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我國核工業創建60周年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指出,幾代核工業人艱苦創業、開拓創新,推動我國核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為國家安全和經濟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核工業是高科技戰略產業,是國家安全重要基石。要堅持安全發展、創新發展,堅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業的核心競爭力,續寫我國核工業新的輝煌篇章。
弘揚核工業人以身許國的家國情懷
愛國是核工業人與生俱來的紅色基因,筑牢國家安全重要基石是幾代核工業人的光榮使命。中核集團黨組緊抓新時代核工業發展戰略機遇期,建立健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的機制,緊緊圍繞貫徹落實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核工業和中核集團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專題部署、專門研究,仔細研判,建立臺賬、逐項分解,明確時間表、任務書、路線圖。全產業鏈請戰,全系統充盈著以身許國的赤子情懷,奮力踐行著“強核報國、創新奉獻”的新時代核工業精神。
領導干部沖鋒在前。核工業發展任務繁重,時不我待,中核集團黨組切實增強加快高質量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集團公司黨組成員直接掛帥重大工程項目建設,黨組主要領導靠前指揮,組織核工業優質資源只爭朝夕保落實。把堅決筑牢國家安全重要基石作為壓倒一切的使命任務,加強組織領導,持續加大投入,在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中,哪里有問題,黨組的領導核心作用就發揮到哪里,現場召開協調會,現場解決問題,以最高的效率優化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流程,營造良好干事創業環境,高質量快速推進重大工程項目建設。
堅決守住核安全生命線。安全是核工業的生命線,只有確保萬無一失,才能夯實核工業的大國基石。中核集團黨組帶領核工業人一直保持對安全工作高度的責任心和持之以恒的努力,讓我國幾十年都保持良好的核安全記錄。正因為守住了核安全這條生命線,才有了和平利用核能的廣闊空間。中核集團深入開展“安全文化建設年”,持續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認真實施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將核安全文化融入血脈、浸入骨髓。不等不靠不觀望,以最高效率堅決消除歷史遺留風險。對于一些歷史遺留的世界級難題,中核集團在積極申報國家立項同時,自己投錢先干起來,確保核安全萬無一失。
發揮全產業鏈優勢推動核科技進步
自主創新是核工業發展之魂。中核集團努力踐行“科技強國”使命,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增強自主可控發展能力,堅決把核工業的“飯碗”端在自己手上,以全產業鏈之勢,聚民族偉大復興之力。
強化戰略引領,實現關鍵突破,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中核集團進行戰略性安排,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戰略需求,未雨綢繆,引領自主創新和進口替代,以系統化思維謀劃統領全局,形成覆蓋全產業鏈并面向未來的“型譜-技術體系”繪制可視化發展藍圖。在戰略牽引下,中核集團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著力實現顛覆性、前瞻性、引領性、原創性成果重大突破。一批“卡脖子”問題得到解決,逐步掃清核工業“走在前、走出去”的障礙。
加強基礎科研,組織集體攻關,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核集團在基礎科研上不搞“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給科研人員營造有土壤有空氣的“桃花源”?;A研究從白手起家,建成了一大批基礎科研平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完成了歷經五十余載,接力堅守的中國實驗快堆首循環運行。中核集團在福建霞浦開展的示范快堆工程,成為我國核能戰略“三步走”的關鍵環節,是新時代新形勢下我國核工業發展的標志性工程。
聚焦體系建設,推動產業升級,打造聯合攻關“突擊隊”。中核集團著眼“補鏈”“固鏈”“強鏈”,以“小核心、大協作”打通產學研用創新鏈條。與國內相關科研院校共建研究院,以更緊密的“新聯合體”形式,在前沿領域推動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發展。與清華大學在協同創新,同方股份校企改革等方面的合作成果,成為中央企業與高等院校產學研用結合的典范。通過開展“聯合大攻關”,中核集團研發出唯一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形成了高端產業品牌,成為“走出去”的國家名片。
筑牢經濟社會發展“壓艙石”
責任是核工業人的底色。中核集團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全面動員,沖鋒在前、勇挑重擔,彰顯央企社會責任擔當。以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好國有企業“壓艙石”作用。
在統籌疫情防控和改革發展的大戰大考中詮釋中核擔當。在這次抗疫斗爭中,中核集團全系統派出282名醫護人員“逆行”一線,捐款5600余萬元,捐贈80多萬只口罩及大批防護用品、醫療用品和重要設備,為228萬套醫用防護服、2011萬副醫用乳膠手套提供免費輻照滅菌服務,派出首支由中資企業派駐境外項目的醫療隊赴海外項目,現場指導疫情防控,受到國務院國資委表揚。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為應對受疫情沖擊變得更加嚴峻的就業形勢,出實招保就業,支持在鄂單位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多更高質量崗位,2020年,新招應屆畢業生7399人,比去年全年數量增加20%。發揮產業鏈長,項目投資規模大,對穩增長、調結構拉動大的作用,在央企中率先復工復產。8月8日,中核集團田灣核電5號機組首次并網成功,成為中核集團乃至國內核電建設領域今年首臺實現并網發電的核電機組。11月27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并網成功,對優化能源結構,推動綠色發展,助力國內國際雙循環,具有重要意義。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中核集團25年持之以恒深耕扶貧地區,在決勝脫貧攻堅戰中詮釋責任擔當。建立健全領導體系,高位推進,以政策推力、市場引力、脫貧能力、內生動力四力并舉,以黨建引領扶貧,走產業、教育和消費與扶貧深度融合的路子,重慶石柱等4個中央定點貧困縣全部按期脫貧摘帽,打造了中核(寧夏)同心防護科技有限公司等一系列產業平臺,實施“核苗”計劃,助學13000多名貧困學生,派駐掛職扶貧干部87人,涌現出被媒體譽為“小山溝里的大書記”、“貧困戶的真親戚”的原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總會計師劉滿堂,過度勞累犧牲在扶貧崗位上的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胡仁祿,被國資委推薦為全國脫貧攻堅獎人選的馬建國,長期在雪域高原藏族村寨扶貧的一批又一批駐村干部。中核集團榮獲全國企業精準扶貧綜合案例50佳,并連續獲得2019年、2020年精準扶貧金牛獎。
和平利用核能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企業家要立足中國,放眼世界,提高把握國際市場動向和需求特點的能力,提高把握國際規則能力,提高國際市場開拓能力,提高防范國際市場風險能力,帶動企業在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實現更好發展,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為世界科學發展貢獻中國智慧。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見證中核集團與俄羅斯、阿聯酋核能企業簽署合作協議,并推動中法后處理大廠、阿根廷核電項目合作,并向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致賀信。中核集團積極承擔國際大科學工程,共同應對人類能源安全挑戰。ITER項目被評價為“未來的希望”,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計劃,寄托著徹底解決世界能源問題的希望。中核集團以關鍵技術的突破為ITER裝置建造做貢獻,同時為中國自主設計建造聚變堆奠定基礎。牽頭研發了“第一壁”,突破了用什么容器來承載上億度堆芯的問題,牽頭的聯合體團隊中標托卡馬克主機TAC-1安裝標段,成為給核聚變安裝“心臟”的人,完成了1250噸杜瓦底座吊裝。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并實現首次放電,標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托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 ,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了堅實基礎。經過20多年努力,我國從核聚變研究的第二陣營躋身第一陣營,貢獻了中核力量與中國智慧,提高了我國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響力和規則制定能力。
共建“一帶一路”打造國家名片。中核集團加快推動海外華龍落地,盡快將產業升級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成果,形成全球市場格局。巴基斯坦當地時間11月28日,華龍一號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核電工程2號機組(K-2)正式開始裝料,標志著該機組進入帶核調試階段,為后續臨界、并網發電奠定堅實基礎。在海外華龍建造過程中,打破傳統核電工程施工模式,形成多項創新實踐,近10000名員工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邊戰“疫”邊攻堅,實現2000余天無安全生產事故,完成了結構封頂。海外華龍既帶動了國內裝備制造業及相關服務“走出去”,也為把“一帶一路”建成創新之路提供了“核”速度。
2021年我們將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核集團一定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全面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實現“建設先進的核科技工業體系、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集團、推動我國建成世界核工業強國”的新時代奮斗目標,堅持系統觀念,奮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唱響中核集團奮發有為的時代壯歌!
(作者: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責任編輯:肖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