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延至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新冠肺炎疫情,絕不僅僅是一場公共衛生事件,而是具有超強振幅、超大范圍、超快速度的新變量,給國際政治、經濟和社會等造成巨大沖擊,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讓人們的生產生活發生諸多變化。變量帶來變數,變數中蘊藏著新機。這個影響世界發展進程的新變量,并沒有超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范圍,歷經大疫之后,我們將以更加勇毅的姿態鏗鏘前行。
對于世界,疫情暴發加劇了國際格局的演變分化,讓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趨勢愈益凸顯
一部世界文明史,就是在不斷變化中向前推進的歷史。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權力消長、全球秩序調整、大國戰略博弈、科技產業革命等都在發生最具革命性的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打亂了世界運行的本來節奏,使全球范圍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這其中,國際格局進一步加速演變,分化的趨勢愈加明顯,經濟全球化與逆全球化交織、開放與封閉并存、合作與對抗同在……全人類是攜手并進還是相互孤立,成為世界未來走向必須回答的重大問題。
“環球同此涼熱?!币咔樽屓祟惷\共同體的旗幟更加高高飄揚。病毒無國界,危機時刻,國際社會選擇緊緊站在一起。中國最大限度防止疫情向外擴散,第一時間通報疫情信息,國際社會紛紛向中國伸出援助之手,中國也向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譜寫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投我木桃,報之瓊瑤”的人間佳話。在這場全球保衛戰的大合唱中,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們認識到,人類是一個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面對共同威脅和挑戰,沒有誰能夠獨善其身,也沒有誰能夠置身事外。人類只有團結協作、互通有無,才能最終戰勝全球疫情,回歸幸福安康的生活。
然而,近年來興起的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和逆全球化思潮,在疫情的助推下更加抬頭和泛濫,負面效應愈加顯現。個別國家罔顧國內疫情蔓延勢頭,極力“甩鍋”本國抗疫不力的責任,制造政治分歧、尋求脫鉤孤立,試圖推行所謂的“新冷戰”。這種零和博弈思維,可能一時有所回潮,但終究會遭到越來越多的人唾棄,被世界前進的車輪碾得粉碎,最終扔進歷史的垃圾堆里。
對于中國,疫情暴發影響了事業發展的順利推進,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帶來挑戰和機遇
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征程從來都不是平坦的,是在戰勝各種風險挑戰中不斷前行的。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沖擊力和影響面遠超過2003年的非典。從現實情況看,疫情形勢并不樂觀,新冠肺炎病毒變異性極強,迄今在全世界已發現幾十個變種,疫苗研制的難度大大增加,給疫情傳播帶來更多不確定性。目前,境外快速擴散蔓延的勢頭不減,國內面臨零星散發和局部暴發的雙重風險。這必然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峻挑戰,也要求我們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情況下采取更有效的應對舉措。
疫情導致我國經濟發展速度進一步放緩是大概率事件。從經濟運行看,受疫情影響,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都不同程度地萎縮,經濟活動受到抑制。從財政收支看,各級財政疫情防控支出增加、稅收收入減少,一些地方財政運轉困難。從市場主體看,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特別是服務業受疫情沖擊最大,不少中小微企業出現資金鏈斷裂、停產關閉等情況。另外,疫情還引發就業壓力明顯攀升、居民收入增長難度加大等問題。可以預見,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增大,發展速度將進一步放慢。但從更長遠和寬廣的角度看,只要我國控制住疫情,辦好自己的事情,相比其他某些國家更糟糕的狀況,我們必將在疫情過后展現出更加明顯的比較優勢。
困難之中往往會萌發新生事物。我國自古就有“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智慧,善于在危局中審時度勢、靈活應變。疫情之下,許多經濟和社會活動無法正常開展,但也催生了一些新事物新業態。比如,數字經濟、電子商務快速增長,直播帶貨、線上推銷迎來風口,無接觸配送、不見面服務受到歡迎,云端會議、網絡教育成為人們日常工作學習方式,等等。疫情的倒逼,使產業升級的動力更加強勁,新興業態的發展迅猛。
對于社會,疫情暴發改變了生產生活的運行方式,使人們的交往關系和公共生活更加理性健康
疫情就像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面鏡子,促使人們在陣痛中加以反思和改變。當這次疫情到來的時候,人們正常工作學習被打亂,社會生產生活受到影響,這是歷史給這一代人留下的時代痕跡。
人口聚集是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人口聚集容易出現大規模的疫情傳播,不利于疫情防控。城市化是走向現代化的必經階段,這一點毋庸置疑,但這對社會治理和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也對人們的交往關系和公共生活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保持一定社交距離、公共場合戴口罩、倡導文明就餐、禁食野生動物、低碳出行……這些疫情期間形成的好做法,對于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和國民素質能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這次疫情的暴發,也使社會和個人生活發生驟變,很多出現了“斷崖式”的急劇變化。通過這次事件,人們特別是年輕人普遍增強了危機意識,對未來作更加充分的準備和謀劃,迎接各種可能的新變量,使自己的事業和生活朝著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責任編輯:劉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