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社會的演進、實踐成果及深刻啟示

2020年09月10日 15:41:49
來源: 《紅旗文稿》2020/17 作者: 詹成付

  全面小康社會的演進

  “小康”一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講人們勞作不休,希望能夠過上好的生活。千百年來,“小康”一直是中國老百姓對寬裕、殷實、穩定、安寧生活的代名詞,是夢寐以求的生活理想。20世紀70年代末,“小康”一詞因鄧小平同志的倡導而有了新的時代內涵和歷史意義。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同志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談到了20世紀末我國的奮斗目標:“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睆拇耍靶】怠背蔀槲覈洕鐣l展戰略中的重要概念,在經歷了從總體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跨越后,全面小康社會即將成為客觀現實。

  從黨的十二大到20世紀末,讓“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始終寫在我們黨的旗幟上,并在20世紀末如期實現了這一戰略目標。黨的十二大明確提出:從1981年到本世紀末的20年,我國經濟建設總的奮斗目標是,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的年總產值翻兩番,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可以達到小康水平。為了實現這個20年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二大強調在戰略部署上分兩步走:前10年主要是打好基礎、積蓄力量、創造條件;后10年要進入一個新的經濟振興時期。黨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都重申了這一部署。黨的十三大制定的“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就是“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黨的十四大指出:“到本世紀末我國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綜合國力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國民生產總值將超過原定比一九八〇年翻兩番的要求”,“人民生活由溫飽進入小康”。黨的十五大指出:“現在完全可以有把握地說,我們黨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的本世紀末達到小康的目標,能夠如期實現?!睘榇耍宕筮€部署了到2010年、建黨100年和新中國成立100年這個“三步走”戰略。經過努力奮斗,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鄭重宣布: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我們已經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的前兩步戰略目標,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開始實施第三步戰略部署。”

  從黨的十六大到十八大召開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寫在了我們黨的旗幟上,成為我們黨帶領人民接續奮斗的目標,小康的標準得到提升、內涵不斷拓展、要求有新提高。黨的十六大提出我國要在21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黨的十七大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強調到2020年我國將“成為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有序的國家,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p>

  從黨的十八大到十九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寫在我們黨的旗幟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新的奮斗目標,小康的內涵和要求又一次得到新的提高。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并在總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10年實踐的基礎上,結合新形勢,從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等多方面再次增加新內容、提出新要求。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僅一字之改,目標更加明確、任務更加具體、時間更加緊迫。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面,全面小康覆蓋的人口要全面,全面小康覆蓋的區域要全面,全面小康要惠及全體人民,從而把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刻內涵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境界。十八大以后的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歷史性進展的五年。五年的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五年的變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這五年,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這些歷史性變革,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黨的十九大明確:“從現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笔糯笠詠?,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人民,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指日可待、勝利在望。

  全面小康社會演進帶來的實踐成果

  全面小康社會在前后40余年的歷史演進中不僅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留下了寶貴的思想理論財富,而且以其豐富的實踐成果在中國和世界現代化建設史上書寫了感天動地的發展篇章。

  經濟快速發展。這是全面小康社會演進過程的最顯著成就。我國經濟總量以罕見的規模和速度連續上臺階:1978年我國經濟總量僅有3678.7億元,1986年就突破了1萬億元,1995年突破5萬億元,2001年突破10萬億元,2004年突破15萬億元,2006年突破20萬億元,2008年突破30萬億元,2010年突破40萬億元,2012年突破50萬億元,2014年突破60萬億元,2016年突破70萬億元,2017年突破80萬億元,2018年突破90萬億元,2019年接近100萬億元。我國經濟總量在世界的位次也不斷前移: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經濟因十年內亂已處于崩潰的邊緣,2000年超越意大利居第6位,2005年超越法國居第5位,2006年超越英國居第4位,2007年超越德國居第3位,2009年超越日本居第2位。1978年,我國人均GDP只有385元(人民幣),2019年按美元折算,我國人均GDP達到10276美元,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使得全球人均GDP過萬美元的人口由此前的約15億人躍升至近30億人。中國經濟已從改革開放之前將要崩潰、“被開除球籍”的危險邊緣逐漸成長為“世界經濟的新引擎”,多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

  人民群眾得實惠。這是全面小康社會演進過程的最根本特征。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本世紀初,人民生活水平已經實現了大的跨越,短缺經濟、物質匱乏和各種票證全部成為歷史記憶。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又快速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24126元,增長到2019年的42358元,年均實際增長超過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8389元,增長到2019年的16020元,年均實際增長接近8%。我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覆蓋近10億人。1.7億戶、約37.5%的家庭達到中等收入家庭標準。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減少到2019年底的551萬,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我國是第一個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竟卜账斤@著提高,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重大進展。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社會保持和諧穩定。這是全面小康社會演進過程的最獨特標志。從世界歷史看,任何一個國家在經濟起飛階段都會遭遇更多的矛盾和挑戰。中國問題在于發達國家曾經遇到過的矛盾和風險,我們遇到了;發達國家不曾遇到的矛盾和風險,我們也遇到了。中國的成功在于把人放在發展中的最高位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及時發現矛盾和風險,有效應對矛盾、風險和挑戰。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加強黨的領導,著力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全方位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著力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預防預備和應急處突相結合,既時刻警惕“黑天鵝”,又積極防范“灰犀?!?,有力促進了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最高位置,迅速作出部署,全面加強對疫情防控的集中統一領導,打響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經過艱苦努力,我國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率先復工復產復學,在2020年第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的不利情況下,第二季度經濟增速恢復到3.2%,外電評論道,“中國或成今年世界經濟唯一亮點”。既要有效防控疫情,又要穩妥恢復生產、發展經濟,這對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困難程度可想而知,但中國做到了!億萬人民群眾從切身的感受中、從中外抗疫行動的鮮明對比中,更加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更加熱愛社會主義中國,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全面小康社會演進的實踐成果,直接表現為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社會和諧穩定,背后則是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文化軟實力、國際影響力的全面大幅度提升,使我國大踏步趕上世界現代化的時代潮流,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全面小康社會成功演進帶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在40余年全面小康社會的演進過程中,我們看到了經濟社會的巨大發展和進步,也看到了我們還面臨的許多風險和挑戰,更得到了深刻的啟示。

  必須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凝聚起推進偉大事業的磅礴力量。這是全面小康社會演進得以成功進行的根本保障。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第一大執政黨,面臨的任務極其繁重、矛盾極其復雜,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把各方面的力量團結在黨的周圍,為實現全國人民共同目標而奮斗,就顯得尤為重要。全面小康社會的演進過程,進一步詮釋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進一步讓世人看清了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除了人民利益沒有自己私利的最先進政黨。從黨的十二大到十九大,先后有8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接續部署推進小康水平生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六五”計劃到“十三五”規劃,國家先后編制了8個五年計劃或規劃綱要來具體推動落實。世界上有哪個國家的執政黨和政府能夠做到像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這樣一茬接著一茬干、一棒接著一棒跑、一張好的藍圖干到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刺階段,五級書記抓扶貧、全黨動員促攻堅,25.5萬個駐村工作隊,290多萬名第一書記、駐村干部,組成不拔窮根決不撤退的突擊隊,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世界上有哪個國家的執政黨和政府能有如此驕人的成就?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460多萬個基層組織、9100多萬名黨員迅速行動,從重癥病房到城鄉社區,從工廠車間到科研院所,都是共產黨員沖鋒陷陣的身影,成為人民群眾抗擊疫情的主心骨和貼心人。世界上有哪一個政黨能夠像中國共產黨這樣與人民心心相印、風雨同舟、生死與共?更難能可貴的是,黨在加強全面領導的同時,不斷改進和完善領導方式方法,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實現目標任務去共同奮斗。全面小康社會演進過程昭示人們,只要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始終堅持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我們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我們的事業就會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

  必須與時俱進地完善黨的執政布局。在全面小康社會的演進過程中,我們黨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逐步形成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展開了黨引領人民創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廣闊空間和宏偉畫卷。 想當初,我們黨從解決群眾吃飯問題、溫飽問題入手提出了“小康水平”的奮斗目標。當這樣的目標實現后,黨又提出了“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樣一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又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小康社會演進的過程,體現了穩中求進的總基調,體現了解放思想與求真務實的統一,體現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從實際出發的統一,體現了事業繼承性和實踐開創性的統一,使全面小康社會演進過程的每一階段提出的奮斗目標既不超越客觀現實,又不落后時代要求,是“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的完美范本。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夠做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追求上由最初的“富強民主文明”,拓展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再拓展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現代化建設的布局才由最初的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兩位一體”,拓展到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三位一體”,拓展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再拓展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全面小康社會演進過程昭示人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和戰略布局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人間正道,堅定不移地貫徹“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在世界經濟的汪洋大海中搏擊進取。這是全面小康社會得以成功演進的重要法寶。無數事實證明,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近代以來,世界范圍內發生了三輪經濟全球化,與此相聯系,中國的命運也出現了三次大轉折。從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末,第一輪經濟全球化展開,中國被打入谷底,成為資本殖民主義的最大受害者。20世紀上半葉,兩次世界大戰使第二輪經濟全球化斷裂,中國抓住機會,獲得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起,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我國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決然地打開了,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使全面小康社會的演進既吸吮著5000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又兼收并蓄著世界各國科技文化之精華。經過40多年對外開放,我國經濟正在實現從引進來到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轉變,已經出現了市場、資源、投資“三頭”對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外開放的力度更大,取得了新的更大成就,并在引領經濟全球化向正確方向發展上作出了巨大貢獻。全面小康社會演進過程昭示人們,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發展對于中國來說,是關鍵的一招,今后在經濟全球化上不管遭遇多大困難,我們都不會退回去、不會重走閉關鎖國的老路,而應當使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風浪搏擊中去迎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日出。

 ?。ㄗ髡撸好裾扛辈块L)

  責任編輯:李涇一

標簽 -
網站編輯 - 張芯蕊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