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踏入金秋十月的留車村,映入眼簾的正是這樣一片豐收的景象。由當年中央蘇區全紅縣即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縣城一路向南,蜿蜒的山路兩側,崇山峻嶺講述著曾經的革命故事。時空交錯,這樣喜人的豐收景象更加讓人欣慰。
很難想象4年前,一場黃龍病讓留車村的村民們忍痛砍光了所有的臍橙樹。顆粒無收、因災致貧的經歷,使很多村民陷入了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境,“柳暗花明”來得并不容易。
算好“生態賬”:果子越來越甜。古人有詞云,“橙香獨占秋”,“贛南臍橙”就素以色澤鮮艷、濃甜芳香著稱。
今年59歲的黃小林曾經是留車村的臍橙種植大戶,自稱“種了一輩子臍橙”的老黃,因為一場黃龍病,2016年砍光了心愛的3萬株果樹,配套的臍橙果品加工廠也隨之倒閉。
“贛南臍橙”火起來之后,留車村種植臍橙樹的村民越來越多。然而,無限密植,濫用農藥,最終導致了黃龍病的暴發。
竭澤而漁必將山窮水盡——這是留車村人因災致貧后悟出的道理。再誘人的經濟效益,也決不能突破生態保護的紅線。治山理水,才能讓“贛南臍橙”的品牌繼續顯山露水。
2018年,在黨和政府的引導下,有著深厚“臍橙情結”的黃小林開始了臍橙生態復種之路。按照“山頂戴帽、山脊隔離、山腰種果、山腳穿裙、園路綠化”的生態模式建園,臍橙不再大面積密植,但平均畝產量卻顯著增加了。通過施農家肥,土壤環境得到改善,臍橙比之前更香更甜了。
種出甜果子的,還有日日紅百香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帶頭人陳皆治。村里的黃龍病暴發后,他試種了300株百香果,掙了5萬多元,2018年開始大面積種植,現在年收益已達120多萬元。如今,得益于留車村愈來愈好的生態環境,陳皆治種上了高端的、比普通百香果更加香甜可口的“黃金果”,即便論個兒賣也供不應求。
除了臍橙和百香果,還有獼猴桃、枇杷、李子,金秋十月的留車村百果飄香。曾經飄在村里的農藥味兒不見了,土壤和水干凈了,留車村逐步實現了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念好“產業經”:道路越走越寬。推開尋烏德青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玻璃門,一位身穿西裝的客家姑娘迎面走來,笑臉盈盈。
女孩名叫陳金霞。今年畢業季,得知家鄉的德青源公司正在招聘,她憑借自己的電子商務專業,順利成為公司的一名數據分析師。
“德青源是大公司,規范化管理,平臺也很高。能在家鄉找到滿意的工作,我挺知足的?!焙徒鹣家粯?,今年入職尋烏德青源的還有5位大學生,在家門口的大公司就業,是從前的留車村孩子沒想過的事情。
2019年3月,留車村脫貧摘帽。但是走好脫貧之后的致富路,還需要持續強勁的產業助力。2019年6月,中宣部協調引進國內蛋雞養殖龍頭企業北京德青源公司與尋烏縣合作,在留車村建設金雞產業園,總投資6.06億元,養殖規模300萬羽,全面建成后將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蛋雞養殖場。
“產業園具備完整的產業鏈,能帶動村民持續穩定增收。這兩片分別是青年雞場和蛋雞場,那邊是有機肥廠。未來還要成立包材廠,為尋烏雞蛋提供蛋托、包裝箱?!痹诠こ虣C械熱火朝天揮舞著鐵臂的山頭,駐村第一書記雍鑫介紹。
今年年底第一批“尋烏雞蛋”將走入市場。憑借贛粵兩省交界的地理位置優勢,這些高品質雞蛋主要銷往粵港澳大灣區——小村莊將大踏步融入大灣區。
“別在深圳打工了,外面還要租房,回村里的金雞產業園干吧。”雍鑫的電話那頭,是村里的貧困戶曾進華。雍鑫介紹,產業園建成后預計可創造400多個就業崗位,優先保障貧困戶,他已經動員了好幾位在外打工的貧困戶回家就業。
小村莊來了大項目,道路越走越寬,曾經因災致貧后背井離鄉外出打工的村民們,帶著對新生活的盼頭,紛紛回到了家鄉。
打起精氣神:生活越來越美。留車村有著400多年的圩場商貿文化,90年前,毛澤東同志在《尋烏調查》中還特別提到留車圩場是尋烏縣三大圩場之一。如今留車村的商貿、服務業依然發達,飯店、賓館、小超市一應俱全,村里一片欣欣向榮。
贛州市生態環境局駐留車村工作隊隊員邱騰2016年來到這里,見證了留車村精準扶貧以來的巨大變化?!白畲蟮淖兓抢相l們有了干事創業的精氣神?!?/p>
國家實施精準扶貧以來,留車村“兩委”堅持志智雙扶。新時代文明實踐、“贛南新婦女運動”等活動豐富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倡導農民養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今年5月,留車村與深圳南嶺村社區建立支部共建合作,通過黨建引領實現產業互補、技術互學、觀念互通;由中宣部協調阿里巴巴落地留車的“養育未來”和“鄉村寄宿制學校改造”項目,致力于鄉村兒童的教育培養。此外,留車村積極發展村集體經濟,使村集體與村民同步富裕,村民們有了獲得感、成就感,也就有了歸屬感和信任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如今,留車村民們不再靠天吃飯。在政府產業扶貧信貸、產業獎補等多種政策引導和鼓勵下,許多村民主動探索種植不同作物,學習各種技能技術,積極發展生態養殖、茶油生產、釀酒、果品加工等等,多種產業齊頭并進,村民們靠著勤勞和智慧,走出了一條蒸蒸日上的致富路。從一產依賴到多元發展,留車村思路一變天地寬。在迂回曲折的小康路上,村民們明白了快與慢、加與減、當下與長遠的辯證關系。算好“生態賬”,就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念好“產業經”,就要因地制宜,持續穩定,念響念長老鄉們的“奮斗經”、“幸福經”。
種樹先養土,扶貧要扶志。探索中、奮斗中、感恩中,“聽黨話,跟黨走,按習近平總書記給咱繪的藍圖走”在留車村村民們的心中成為了最篤定的共識。
責任編輯:王農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