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和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

2020年12月08日 16:26:52
來源: 《紅旗文稿》2020/23 作者: 王 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十四五”時期和未來中長期發展描繪了宏偉藍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五年規劃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方式?!毙轮袊闪⒁詠恚瑥摹耙晃濉庇媱澋健笆奈濉币巹?,時間跨越近70年,對于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考察近70年歷史過程,可以看出五年規劃具有幾個顯著特點:

  這一治理方式是與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相生相伴的,從一開始就是新中國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新中國成立至1956年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黨領導人民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制度,逐步確立并鞏固了我們國家的國體、政體、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構建了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1953年6月,黨中央提出了“一化三改造”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所謂“一化”,就是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三改造”,就是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這個背景下,1953年開始執行國家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這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重大步驟,奠定了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可以看出,“一五”計劃為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起到了助力推動作用,這一治理方式本身也是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重要一環,是黨在執政之初就行之有效的制度性工具。

  這一治理方式伴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一同起步,為推動中國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發揮了重要作用。1953年,“一五”計劃開始執行,標志著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開始起步。自那時起,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社會主義建設,到改革開放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一直運用這一重要方式,描繪發展藍圖、確定發展重點、動員社會資源。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巨大歷史成就,彰顯了五年規劃的治理效能和威力。

  這一治理方式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體現著我們黨獨特的國家治理經驗。我們黨在最初制訂五年計劃時,大量學習借鑒了蘇聯的經驗。中國共產黨是具有創新品格的黨,從來不是照抄照搬,對蘇聯援建的項目,盡量使之適應我國的實際情況,對蘇聯專家提出的建議,也實事求是地采納。毛澤東同志曾說過,解放后,三年恢復時期,對搞建設,我們是懵懵懂懂的。接著搞第一個五年計劃,對建設還是懵懵懂懂的,只能基本照抄蘇聯的辦法,但總覺得不滿意,心情不舒暢。這段話反映出我們黨決心開拓出一條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之路的迫切愿望。經過堅持不懈的探索,我們黨成功開辟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了中國的原創性貢獻。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下,五年規劃從編制方式、決策模式、框架體系,到指導思想、發展理念、目標內容,無不體現中國特色、中國模式、中國優勢,成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工具。

  這一治理方式是與時俱進的,隨著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而不斷發展完善。在實踐中認識和把握規律,自覺運用規律去指導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本質要求。從“一五”計劃到“十四五”規劃的歷程,就是一部在實踐基礎上不斷認識規律、把握規律、不斷發展完善的歷程。隨著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我們黨治國理政經驗不斷豐富,對國家治理工具的認識和運用更加自覺、更加嫻熟。五年規劃也隨之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單純指令性經濟計劃,逐步演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指引經濟社會發展方向、擘畫國家發展藍圖、確定重大目標項目、引導市場主體行為的綱領性文件,規劃內容也從單純的經濟計劃,發展為涵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國防和軍隊建設等在內的國家全面綜合規劃,規劃編制的程序更加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934年1月,在江西瑞金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毛澤東同志作了《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著名講話,專門強調要注意工作方法,他指出:“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蔽迥暌巹澗褪俏覀凕h治國理政的“橋”和“船”,使得黨和國家事業通往勝利的彼岸。

  實現黨的主張轉化為國家意志的重要橋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和最大優勢。黨的領導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必須體現在治國理政的具體實踐中,這就需要通過一個科學有效的方式和載體去實現、去落實。五年規劃就是這樣的方式和載體,它為黨的主張轉化為國家意志提供了重要途徑,是保障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到實處的重要抓手。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各個歷史階段,黨總是根據不同歷史條件提出重大理論觀點、重大方針政策,也相應地通過制定五年規劃來反映和落實這些重大主張。新中國成立初期,黨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一五”計劃貫徹落實這一路線方針,對中國工業化起步具有重要作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制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戰略。從改革開放到黨的十八大之前的7個五年計劃或規劃,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推動中國發展打開了新天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十三五“規劃”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規劃《建議》,體現了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和大政方針,確保了黨的主張的貫徹落實。

  推進黨的宗旨使命踐行為實際行動的重要載體。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五年規劃集中體現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從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到實現“四個現代化”,從解決人民生活溫飽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都體現了我們黨堅持人民立場,旨在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順應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奮斗目標,通過“六五”、“七五”計劃解決了溫飽問題,通過“八五”、“九五”計劃實現了總體小康,通過“十五”計劃至“十三五”規劃即將勝利實現全面小康。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強調“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習近平總書記重點就“關于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弊髁苏f明,彰顯了黨的性質宗旨和初心使命。

  彰顯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優勢的有力工具。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五年規劃始終注重聚焦重點項目、重點任務、重大戰略,著力解決制約我國經濟協調發展的重大問題。“一五”計劃確定了156項工業建設工程。“三五”時期布局了一系列“三線”建設項目,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舊中國工業布局不平衡的狀況?!笆濉币巹澨岢鲆幌盗兄卮蟀l展戰略,明確了165項重大工程項目,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笆奈濉币巹潯督ㄗh》圍繞把握新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了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等重點領域的思路和重點工作,“十四五”規劃將據此出臺一批重大工程、重點項目。五年規劃有效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對于集中力量攻克短板弱項,解決大事、難事、急事,推動我國實現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起到了重要作用。

  貫徹落實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重要方式。提高黨治國理政的能力,關鍵在于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這也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目標??v觀五年規劃發展歷程,實際也是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不斷發生深刻轉變、不斷改革完善的過程。在長期實踐中,黨把科學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嵌入到五年規劃制定和實施之中,使五年規劃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科學成熟的制度機制?!笆奈濉币巹潯督ㄗh》稿起草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堅持發揚民主、開門問策、集思廣益。習近平總書記就“十四五”規劃編制明確提出一系列要求,強調要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于民統一起來,鼓勵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建言獻策。中央召開了一系列座談會,網上網下,黨內黨外,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和建議,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踴躍參與,中央和地方多層次、多主體互動。國務院還將根據中央建議編制規劃綱要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審議批準,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五年規劃的制定過程,是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的過程,是統一全黨認識、形成社會共識的過程,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彰顯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特點和優勢。

 ?。ㄗ髡撸褐醒朦h?!磭倚姓W院〉研究室一級巡視員)

  責任編輯:高天鼎

標簽 -
網站編輯 - 高天鼎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