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化解經濟領域的風險

2020年10月09日 18:21:34
來源: 《紅旗文稿》2020/19 作者: 胡懷國

  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及其在全球范圍的持續蔓延,增加了經濟內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也增加了攻關的難度,我們將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發展。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的新特征,要求我們必須增強機遇意識、風險意識,保持戰略定力,妥善應對挑戰,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化解經濟領域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

  積極應對外部風險,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正經歷著深刻而巨大的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及其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進一步增加了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具體而言,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歷了新一輪經濟自由化、經濟全球化浪潮,其在推動全球經濟增長、重塑國際分工格局的同時,也造成了全球經濟的結構性失衡,特別是發達經濟體的產業空心化、經濟虛擬化、資產泡沫化和日趨嚴重的貧富差距,并最終演變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與此相對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僅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且充分利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加速轉移的歷史性機遇,深度融入全球供應鏈、產業鏈體系,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西方主要經濟體推出了一系列貨幣擴張和財政刺激政策,不僅沒有推動實體經濟取得實質性復蘇,反而引發了新一輪的資產泡沫,積累了規模龐大的政府債務和主權債務風險,進一步擴大了貧富差距、加劇了階層分化,甚至在某些國家引發了嚴重的社會撕裂,并催生出形形色色的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和逆全球化思潮。面對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持續低迷的世界經濟和日趨復雜的外部環境,我國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持續擴大開放,經受住了各種困難和風險的考驗,實現了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2019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歷史方位,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明確了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確立了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目標,堅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推動我國經濟實現了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

  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是在日趨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下取得的,實屬不易。今年的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的持續蔓延,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嚴重沖擊并產生了一系列連鎖反應,世界主要經濟體陷入深度衰退,全球供應鏈遭受嚴重沖擊。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6月份的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9%,發達經濟體將普遍萎縮8%-10%;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只有中國能夠保持經濟正增長。

  在全球經濟相互依賴、互為一體的當今世界,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外部環境的巨大變化及其可能產生的經濟風險。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充分認識到,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我國擁有最完備的產業配套條件和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我們有足夠的底氣和能力應對各方面的挑戰、化解各方面的風險。我們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在繼續做好“六穩”“六?!惫ぷ?、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同時,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改革、暢通國內循環、推動消費升級,進一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動高水平開放,加快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實現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長期協調機制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僅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對我國經濟運行造成了巨大壓力。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眾志成城、頑強拼搏下,我國在全球范圍內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率先在第二季度實現了3.2%的經濟正增長,不僅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有著足夠的潛力、韌性和回旋空間,而且充分反映了全國人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團結一致應對困難挑戰的制度優勢以及由制度優勢轉化出的強大治理效能。這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遭遇戰,期間我們遇到了重重困難和巨大挑戰,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發展仍然存在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特別是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面前,我國社會發展和社會治理還不能充分適應經濟發展和經濟治理的要求。在全球疫情仍然持續蔓延、內外部環境日趨嚴峻復雜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堅持底線思維,妥善應對挑戰,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實現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長期均衡。

  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時間及其對世界經濟和全球供應鏈的沖擊程度具有高度不確定性,我們必須未雨綢繆,著力防范化解全球供應鏈中斷風險、產業鏈外移風險,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確保我國供應鏈產業鏈穩定性、安全性和競爭力。一方面,我們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改革,暢通國內循環,推動消費升級,努力擴大內需;另一方面,著力維護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產業鏈的安全性,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進一步提升我國供應鏈產業鏈的現代化水平。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更好地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比蝿?,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長期協調機制;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要努力實現我國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鞏固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要加強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配合,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注重實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財政政策要注重提質增效、優化結構,重點用于保就業、?;久裆?、保市場主體,加大減稅降費力度、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同時要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科技創新、產業升級。要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引導社會融資規模適度增長、緩解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引導貸款利率穩步下行、切實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進一步增強金融部門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和能力。同時,充分吸取西方國家上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量化寬松政策引發的債務風險、資產泡沫和貧富差距的教訓,堅決不搞“大水漫灌”,堅持金融體系服務于實體經濟,堅持“房住不炒”,有效防范債務風險和金融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我國上半年在應對疫情挑戰、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一度遭遇很大壓力,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我國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僅表現為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而且表現為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特別是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就業保護和社會保障體系等與經濟發展、就業模式和人員流動的不適應不匹配。疫情發生后,黨中央及時推出“六穩”“六?!惫ぷ?,及時建立和完善社區治理和救助體系,有力地兜住了民生底線,有效彌補了社會治理短板。我們要在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工作長期協調機制的同時,建立教育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與常住人口掛鉤的機制,進一步完善與人員高度流動相匹配的就業保護和社會保障體系,確保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推進經濟治理和社會治理現代化。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日趨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和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嚴重沖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們有足夠的底氣、能力和智慧戰勝各種風險考驗。2020年是我國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布局“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之年。我們要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保持戰略定力,充分認識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改革、推動高水平開放,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不穩定和不確定的世界中確保中國經濟的大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ㄗ髡撸褐袊鐣茖W院經濟研究所政治經濟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責任編輯:劉玉成

標簽 -
網站編輯 - 關靜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