級人權理論與實踐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將人的自然權利與人的公共權利相統一,倡導“天賦人權”,以捍衛自由民主平等為口號。第二,視公民權利、政治權利等個人人權為主要的人權,這些權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財產的保護,以及言論、宗教信仰和集會的自由等。第三,關于人的經濟、社會等權利,包括工作權、教育權等,當時,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繼歐美資產階級之后,俄國十月革命后,蘇聯社會主義登上歷史舞臺,蘇聯以馬克思主義為原則,在主張政治權利及自由的同時,更加突出強調了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及民族平等的重要性,進一步豐富了人權的內涵。
人權并不是資產階級的專利。在歐美資產階級革命不久即登上歷史舞臺的馬克思主義,對人權并不采取排斥和反對的態度,而是從一開始便與實現真正的人權相聯系。正是基于對人權的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揭露資產階級“天賦人權”虛偽性的同時,也客觀地指出了其歷史進步作用,要求無產階級接過這些口號來進行革命。
盡管這一時期的人權實踐主要集中在歐美和有的亞洲國家,也沒有形成地區或跨國的人權國際文書,但是人權思想的傳播已經開始了。當然,這一時期人權實踐的局限性以及存在的問題,也是十分明顯的。美國歷史學家埃里克·方納在討論美國革命與自由人權時指出,“美國革命給后來數代美國人留下了一份用之不盡卻又矛盾重重的遺產……在自由的襁褓中誕生的美國同時也藏匿著一個快速增長的奴隸群體,這種情形至少說明,開國領袖們那種將自由宣示為普遍的天賦人權的豪言壯語是極不真實的?!?/p>
第二個時期,可稱為人權上升期。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和聯合國的成立為標志,以《聯合國憲章》《世界人權宣言》《日內瓦公約》《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德黑蘭宣言》以及《美洲人權公約》《歐洲人權公約》《非洲人權和民族憲章》等國際或區域人權文書為主要內容。此時,以保障世界各國人民的基本權利為目的,人權在全球范圍內快速上升并成為重要國際議題,建立起了國際人權保障話語、原則、制度、體系。
兩次世界大戰的空前浩劫,迫使人類對自身的尊嚴和價值又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人類社會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接受的最大教訓之一,便是通過建立制度機制保障人類尊嚴,防止戰爭并減少歧視人基本權利的行為發生。盡管當時個別大國左右著聯合國及其人權事務,并且世界長期處于冷戰狀態,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尊重和保障人權在二戰后已成為世界潮流。一是成立聯合國并在聯合國設立人權委員會,人權正式進入全球性事務之中?;趯推健l展、人權的基本認知,戰后出現了最大的國際多邊組織——聯合國。戰后最具國際普遍意義的《聯合國憲章》,充分體現了尊重人權原則。二是通過了《世界人權宣言》,確定了全球人權的基本原則。1946年設立的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是聯合國系統審議人權問題的主要機構之一。在該委員會的努力下,1948年12月10日,在聯合國巴黎大會上通過了《世界人權宣言》。《世界人權宣言》是迄今世界人權史上最具里程碑意義的文件,奠定了現代國際人權理論和話語基礎。迄今,這部重要人權文獻已被翻譯成近500種語言。三是世界人權發展更加注重普遍性,集體人權得到了重視。在聯合國大會通過《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的基礎上,1968年4月,國際人權會議通過的《德黑蘭宣言》對實施集體人權給予了高度重視,并特別反對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殖民主義以及侵略或任何武裝沖突等造成的“大規模否定人權”。四是多元文化因素不斷得到重視,并成為制定一系列國際人權文書的基本遵循?!妒澜缛藱嘈浴繁还J為“是多種文化交融的獨特成果”,具有共同性。正因如此,聯合國大會才以無反對票這樣令人鼓舞的結果通過了宣言。值得指出的是,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國,中國參加了聯合國以及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等的創建工作。時任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副主席的中國政府代表張彭春,對《世界人權宣言》的起草,起到了“關鍵參與者”作用。
第三個時期,可稱為人權拓展期。以20世紀80年代以后人類社會進入和平與發展時代為標志,以聯合國通過有關《人民享有和平權利宣言》《發展權利宣言》《二十一世紀發展議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兒童權利公約》《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殘疾人權利公約》以及《曼谷宣言》《突尼斯宣言》《圣約瑟宣言》等國際或區域人權文書為主要內容。此時國際人權保護體系、人權保護機制進一步發展,各國對發展與保障人權高度重視,國際上從事人權事務的非政府組織大量出現。有的研究者甚至認為,“如果曾經確實發生過一場‘全球性的人權革命’,那么它也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才發生的。在當時,遍布全世界的各種團體以及所有政府都學會了如何使用這一話語”。
若干國際人權文書的相繼問世,使和平、發展、可持續三大理念與人權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翻開了世界人權事業發展史新的一頁。此時,人權向更廣泛、更綜合方向發展,注重普遍、多元、集體、可持續,注重發展中國家人民各項基本權利特別是發展權的實現,強調各項人權全面協調發展,人權全球共識明顯增強。一是首倡和平權。1984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人民享有和平權利宣言》,盡管內容很短,但分量很重,是首次以單獨國際人權文書形式對和平權作出的闡釋表達。二是注重發展權。198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發展權利宣言》鮮明地指出,“發展權利是一項不可剝奪的人權,由于這種權利,每個人和所有各國人民均有權參與、促進并享受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發展,在這種發展中,所有人權和基本自由都能獲得充分實現”。三是強調可持續。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二十一世紀發展議程》,著重闡明了人類在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之間應作出的選擇和行動方案。如此,生存權、發展權、環境權與可持續發展權就構成了一個人權鏈條。四是重視特殊性。聯合國關于婦女、兒童、殘疾人的三個公約幾乎都是在這一時期通過或開始實施的。1993年,世界第二次人權大會最后通過的《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明確,“所有人權都是普遍、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系的”。在對待人權問題上,“民族特性和地域特征的意義,以及不同的歷史、文化和宗教背景都必須要考慮”。由此,《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也被視為冷戰后西方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相互合作和妥協的產物。
第四個時期,可稱為人權調整期。以進入21世紀后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和各國共同應對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挑戰為標志,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理念和《聯合國千年宣言》《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巴黎協定》等為主要內容。此時,世界人權發展進入了“以發展促人權”的全面調整期。
人類進入21世紀后,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續等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饑餓、貧困、難民、疫情以及恐怖主義、種族歧視、保護主義、氣候變化等的存在,嚴重困擾人類社會發展。世界人權發展更加需要公正合理、公平正義,更加需要包容、平衡、可持續,更加需要跳出傳統思維。首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理念,為新時代世界人權發展指明了方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理念,本著“天下一家”、“仁愛天下”的人文精神,堅持以人為本和人民至上,關心各國人民的共同發展,關注人的全面發展。這一重大理念突出了共榮共惠、共建共享、平衡包容、和平共生的時代追求,既蘊含著民主、平等、自由、公平、正義等人類共同價值,又強調了共同人權、全體人權,是對既往人權理念的一次重大超越,極大地豐富了新時代人權內涵。這一重大理念先后多次被載入聯合國大會決議、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和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決議等聯合國重要文件之中,成為重要國際話語。其次,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成為全球共識,人權與可持續發展得到空前重視。2015年9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上通過的由193個國家達成的成果文件《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涵蓋了包括“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在內的共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169個具體目標,涉及社會、經濟和環境,以及與和平、正義相關的內容,被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稱為“是世界各國領導人與各國人民之間達成的社會契約”。第三,應對氣候變化成為全球共同決心,人類為維護自身生存權達成高度一致。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通過的《巴黎協定》,是人類為保障自身生存權、實現永續發展而采取的一項重大舉措。《巴黎協定》將世界所有國家都納入了呵護地球生態、確保人類生存發展的命運共同體之中,與人類爭取自由、民主、平等有著同樣重要的意義。關于氣候變化與人權保障的關系,《巴黎協定》有這樣的表述: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締約方在采取行動處理氣候變化時,應當尊重、促進和考慮它們各自對人權、健康權、兒童權利、殘疾人權利、弱勢人權利、發展權,以及性別平等、婦女賦權和代際公平等的義務。第四,全球人權治理呈現新特征,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2006年,聯合國設立人權理事會,取代原來被有的國家操控的人權委員會,聯合國在國際人權事務中的作用得到改善。有的國家企圖利用人權在聯合國干涉他國內政的做法接連受挫,國際人權正義力量不斷壯大。以中國為代表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積極參與聯合國人權事務,并通過多種方式積極推動聯合國人權事務更加公平公正。
以上我們對人權的歷史發展進程做了一個初步且粗淺的梳理,從中不難發現:第一,從范圍看,人權覆蓋面在逐步擴大,不斷向全世界延伸,最終變成了國際主流話語。人權的普遍性得到廣泛承認,國際一致性在不斷增強。第二,從觀念看,人類對人權的認知不斷拓寬,從最初只重視個人人權,到集體人權不斷得到重視,再到可持續發展的人權,又到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的的全體人權,人類對人權的認知不斷提升。人權概念變得日益豐富,已成為一項綜合性話語。第三,從取向看,人權保障與發展中的普惠性、包容性、全面性、平衡性不斷增強,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追求。由此可見,人權的歷史發展過程,也可以說是人權國際化、主流化、普遍化的過程,與人類社會發展不可分割。
毋庸諱言,人權在歷史發展中存在明顯的兩面性,即在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同時,也嚴重存在著一些西方國家利用人權搞意識形態和價值觀輸出的一面,并且經常被用來作為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工具。有的國家奉行人權“雙重標準”,以“人權高于主權”為由,利用人權干涉他國內政,甚至不惜顛覆他國政權。即使在當今世界,國際人權話語在整體上仍由西方主導,國際人權領域不公正不合理的現象依然存在。人權發展的歷史大趨勢說明,尊重和保障人權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代表著人類社會進步方向,世界各國只有尊重和保障人權,堅持不懈地推進本國和世界人權的發展,人類社會才會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國的角色與作用
1840年后,救亡圖存,拯斯民于水火,成為先進中國人的使命擔當。早在洋務運動、維新改良時期,西方人權思想在中國就得到譯介傳播。辛亥革命勝利后于1912年公布實施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對人民權利的保障有明確規定,但主要是對歐美國家憲法保障人權內容的接納。這部臨時約法的命運可謂一波三折,不僅難以保障人民的權利,最終連自身也不能保全。
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并登上政治舞臺,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其實質就是為人民謀幸福,包括為中國最廣大人民爭取自由、民主、平等的權利。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中國最廣大人民基本權利得到保障奠定了制度基礎并開辟了廣闊前景。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制度上保障了國家一切權利屬于人民,并設立專章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恢復了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之后,中國在參與聯合國事務的過程中,參與了一些人權事務。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一方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中國人民各項基本權利不斷得到更好和更加充分的保障;另一方面堅持對外開放,堅持加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積極開展文明互鑒和交流對話,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人權事務。
多年來,中國堅持將人權的普遍性原則與本國實際相結合,全面推進人權事業發展,成功地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豐富發展了人類文明多樣性。
提出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新思路新方略。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中,中國共產黨站在為人民謀幸福和治國理政的新高度,不斷加深對人權的認識,并從國家發展實際和人民需要出發,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新思路新方略。1991年,中國政府發表的《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白皮書在前言開篇中即明確指出,“享有充分的人權,是長期以來人類追求的理想”。白皮書提出,“生存權是中國人民長期爭取的首要人權”,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來說,“發展權應優先受到重視”,表達了改革開放后中國對人權的基本態度。2004年,第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修改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正式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2007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大,將“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寫入大會報告,這次大會修改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正式將“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2012年,黨的十八大,將“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寫入大會報告。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加強人權司法保障”、“增強全社會尊重和保障人權意識”。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人權法治保障”。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人權事業全面發展”。
構建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新話語新理念。在推進人權發展的實踐中,中國不斷構建起適應新的發展要求的人權話語和人權理念。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權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發出了新時代中國人權的最強音。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權的一系列重要論述,蘊含著清晰的人權話語邏輯體系。一是關于人權的基本定位。強調“實現人民充分享有人權是人類社會的共同奮斗目標”、“時代在發展,人權在進步”、“人權保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尊重和保障人權”。二是關于中國的人權發展道路。強調“中國堅持把人權的普遍性原則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出了一條適合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權發展道路,中方不接受人權‘教師爺’,反對搞‘雙重標準’”。三是關于中國的人權理念。強調中國“奉行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生存權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四是關于人權的全面發展。強調中國“協調增進全體人民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環境權利,努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五是關于世界人權發展。強調中國堅持“以合作促發展,以發展促人權”,“推動形成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權治理,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創世界美好未來”,等等。
習近平總書記這些重要論斷,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以歷史的態度、人民的立場和發展的觀點看人權,既秉持人權普遍性原則,又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既注重生存權發展權的實現,又注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完全超越了西方人權觀狹隘的意識形態界限,構建起新時代中國人權發展的新話語新理念。習近平總書記這些重要論斷,是對世界和中國人權實踐經驗的總結,不僅為今后發展中國人權事業指明了方向,而且為發展世界人權事業提供了中國智慧。
創造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新成就新奇跡。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取得的成就是歷史性的,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來認識和理解:其一,從規模上看。中國以占全球6.6%的淡水資源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已從根本上消除了饑餓。目前,中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其二,從速度上看。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里,中國使7億多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對同期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是第一個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其三,從質量上看。據有關國際組織統計,中國人類發展指數(HDI),從1990年的0.501躍升到2018年的0.758,增長近51.1%,是自199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全球首次測算人類發展指數以來,唯一從“低人類發展水平”躍升到“高人類發展水平”的國家。其四,從整體上看。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人民的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不斷得到保障,日益享有更加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全面依法治國取得重大進展,人權法治保障不斷加強,已構建起較為完備的人權法律保障體系。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社會公平正義得到伸張。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幸福感大幅提升。
中國在不斷提高本國人權保障水平的同時,還對世界人權事業發展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中國有14億人口,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人權事業發展了本身就是對世界的貢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采取積極的合作態度,批準或加入了26項國際人權文書,其中包括6項聯合國核心人權條約,嚴格遵守條約規定,認真履行條約義務。自1982年起,中國正式擔任人權委員會成員國并一直連選連任。2006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立以來,中國已五次當選理事會成員。中國大力倡導并推進的“一帶一路”建設,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發展。多年來,中國通過多種方式力所能及地幫助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提高生存權、健康權、和平權、發展權、環境權等基本人權保障水平,為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共享人權發揮了積極作用。
開辟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新路徑新模式。中國人權事業取得的成功,是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創造的人類發展奇跡,充分證明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社會主義中國能夠開辟出一條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道路,同時宣告了西方一些人那種只有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才能保障人權的神話的破產。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成功實踐說明,社會主義制度不僅能夠很好地保障人權,而且能夠很好地發展人權。同時,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一系列發展人權的新理念以及諸多保障人權的新舉措,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人權事業也具有借鑒意義。
經過多年的探索努力,中國已經形成了自身發展人權事業的路徑和模式:一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與尊重和保障人權相統一。在中國,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便沒有社會主義制度;沒有社會主義制度,便無法保障全體人民的根本權益。同時,發展好人權事業,不斷提高尊重和保障人權水平,又能夠更好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進而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繁榮發展。二是堅持人權的普遍性原則與本國具體國情相結合。人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現代文明的基本精神,也是當今國際社會的一項普遍性原則。多年來,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人權事務,為在全球范圍實現人權的普遍性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中國還認為,人權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人權只能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各國國家制度、歷史背景、文化傳統、社會性質等不同,所選擇的人權發展道路和采取的人權保障方式也應有所不同。三是堅持以發展促進人權保障。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一把鑰匙,也是促進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發力點。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從國情出發,始終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生存權發展權作為首要的基本人權,努力通過發展,提高全體人民的人權保障水平。中國共產黨既重視集體人權的發展,又重視包括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在內的個人權利的保障;既重視提高生存權發展權保障水平,又重視經濟社會文化各項權利的協調發展。
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變,人類社會發展正處在一個新的十字路口;當今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站在了新的起點上。中國發展既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又面臨前所未有的復雜環境。當今時代,和平與發展依然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人權在實踐中必將得到新的升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重要論斷,對我們在新時代全面發展中國人權事業,并不斷推進世界人權發展,有著重要指導意義。
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就應堅持人權的普遍性原則,努力占領人類道義制高點。尊重和保障人權,符合人類社會發展一般性規律。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充分證明,堅持人權普遍性原則,尊重和保障人權,不僅不會損害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和核心利益,反而對我國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為發展和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道義力量。當今世界,人權已國際化、主流化、普遍化。只有遵循人權的普遍性原則,占據人權這個人類道義高地,才能實現在更高水平上尊重和保障人權,進而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影響力、吸引力、感召力。
在對人權的認識上,特別需要加強對馬克思主義關于“聯合體”理論的研究,切實提升對人權得以實現的最高境界的理解,增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事業的自信心和創造力。在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看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不僅是一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類解放要以每一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因此,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理論,是所有人的發展,也是每個人的發展,或者是全體人的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在為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創造條件;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在為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創造條件。
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就應從我國實際和世界發展大勢出發,走符合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尊重和保障人權開辟了美好前景。概括起來,發展我國人權事業有著三大優勢。一是制度優勢。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以及國家政治制度、社會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是人權得以實現的根本保障。離開了這一條,人民的各項基本權利難以得到保障。二是政策優勢。多年來,中國建立了較為完備的人權保障政策措施體系,國家從發展戰略、發展規劃、發展政策等多角度設計人權保障方案。中國已制定發布了三期每期五年的《國家人權行動計劃》,這在世界各國中是少有的。三是發展優勢。多年來,中國以人類歷史上罕見的發展速度,從經濟總量只有世界的百分之幾,達到占世界的近20%,創造出以發展促進人權保障的奇跡。
同時,順應世界發展大勢,從文化多元與人權保障多樣的認知出發,堅持文化交流,文明互鑒,不斷提升中外人權合作水平,也能夠促進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要善于在融通中外人權文化上做文章,不斷提升中國人權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一方面,從精神文化層面,切實做好人權宣傳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全社會人權意識,提升人權自覺和人權文化自信,建設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另一方面,努力借鑒人類文明成果,培育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人權新文化,構建新時代人權新話語,向世界提供中國人權方案,影響世界人權發展。
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就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不斷實現人民的幸福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就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障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至上是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最高境界,也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權觀念的核心和真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就要堅持“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這一當代中國人權的基本點。從“生存權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到“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實踐在認識上不斷深化的結果,賦予了新時代發展中國人權事業新的內涵。從人民的幸福生活需求看,人民幸福生活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個基本方面,是各項人權的高度統一。由人民幸福生活構成的人權,其意蘊實質是一種幸福權。而幸福權是一項綜合性人權,它以生存權發展權為基礎,以經濟社會文化環境權利和公民權利、政治權利的實現為內容,以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的實現為抓手,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的。
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就應堅持以發展促人權,實現中國人權事業全面發展。實現人人享有充分人權,是人類社會的美好追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必須看到,我國人權事業發展還存在不平衡不充分不和諧的問題,使全體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人權,依然有許多工作要做,有很長的路要走。
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也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中國人權事業所以能夠得到大發展,靠的就是“發展是第一要務”這條秘笈。一方面,通過堅持不懈的發展,積累更加豐富的社會財富,為保障人權提供強大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善于從全面發展的視域推進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注重綜合性人權保障水平的提高,注重人權的可持續發展。對此,阿馬蒂亞·森在他的《以自由看待發展》一書的中文版序言中對中國給予了期待——“發展是一個相互依賴的過程,而且經濟的成功不可能與社會、政治和文化的成就相分裂。每一個國家,每一個社會,都不得不處理它自己的問題,而世界將懷著極大的興趣注視全方位的發展過程如何在中國展開”。
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就應積極主動參與全球人權事務,推動全球人權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在當今的國際人權領域,有的國家依然在將人權政治化,甚至借人權搞長臂管轄,干涉他國內政。他們以“人權衛士”自居,扮演著人權“教師爺”角色,嚴重阻礙著世界人權健康發展,嚴重干擾著全球人權治理朝著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面臨新形勢下全球人權保障和全球人權治理存在的諸多不合理現象和問題,一方面,我們應與世界各國一道,堅持以合作促發展,以發展促人權,努力提高全球人權保障水平。另一方面,應堅持站在人類道義高地,秉持人類共同價值,堅決捍衛國際公平正義。在全球視野下推進人權治理,應以全人類為主體,堅持多邊主義和國際合作,堅持主權平等和人權保護中的平等非歧視原則, 堅持整體性、平衡性、可持續性,堅持最廣泛的包容性和普遍的適用性,努力使各國人民都享有發展機遇、享有發展成果,實現全球性各類人權全面協調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結語
人權理念從抽象到具體,人權主張從狹隘到寬闊,人權實踐從簡單到全面,是人類社會不斷發展進步所致。
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史的古老東方大國,又是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新興社會主義大國,歷史使中國在人權歷史發展中扮演了自己的角色,同時又使中國走上了一條與西方國家不同的人權道路,這便恰恰是不同文明和國情的歷史與現實選擇。
對于中國為什么走出了一條不同于美國或西方國家的人權發展道路,富有智慧的政治家和學者已經給出了答案。美國學者費正清早在上世紀40年代便通過對中國的深入研究,堅定地認為,共產主義“對中國是有好處的,我確信事實也是如此”?!斑@樣就導致我宣稱中國和美國有著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或‘社會’秩序——同樣,事實也是如此”。([美]費正清:《費正清中國回憶錄》,中信出版集團2017年版,第363頁)新加坡前總理、內閣資政李光耀曾指出,“西方一些人希望看到中國實現西方傳統的民主,這是不可能的……中國是一個地域廣闊、擁有十三億人口、人民具有不同文化和歷史傳統的國家。它將會走自己的路”。([新加坡]李光耀:《李光耀觀天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3頁)這些分析道出了東西方文明之別及國情的差異,對人們認識和理解中國為什么選擇了不同于西方的人權道路,有積極意義。
事實表明,積極參與全球人權進程,給中國帶來的是人權事業的發展,給世界帶來的是人權發展機遇。中國堅持與時俱進,堅持改革開放,主動參與全球人權進程,并在這一過程中構建起了符合國情和時代發展要求的人權新話語新理念,成為新時代世界人權發展的有力推進者。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前進。在未來的歲月里,中國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將得到進一步大幅提升,中國人民必將享有更加充分的權利,中國必將為豐富人類文明多樣性做出更大貢獻。
?。ㄗ髡撸褐袊藱嘌芯繒貢L)
責任編輯:高天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