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大學岳麓書院考察時指出,“要把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運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緊密聯系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深刻領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道理,深刻領悟為什么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邏輯與近代以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的統一,也是馬克思主義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的統一,這種科學真理與愛國主義文化精神的高度融合和辯證統一正是我們今天需要進一步深刻領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道理。
愛國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起點
中華文明綿延5000多年,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但是,近代以來,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國門,野蠻的侵略甚至屠殺此起彼伏,加之封建王朝的腐朽統治和對人民的壓迫和鎮壓,在從1840年到1919年近80年的時間里,古老中國飽經滄桑磨難,中國人民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深重苦難,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然而,中華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歷久彌新,就是因為我們始終流淌著愛國主義的精神血脈: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再到孫中山先生所說的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樣愛國”,無不生動詮釋著這一強大精神動力。面對近代以來國家危亡、民族危急的百年變局,中華民族兒女以愛國主義為信念,始終在尋找救亡圖存的道路,從太平天國舊式農民起義,到洋務運動、維新變法,再到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然而,這些抗爭和努力并沒有根本上改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質,五四運動的爆發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命運,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篇章。
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開啟奠定了重要基礎。五四運動之所以彪炳史冊、熠熠生輝,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崇高的愛國情懷和革命精神”。一方面,五四運動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凝聚起愛國青年、革命斗士和仁人志士,積極投身到救國圖存的新的革命洪流中,吹響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號角。另一方面,五四運動激發了中國人民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時代心聲。五四運動用科學、進步和民主喚醒了先進知識分子,更用革命行動團結凝聚起普通民眾的革命熱情。正是在五四運動的熏陶、洗禮下,一部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把眼光投向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真理,以實際行動不斷匯聚到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下,這為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建立,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理論傳播和革命實踐提供了重要基礎和條件,中國歷史開啟了嶄新的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深刻表明,有了馬克思主義,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有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潮流從此就是任何人都阻擋不了的!”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愛國主義賦予全新的時代內涵
中國產生了共產黨,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它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 。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與實踐不斷創新發展的過程,它為傳統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注入全新的時代、實踐和精神內涵。
愛國主義就是要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實現民族獨立、建立新中國。日本對華持續侵略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民開始在東北地區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堅決抵抗,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就把努力實現全民族抗戰作為己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把愛國主義作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同心同德、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戰爭奇跡,展現了偉大的抗戰精神,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始終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徹底推翻了“三座大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掀開了新的一頁,這些成就的取得都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理論發展與實踐突破密不可分;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在實現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的過程中,在不斷創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大成果的過程中,為愛國主義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元素,賦予古老的民族精神以新鮮活力。
愛國主義激勵了全體中國人民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統籌全局、審時度勢、科學決策,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做出了關于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科學判斷,開啟了社會主義中國建設發展的新階段、新歷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大踏步前進。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和實踐語境下,站起來的中國人民激發出前所未有的革命和建設熱情,把愛國主義化為苦干、實干建設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創造了“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社會主義先進精神文化成果,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社會主義中國的愛國主義新風貌、新內涵和新發展,新中國在建國之初“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工業、農業、科技水平等得到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提高,社會主義事業蒸蒸日上、欣欣向榮,譜寫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愛國主義的新篇章。
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愛國主義精神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正是因為中國人民經千難而前仆后繼,歷萬險而鍥而不舍,我們才能在列強侵略時頑強抗爭,在山河破碎時浴血奮戰,在一窮二白時發憤圖強,在時代發展時與時俱進,中華民族才能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秉h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進入全面對外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在我們黨的帶領下,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截至2019年經濟總量達到99萬億人民幣、穩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綜合國力大幅提升。而支撐這一輝煌成就的根本原因是黨的領導,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的重大成果,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一步與時代相融合、與實踐同進步、與人民共發展的過程中,愛國主義精神不斷得到豐富發展。
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進一步推動了愛國主義精神的時代化。偉大精神源自偉大的時代,偉大的時代必然鑄就偉大精神。改革開放以來,偉大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科學正確的道路,始終堅持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社會發展,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堅定文化自信;我們黨帶領人民戰勝了經濟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困難險阻,并在偉大的實踐中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偉大的時代精神,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推動中國社會發展戰勝艱難險阻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的生動寫照,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理論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激勵中華民族不斷奮勇前進的文化源泉。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加需要不斷豐富、發展和弘揚愛國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之所以偉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難和風險面前都從來不放棄、不退縮、不止步,百折不撓為自己的前途命運而奮斗?!碑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雖仍處在戰略機遇期,機遇和挑戰的內涵卻在不斷發生新變化,國際局勢和發展環境日趨復雜,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顯著增加,必須不斷豐富和發展愛國主義,大力弘揚愛國主義,才能向著“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邁出堅實的步伐。愛國主義是人世間最普遍、最持久的思想情感,是每個人在倫理、文化和法律意義上需要恪守的一種基本規范,它更是具體的、歷史的和現實的,因此,愛黨、愛人民和愛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與愛國主義是高度一致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程,決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我們必須做好充分準備、付出艱苦努力,為此,要始終弘揚愛國主義情懷,不斷激發愛國熱情,特別是在攻堅克難、爬坡過坎和克服艱難險阻的過程中,發揚斗爭精神,不斷強化危機感和責任感,更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抓住機遇,應對挑戰,不斷賦予新時代愛國主義以更新的內涵和精神文化元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5000多年文明發展的苦難輝煌中走來的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必將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上一路向前,任何人任何勢力都不能阻擋中國人民實現更加美好生活的前進步伐!”中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進程,必然是新時代愛國主義偉大精神不斷創新發展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與新時代中國實踐不斷融合發展的過程,這也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的內在邏輯。
?。ㄗ髡撸耗暇┖娇蘸教齑髮W黨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長)
責任編輯:高天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