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新階段、新形勢、新要求,我們要提高認識,觀大勢、謀全局、干實事,切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
一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4月在考察陜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時指出,要不斷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新產品,創造新的更大業績,邁上新的臺階。培育創新驅動力是宏觀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的核心。建設創新型國家、形成創新發展動力,需要統籌和協調政府與市場的資源配置能力和范圍,“兩手互濟”增強創新投入并使其有效轉化為高質量的創新產出,切實提升創新型技術、產品和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引導創新資源優化配置。要激發各經濟主體的創新活力,大力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創新要素市場。強化研發創新領域公平競爭政策的基礎地位,鼓勵有創新能力的經濟主體在各行業無障礙地從事研發創新活動,降低創新領域的各類障礙和隱性壁壘。優化金融市場對創新活動的支持,緩解乃至降低創新的融資約束。完善創新活動的信號傳遞機制,促進金融機構和風險投資對研發創新的有效支持。
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彌補創新領域的市場失靈。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以制度化方式鼓勵研發投入。優化公共創新環境,強化大眾創新的能動性。政府各部門要加大對相關領域科技創新趨勢的學習和理解,以創新思維解決發展問題;加大對創新活動的宣傳力度,提升創新信號的傳遞強度,緩解創新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融資難和推廣應用難的問題。
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做強做優,推進5G、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習近平總書記這一要求為中觀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中觀經濟是國民經濟體系的骨架,中觀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打造先進產業鏈條、建設一批高質量城市群,為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供基礎支撐。
打造先進產業鏈條,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資本融合發展,增強產業發展的韌性。要積極探索產業鏈“鏈長制”,優化產業鏈成長和產業體系升級的環境。在清晰界定政府經濟職能邊界的基礎上,由行政首長擔任地方產業鏈“鏈長”,協調產業鏈內部的企業、政府以及跨區域合作關系,調動各類資源協助企業打通產業鏈的關鍵流程和關鍵環節。同時,以產業鏈“鏈長”為核心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揮新基建的創新外溢效應、促進產業鏈技術升級。此外,產業鏈“鏈長”掌握的行業和區域發展的信息較為全面,有助于遴選和培育明星“鏈主”企業,引領和帶動全產業鏈升級。
建設高質量城市群,輻射帶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新時代高質量城市群建設邁出更大步伐的核心是完善城市群的網絡化基礎設施建設,尤其要加大人工智能、區塊鏈和5G等新型基礎設施的投資強度,優化城市群的硬件保障。新型基礎設施對傳統行業的數字化技術改造和升級是產業數字化的重要內容,這不僅會提高傳統行業的競爭力,更會協助供給與需求的匹配,緩解擁擠效應導致的城市病。此外,網絡化基礎設施在城市群內部以及周邊區域的共享,會產生網絡外部性使城市群基礎設施被充分利用,在降低基礎設施平均成本的同時放大城市群的規模效應和技術外溢效應,有利于輻射帶動城市群所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國有大中型企業要發揮主力軍作用。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在以制造業企業等為代表的微觀經濟高質量發展上邁出更大的步伐。高質量的生產行為和消費行為分別從供給側和需求側,構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
培育關鍵性高端生產要素,驅動供給質量升級。要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以公平有序的競爭機制優化營商環境,以健全經理人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容錯機制給創新以試錯的機會,從而創造出培育企業家精神涌現的市場、文化和制度土壤。同時,強化對企業家精神的產權激勵,綜合運用期權、股權等長短期搭配的激勵機制保障企業家權益,激活其干事、創業的能動性。要善于合法采集、加工和使用數據生產要素,驅動產品和服務供給質量升級。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在產權層面對具有科研和商業價值的數據要素給予法律保護,鼓勵企業和金融機構、科研機構、行業協會乃至政府機構共建共享數據要素的開發和交易平臺,完善數據要素的市場定價機制,探索數據要素的市場化交易規則,鼓勵數據要素在法律框架下自由流動、充分共享。
引導高質量消費,合力實現美好生活。一方面,圍繞居民社區、學校舉辦各類精神文化產品展和交流分享會,積極引導高質量精神文化產品消費,在抵消物質消費激增帶來邊際效用遞減的同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多舉措并舉,鼓勵和引導綠色消費。協調使用綠色金融和綠色財政工具,降低綠色消費成本,刺激節能環保產品、綠色食品和新能源產品的消費。
?。ㄗ髡撸何鞅贝髮W中國西部中心研究員,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劉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