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顯著

2020年10月26日 11:05:25
來源: 《紅旗文稿》2020/20 作者: 武 力

  習近平總書記10月22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聽取“十三五”規劃實施總結評估匯報時指出,“十三五”以來,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高質量發展,有力有序化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問題,沉著冷靜應對外部挑戰明顯上升的復雜局面,堅決果斷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堅定朝著既定目標任務前進,“十三五”規劃實施順利,主要指標總體將如期實現,重大戰略任務和165項重大工程項目全面落地見效,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即將勝利完成。“十三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為確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提供了堅實基礎。

  經濟運行總體平穩

  經過“十三五”時期的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臺階,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新發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歷史成就。國內生產總值在2016—2019年間保持了6.7%的年均增速,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9.1萬億元、占全球經濟比重達16%,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左右,預計“十三五”期末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100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由于疫情沖擊,2020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二季度同比增長3.2%,三季度同比增長4.9%,前三季度同比增長0.7%,成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球唯一同期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其他經濟發展目標完成較好: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目標已經超預期完成,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全員勞動生產率目標有把握實現。我國戶籍制度改革進展順利、成效顯著。公安部數據顯示,1億人落戶任務提前完成,1億多農業轉移人口自愿有序實現了市民化,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由2013年的35.93%提高到2019年的44.38%。據農業農村部最新消息,目前秋糧豐收已成定局,全年糧食產量有望連續6年穩定在1.3萬億斤水平。

  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研發經費投入總量居世界第二,全員勞動生產率和科技進步貢獻率穩步提高,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提交國際專利申請量躍居世界第一,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級計算、量子通信等領域取得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已經提前實現了目標,科技進步貢獻率在2018年時達到58.5%,2020年有望達到60%。

  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均提前完成目標。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0733元,比2015年增長39.9%。2016—2019年城鎮新增就業累計達5378萬人,勞動參與率和就業率在主要經濟體中始終處于較高水平。2016—2019年全國棚戶區改造開工累計2157萬套,2019年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分別達到39.8平方米和48.9平方米。農村貧困人口從2015年末的5575萬人降至2019年末的551萬人,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到2020年末,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的目標任務可以如期實現,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將歷史性得到解決。2019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4.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居民平均預期壽命達77.3歲,比世界平均預期壽命高近5歲。

  污染防治力度空前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資源利用率提升,萬元GDP用水量大幅超額完成目標,單位GDP能源消耗、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能夠完成目標。森林覆蓋率能夠完成目標,空氣和水質量已經大幅超額完成目標。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2%,地表水質量達到或好于三類水體比例達74.9%。

  經濟結構持續優化

  “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新的產業結構與區域經濟結構初步形成,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動力活力進一步增強。

  鋼鐵、煤炭、煤電、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行業去產能成效顯著。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回升,行業供求矛盾緩解,經營狀況好轉,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鋼鐵、煤炭等行業去產能取得實質性成效。2016—2018年,鋼鐵和煤炭分別壓減淘汰落后產能1.5 億噸和8.1 億噸,煤電淘汰關停落后機組2000萬千瓦以上,均提前完成“十三五”去產能目標。根據2019年公布的第四次經濟普查數據,相較2013年第三次普查結果,2018年末,有原煤生產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計2556個,比2013年末減少47.7%;其中,年產量90萬噸以下的小型原煤生產企業2237個,比2013年大幅減少2290個。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法人單位數為2.2萬個,比2013年末下降42.0%,從業人員數下降47.5%,占全部制造業比重下降1.2個百分點,是制造業大類行業中降幅最大的行業。鋼鐵和煤炭等行業產能利用率也持續快速回升,逐步向合理區間回歸。

  嚴監管推動去杠桿,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體學習上首提金融安全。7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宣布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以加強金融監管協調,補齊監管短板。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放在未來三年三大攻堅戰之首。在頂層設計指導下,金融監管得到加強,資金“脫實向虛”的勢頭得到遏制,金融機構開始回歸主業?!皟筛咭皇!焙头康禺a等領域也受到更嚴格限制,倒逼資金轉向產業升級、“三農”和小微企業等領域。

  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階段性成果,宏觀杠桿率高速增長勢頭得到初步遏制。2017年宏觀杠桿率上升了2.4個百分點,2018年下降了1.9個百分點,2019年上升了6.1個百分點,全年實體經濟杠桿率為245.4%。盡管出現反彈,但鑒于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導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以及2018年去杠桿速度過快需要調整,2019年杠桿率上升亦在情理之中。而且,2019年全年6個百分點的杠桿率增幅,只及2008年至2016年杠桿率年均增幅的一半,且后三季度累計僅增長1個百分點,體現了穩杠桿的決心和定力。總體來看,金融風險由前幾年的快速積累逐漸轉向高位緩釋,這也為2020年中國應對新冠疫情、對沖經濟下行騰出了較大的政策空間。

  新動能加快培育

  推動“三去”工作的同時,中國在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三新經濟”快速發展。為全面監測新興經濟發展變動情況,國家統計局于2018年開始測算和發布“三新”經濟增加值和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從2015年到2019年,“三新”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4.8%提高到16.3%。雖然目前“三新”經濟增加值的比重還比較低,但發展勢頭旺盛,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動能減弱帶來的影響,對經濟平穩運行發揮了重要作用。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則顯示,以2014年為100,2015—2019年中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分別為123.5、156.7、210.1、270.3和332.0,持續較快增長勢頭。其中,經濟活力、創新驅動、網絡經濟、轉型升級和知識能力等五個分類指數基本實現了不同程度提高。

  制造業穩步邁向價值鏈中高端。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2018年末,規模以上高技術和裝備制造業企業法人單位分別為3.4萬個和13.3萬個,比2013年末分別增長24.8%和12.2%;資產總計增長幅度均在50%以上,營業收入占規模以上制造業比重分別比2013年提高4.0和4.5個百分點。勞動力和資金向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等先進制造業的轉移步伐加快。2018年末,高技術和裝備制造業從業人員占規模以上制造業的比重比2013年提高3—5個百分點,資產總計占比提高6—7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積聚壯大,成為制造業發展新引擎。

  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新動能持續逆勢增長。2020年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2.9%,規模以上工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5%,而同期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以新技術為引領的相關服務業營業收入保持增長,1—5月,規模以上高技術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速分別為4.7%、4.0%和3.8%,而同期全部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下降6.4%。

  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共建“一帶一路”不斷走深走實,成功舉辦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累計與138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2018年和2019年,連續舉辦兩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自主降低關稅水平,推動中國在“世界工廠”的基礎上形成“世界市場”。2018年以來,中國加大了自主降稅的力度。根據商務部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開放發展報告2019》,目前中國的貿易加權平均稅率只有4.4%,不僅遠低于其他發展中國家,也接近歐盟和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的水平。

  由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轉變。中國從2018年起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制度。先后推出三版《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0年版負面清單的“限制”與“禁止”項目縮減至33條,較之2017年指導目錄壓縮了30條。而在自貿區內,負面清單制度早在2013年就已開始推行,“十三五”時期,中國先后推出四版《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條目由2013年版的190條縮減至2020年的30條,較之全國版33條的負面清單更加開放。

  涉外法治建設加快

  2019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審議通過,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作為新時代中國利用外資的基礎性法律,《外商投資法》確立對外商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成為中國對標國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的又一重大制度性成果。

  縱觀“十三五”時期的對外經濟,中國保持了國際貿易與外商直接投資的增長勢頭,外貿發展穩中提質,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019年達31.54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一,中國正進一步向著“世界市場”和國際投資中心的目標邁進。

  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在全國推行。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商務部印發《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19年版)》,較2018年版負面清單減少20條。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將原來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互聯網行業市場準入禁止許可目錄》等全國性市場準入類管理措施全部納入清單,從而確保“全國一張單”的權威性與統一性,為理清政府與市場邊界、穩定市場主體預期、激發創業干事活力創造了條件。

  放寬準入的同時,加強事中事后監管。2016年,行政執法“三項制度”(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開展試點工作。2019年,“三項制度”全面推行,對推進公正執法起到了突破性帶動作用。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取得,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奮進、開拓進取的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即,中央立足國情世情、著眼未來發展,提出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要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多作貢獻。

 ?。ㄗ髡撸寒敶袊芯克芯繂T)

  責任編輯:高天鼎

標簽 -
網站編輯 - 陳金霞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