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應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塑挑戰

2020年07月21日 14:29:59
來源: 《紅旗文稿》2020/14 作者: 鄭東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加快完善安全發展體制機制,補齊相關短板,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積極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工作”。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許多國家仍未根本緩解,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塑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明顯趨勢,有關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都已制定本國新的產業發展規劃或對原有規劃進行調整,同時加強外資審查和本國產業保護,吸引海外制造業回歸或作出新的布局,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風險不期而至。面對挑戰,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主動作為,化危為機,全力維護好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產業鏈供應鏈重塑對我國帶來的挑戰

  來自海外的直接投資相對減少。有關國家制造業回歸的實質是產業資本的收縮,產業資本收縮的原因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節,經濟風險高度積聚,綜合國力特別是經濟實力大幅下降。在現有的全球分工格局下,如果貿易物流保持暢通,并且不存在人為導致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問題,全球化是最能實現優勢互補的產業分工格局。但有關國家以國家安全為由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實施“斷供”“脫鉤”等遏制手段,鼓動海外產業特別是制造業回歸本國,破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疫情強化了這些國家的危機意識,大災面前實體經濟嚴重缺位將導致極大的經濟社會安全風險,這使得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塑趨勢更為加強。而產業回歸或者轉移,都會使有關國家對我國的直接投資相對減少,盡管絕對量仍會增加。

  損害我國良性發展的產業集群結構。我國成為“世界工廠”是國際分工發展與我國產業基礎相結合的產物,也是我國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比較優勢與發展路徑、發展模式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付出“以襯衫換飛機”巨大代價情況下,形成了工業門類齊全、綜合配套能力較強、高中低端兼有的產業集群和產業結構。近些年,我國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有所上升,但產業綜合配套能力日益強大,比較優勢的內涵和結構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但有關國家基于安全需要而采取的“斷供”“脫鉤”及產業轉移措施,短期內可能對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和穩定性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

  加大高技術產品的供應難度和成本。有關國家產業回歸或外遷在短期內將使原先就近供應的高新技術產品轉化為進口,或者使我國尋求進口替代,無疑會增加供應的難度和成本。但這種違反市場交易規則和產業發展規律的做法是一把雙刃劍,壟斷阻擋不了技術進步,反而會導致有關國家技術產品被其他國家所替代,從而使得其產品由于營收大幅減少、大額研發投入難以為繼而逐漸喪失競爭力。另外,對于惡意“斷供”“脫鉤”等行為,可能遭到對象國的對等反制,我買的你不賣,你賣的我不買,造成兩敗俱傷的結果。

  增加我國技術創新轉型升級的難度。產業培育和技術更新都需要一定的時間,過去我國主要采取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技術發展路徑,但越來越面臨兩個挑戰:從國內看,基礎創新、原始創新相對滯后,創新的科學基礎和教育基礎等軟環境出現瓶頸;從國際看,有關國家推動產業回歸或轉移、強化外資安全審查,以及對我國采取技術封鎖政策,關鍵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如果對此重視不夠、準備不足、調整不及時,就可能長期受制于人而難以實現產業特別是制造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產業鏈重塑對我國形成的機遇

  為西部地區快速發展帶來良好契機。全球產業鏈重塑將進一步提升內需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提振內需關鍵是刺激有效購買力的增加。在工業時代傳統的資源約束條件下,過于依賴市場導向的產業布局必然會驅動資本、技術、人才等各種要素自發地向東部沿海聚集,使區域經濟發展出現差距拉大的問題。但第四次產業革命使經濟發展約束條件發生了重大變革,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成為信息時代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約束條件,為擁有綠水青山的西部地區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增強了我國應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塑挑戰的能力。

  為民族產業創新發展提供更大空間。全球產業鏈重塑過程中,騰挪出來的產業空間首先會被民族產業所填補。由于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長期被發達國家所壟斷,國內市場給予民族產業發展的機會并不充分,在半導體、操作系統、辦公軟件等領域就比較典型。民族產業在技術上雖然相對落后一些,但在市場夾縫中求生存,往往具有一定的發展基礎,一旦有了機會,這些企業就會快速發展。比如,有關國家“斷供”后我國芯片產業蓬勃興起,華為“海思”芯片一夜轉正,國產操作系統有了更多亮相機會。

  為自主創新原始創新注入強大動力。很多企業迫于競爭壓力,采取開放式創新、協同式創新,能夠集中更多的創新力量一起研發,創新成本和周期相對低一些,但需要開放源代碼、共享知識產權。與開放式創新相比,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周期較長、成本較大,但有利于技術積累、知識產權獨享和成果保密,持續發展的潛力較大。涉及國家安全和戰略發展利益的一些高新技術,主要依靠自主創新、原始創新。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塑將進一步激發我國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的動力,也會帶動基礎科學和基礎教育的相應發展。

  為合理分配擴大內需形成倒逼機制。當投資和出口能夠解決經濟增長問題時就容易忽視消費,這是由資本的自發性所決定的,因為擴大消費意味著增加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應地會提高人工成本,降低出口產品競爭力。產業鏈供應鏈重塑會促使貿易結構發生變化,我國經濟發展的成就也會反過來使有關國家升級對我國的貿易壓力,出口在我國經濟增長中的貢獻將會相對降低,投資和需求的貢獻相應上升。投資結構和幅度要考慮與需求相匹配,否則會造成新的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因此,在“三駕馬車”中,擴大內需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驅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著力點。

  為境外投資合作共贏創造寬松環境。全球產業鏈重塑雖然帶來一些不利影響,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卻是“新型全球化”即建立在合作共贏的國際分工秩序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化的開始,也是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新一輪吸引外資的機遇。有關國家采取種種措施推動“逆全球化”,實質上是其在“新型全球化”中逐漸失去主導作用的反映。但這種悖逆歷史潮流的做法阻擋不了世界大多數國家渴求發展的強烈需求,這就為我國與相關國家共同建設“一帶一路”以及中資企業對外投資經營創造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化危為機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

  加大西部地區投資力度實現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塑挑戰轉化為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東北振興的契機,弘揚“三線建設”“交大西遷”精神,規劃一批重大項目,發展一批產業集群,打造一批科研高地,振興一批中心城市,帶動一批縣域經濟,引導西部地區人口回流、就業增加、收入增長、消費提升、內需充盈、市場擴充,使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更為均衡,促進貧困地區產業和消費雙升級,為根本脫貧、防止返貧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

  增加勞動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擴大內需。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進一步優化分配機制,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壯大中等收入群體,同時加強對教育領軍人才、科技創新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技能專長人才等優秀勞動者的激勵,弘揚教育家精神、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肯定其復雜勞動的價值,有的放矢地拉動內需。

  以大型產業集團為龍頭打造創新產業集群。發揮國有和民營大型產業集團在國內大循環中的重要作用,以集成創新帶動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以規模采購加強對國內高新技術產品的市場導入,帶動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共同發展,逐步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的國內循環,以國內循環參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外部循環,形成內外良性互動、內部自成體系的創新產業發展生態。

  以新型舉國體制攻關關鍵核心技術。發揮科技型企業創新引領和大型產業集團市場導入功能,將其作為新型舉國體制的重要載體,以政府引導、市場化合作、利益共享等方式聚合國家級、省部級和校級科研人才和科研設施,集中各方優勢力量聯合攻關,逐項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改革完善教育培養體制、科學研究體制,形成教育家和科學家大量涌現、專心立業、免于為生計奔波和報銷奔走的干事創業環境。

  統籌境內外一體化經營發展。我國經濟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在布局國內經濟發展時應統籌考慮境外投資經營發展。境內通過推動東中西部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境外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等國際經濟合作共贏發展,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增強產業鏈供應鏈修復能力和保障能力,一體化應對全球產業鏈重塑挑戰,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ㄗ髡撸簢鴦赵簢Y委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責任編輯:劉玉成

標簽 -
網站編輯 - 張芯蕊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