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

2020年08月10日 16:09:10
來源: 《紅旗文稿》2020/15 作者: 孫東方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糧食安則天下安。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耕地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優質農產品供給的壓艙石。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考察時強調:“東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绷暯娇倳涍@一重要論述以生動形象的比喻,精準抓住了中國人端牢中國碗、中國碗里主要裝中國糧的基礎和關鍵,深刻揭示了加強耕地尤其是黑土地保護的極端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為新形勢下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耕地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命根子

  保障糧食安全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歷史經驗證明,只有“手中有糧”,才能“心里不慌”,這是任何時候都恒定不變的真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攻堅克難的擔當精神,始終把解決好人民吃飯問題作為心中千鈞之事,始終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國家戰略全局的突出位置,要求全黨時刻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毫不放松抓好糧食高質量生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年年長、連連增,取得了由“吃不飽”到“吃得飽”、“吃得好”的歷史性成就,為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奠定了堅實基礎。

  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輕言過關。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在糧食問題上不能僥幸、不能折騰,一旦出了大問題,多少年都會被動,到那時誰也救不了我們。糧食安全是大國標配。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才能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進而才能掌握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是迎戰驚濤駭浪,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安全。只要糧食不出大問題,中國的事就穩得住。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世界多個糧食生產大國宣布限制糧食出口,加大本國糧食儲備。這些事實,更加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性。

  保障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要害在耕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把關系十幾億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決不能有任何閃失。雖然我國國土面積廣闊,但可耕地面積非常有限,實際人均可用耕地不到世界人均的二分之一。而且,耕地長期高強度、超負荷利用,造成質量狀況堪憂、基礎地力下降。全國耕地退化面積較大,部分地區耕地污染較重。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保護耕地要像保護文物那樣來做,沒有一點點討價還價的余地。耕地紅線不僅是數量上的,而且是質量上的,前提是保證耕地數量的穩定,重點是實現耕地質量的提升。只有牢牢守住“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安全底線,切實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到實處,才能真正夯實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

  保護黑土地刻不容緩

  黑土地是大自然贈予人類極為珍貴的戰略性資源,是“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地是指擁有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質表土層的土地,土壤有機質含量是黃土的十倍,團粒結構好,水肥氣熱協調,是一種性狀好、肥力高、最適宜農耕的優質土地。之所以被稱之為“大熊貓”,就是因為其來之不易、過程漫長、非常珍稀,需要在寒冷氣候條件下歷經數萬年植被剝落腐蝕的變遷,才能逐漸積累形成。有關科學研究顯示,每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大約需要400年的時間,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不可再生,一旦大規模破壞就很難恢復。全球僅有烏克蘭大平原、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和我國東北平原三大黑土區,均為所在國家的主要高產糧區。國外兩大黑土區的開發利用已有百年歷史,由于過度開荒、生態環境惡化、“黑風暴”破壞等因素的影響,黑土層遭受了很大侵害。近年來,有關國家被迫采取了保土輪作、少耕免耕等措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進行了修復保護治理。

  黑土地是我國農業發展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我國東北黑土區,北起大興安嶺,南至遼寧省南部,西到內蒙古東部的大興安嶺山地邊緣,東達烏蘇里江和圖們江,涉及遼寧、吉林、黑龍江以及內蒙古東部部分地區。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顯示,東北典型黑土區耕地面積約為2.78億畝。土壤類型主要有黑土、黑鈣土、白漿土、草甸土、暗棕壤、棕壤等,東北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糧食產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商品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調出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黑土區是東北糧食生產能力的基石,是水稻、玉米、大豆的優勢產區,是名副其實的“黃金玉米帶”和“大豆之鄉”,其戰略價值不言而喻。正如有專家所言,守住黑土地就守住了中國糧食的命脈,就守住了中華民族的未來。

  當前,我國黑土地面臨嚴峻挑戰。自上世紀 50年代大規模開墾以來,東北黑土區逐漸由林草自然生態系統演變為人工農田生態系統。由于長期受翻耕、旋耕等傳統耕作方式的高強度利用,再加之土壤裸露、生態系統退化等原因,導致有機質含量下降、理化性狀與生態功能退化,黑土地狀況不容樂觀,嚴重影響到東北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主要表現為:黑土層變薄、黑土面積減少、有機質含量減少、肥力下降、理化性狀惡化。因此,保護好、利用好”耕地中的大熊貓”,加快修復農田生態環境,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加快推進黑土地保護體系和保護能力現代化

  沒有黑土地,就沒有“北大倉”。保護黑土地事關我國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事關子孫后代的永續發展,同時也是維護人類共同家園的關鍵一環。對此,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明確要求一定要采取有力措施,從戰略上保護好這塊珍貴的黑土地。中央有關部門專門制定實施了《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等政策文件,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地也相繼出臺了地方性法規和條例,黑土地保護工作進入了全力增速提質的嶄新軌道。力爭到2025年,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達到1.4億畝,占東北地區耕地總面積的70%左右,形成較為完善的保護性耕作政策支持體系、技術裝備體系和推廣應用體系。到2030年,黑土地保護面積達到2.5億畝,耕地質量平均提高 1個等級(別)以上,建成一批集中連片、土壤肥沃、生態良好、設施配套、產能穩定的商品糧基地。

  加強制度建設,提升保護性耕作行動能力。實行最嚴格的黑土地保護制度,將黑土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并結合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全面實施保護性耕作,堅持用養結合、保護利用,形成復合穩定的農田生態系統。在冷涼區、農牧交錯區退耕還林還草還濕,使農田生態與森林生態和草地生態相協調;在風沙區推廣少免耕栽培技術,減少風蝕沙化;在平原旱作區推廣深松深耕整地,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加強土壤污染防治,落實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控制工礦企業排放和城市垃圾、污水等外源性污染,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完善農田水利配套設施,建設高產生態良田。

  加強戰略謀劃和系統規劃,強化科技支撐能力。運用全球思維前瞻布局,全面研究全球黑土環境、形勢和面臨的風險挑戰,深入分析我國黑土地的基本狀況和基礎條件。加快推進科研力量合理布局,深化黑土地保護技術研究。整合相關領域國家重點科研體系,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設立國家級及省級黑土保護重大科技專項,重點開展黑土保育、土壤養分平衡、節水灌溉、旱作農業、保護性耕作、水土流失治理等技術攻關,特別要集中攻關秸稈低溫腐熟技術。推進集成創新,結合開展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和模式攻關,集成組裝一批黑土地保護技術模式。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建立世界性黑土地保護研究基地,積極參與“全球土壤伙伴關系”行動,在全球范圍推動黑土地保護利用。

  壓實主體責任,健全完善長效機制。牢固樹立黑土地保護的強烈意識,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共同責任機制,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力量和手段,形成“一盤棋”的強大合力。完善黑土地保護利用補償機制,落實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要求,避免“一刀切”模式,允許地方政府統籌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中的相關涉農資金用于黑土地保護工作,鼓勵東北黑土地保護獎補措施,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和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建立跨地區跨領域跨部門工作協調機制,加強耕地保護信息化建設,建設黑土地質量數據庫,開展遙感動態監測,實現主管部門、科技部門、監管部門信息的有效使用和共享。構建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發揮財政投入的杠桿作用,通過補助、貸款貼息、設立引導性基金以及先建后補等方式,引導商業性經營資本進入。

 ?。ㄗ髡撸褐醒朦h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劉玉成

標簽 -
網站編輯 - 王慧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