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徐州,有一個因煤而建的資源型城區,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熱潮中脫穎而出,這就是賈汪區。2018年,賈汪區名列全國首批50個試點縣(市)區。今年,賈汪區又成為中宣部、中央文明辦重點部署的十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先行試驗區”。
平臺。鋪開賈汪區“中心—所—站—點”的四級陣地網絡,從整合文化禮堂、村史館、香包文化大院、神農文化廣場等19個文明實踐陣地的馬莊村,到把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相結合,用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守護鄉愁的瓦莊村,再到為村民提供學習教育、文化娛樂、休閑健身等場所的小吳村……文明實踐正在處處綻放。
“來啦!我們大家一起拍一張‘全家?!?!”今年春節前,大吳街道小吳村就用村里的大喇叭,喊來全村村民,在小吳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門前,拍下了一張小吳村民的“全家福”。照片中,村民們圍在一起有說有笑,一派祥和的景象。拍“全家福”這類文化活動的開展,在帶動鄉風民風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風氣時,也在不斷推動賈汪區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建設走深走實。
在做好線下實體陣地整合的同時,賈汪區還進一步做大線上融媒體矩陣,建設網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通過電視、網絡、微信公眾號、手機APP等多種形式,宣傳新思想新理論、發布文明實踐工作信息,全方位展示賈汪區文明實踐走出的新路徑、新成效。
理論。“打竹板,笑開懷,志愿宣講走上臺……你來說,我來講,黨的領導把方向……”在潘安村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當馬莊農民樂團的姑娘們拿出自編自演的快板節目《牢記四中全會精神》時,臺下立刻掌聲四起。
這是賈汪區新時代文明實踐“講+演+問”理論宣講村居行活動的一場,表演者多是當地村民,他們把思想宣傳與鄉村文明有機結合,以“宣講+文藝演出+互動問答”相互穿插的形式,通過故事、快板、琴書、歌曲等村民聽得懂的語言,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深受群眾歡迎。
“居民、村民朋友們,大家好!現在是‘新農村大喇叭’廣播時間,這次節目是‘抗擊新型冠狀肺炎’專題節目。”年初,當鄉村大喇叭的廣播里,傳出“百姓名嘴”馬莊村老書記孟慶喜的聲音時,人們感到既親切又熟悉。作為一名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孟慶喜用樸實的方言、接地氣的話語,像嘮家常一樣,把科學防疫的知識通過電波傳遞給當地群眾。
在賈汪,鄉村大喇叭廣播存在已久,特別是馬莊的“金馬之聲”廣播已堅持30余年,在群眾中有著深入廣泛的影響力,讓群眾在家門口吃著飯、干著活就能聽到學到新思想、新理論、新政策、新知識。
服務。“孩子們,開始靜下心來寫作業吧,拿不準的題目可以給老師說?!闭f這話的,是老礦街道70多歲的老黨員楊桂華。退休前,她是賈汪區一所小學的數學老師,退休后,她成為賈汪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中的一員,每個學習日下午,楊桂華都會趕到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免費輔導前來學習的孩子。
楊桂華是黨員志愿者的一個縮影。在賈汪,有6000多名黨員志愿者,他們“定人、定崗、定責、定時、定制度”,知道“誰來干、干什么、怎么干、為誰干、在哪干”,以一己之力,聚眾人之智,不斷推動文明實踐進村、入戶、見人、走心。
“為了調動優化行政資源為主體的志愿服務力量,賈汪區經過統籌整合,打通上下,推動12000多名機關事業單位志愿者發揮模范帶頭作用?!辟Z汪區文明辦副主任徐立海說。除此之外,賈汪區還積極號召黨員、鄉賢、先進人物、百姓名嘴、熱心村民等注冊志愿者,打造黨員先鋒志愿服務品牌,整合社會公益組織、駐徐高校等志愿服務力量,引導志愿者深度參與文明實踐活動,不斷提升志愿服務水平。
目前,賈汪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已形成以群眾互助服務為主,農村黨員志愿力量、社會組織志愿力量、行政資源志愿力量為主體的4支志愿服務隊伍,他們以全區134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為主陣地,通過“互聯網+志愿服務”,搭建起志愿服務智慧管理指揮平臺,實現了縱向到村、橫向到隊的志愿服務全覆蓋、大聯動格局。
機制。在賈汪區,如果志愿者達到一定星級標準,不僅可以參與全區重大活動、春節晚會,還能享受免費體檢、免費公交、免費區內游、優先就醫就學等。這激發了志愿服務的熱情。
賈汪區財政每年都會拿出600萬元資金,為全區134個村和社區配備1名專職文明實踐聯絡員、2名以上專兼職人員,每個鎮配備3名專兼職人員負責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實行“AB角”信息公開制,讓百姓但凡有需求,都能第一時間聯系到人。有關部門每年還對相關人員組織專項考核,將服務效果出眾的村級聯絡員納入村級后備干部管理隊伍中,讓人才在基層留得住。
賈汪區還不斷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開發文明實踐工作云平臺,設計完善活動管理、志愿者管理、大數據管理、宣傳展示等模塊功能,便于區中心指揮調度各地服務隊開展工作,實現了“全程信息化、應用一體化、管理平臺化”的制度構建。每月,賈汪區通過該平臺,集中向全區各文明實踐所、站和特色志愿服務隊進行積分管理通報,讓監督更便捷,考核有抓手,形成了文明實踐志愿力量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
品牌。好人遍布城鄉,暖風拂過心頭。越來越多的好人大量涌現。
“大娘,我又來串門啦!”臨近午時,小吳村黨員志愿者李孝春像往常一樣來到邱金蓮的家里。年過九旬的邱金蓮因兒子在外打工,常年獨居,生活困難。老人如何吃飯,成為李孝春心上最牽掛的事。李孝春敲門進屋,從包里拿出為老人準備的熱乎乎的飯菜,兩人邊吃飯邊嘮家常,氣氛融洽。
在小吳村,李孝春一共包掛了十戶群眾家庭,邱金蓮只是其中之一。一人包掛十戶,不間斷開展“1+10”服務和“1+1”精準幫扶,群眾家中有難事、急事,必上門聯系,群眾家中有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必上門聯系,形成了“溫暖一人一家,影響一村一片”的良好風尚。
每月舉行一次升旗儀式、開通一個新農村大喇叭、成立一支文藝宣傳隊、舉辦一次“我們的村晚”…… “十個一”讓馬莊經驗更易懂、更易學、更易推廣,在全面提升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的同時,也讓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變得更強、更實、更有力。
責任編輯:高天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