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不斷提升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啟動以來,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理念,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作為助推鄉村振興各項任務落實的一項基礎工程。在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的基礎上,探索形成“領”“幫”“引”“帶”“聚”“融”“推”“享” 八字工作法,構建“農村+城市”“集中+分散”“線上+線下”“固定+流動”的文明實踐格局,推動九臺區文明實踐工作到村、進戶、見人、走心。
三級班子“領”
不斷鞏固擴大“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狠抓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采取“目標+導向”和“崗位+特長”的辦法,要求三級班子成員做到領下、領點、領事、領樣、領心、領風。
領出旗幟鮮明好導向。充分發揮區委、鄉鎮黨委、村黨組織三級班子的主導作用,壓實“書記抓,抓書記”的責任鏈條,在政治、思想、組織、文化引領中,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
領出篤定務實好作風。通過親力親為、率先垂范,由書記、區長帶頭,全體區級領導參與,利用周六周日時間,參加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讓示范引領的力量在基層干部群眾中得到了充分釋放。
領出齊抓共管好局面。各部門各單位班子將文明實踐作為創新開展意識形態工作的有力抓手,要求管行業必須管文明實踐,推動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實現合力攻堅,讓體制優勢、制度優勢有效發揮。
志愿服務“幫”
發揮志愿服務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的獨特作用,著力激活各類志愿服務資源,強化實踐中心的志愿服務孵化功能。
幫出黨群同心、結對共建的基層治理新路徑。成立九臺區志愿服務聯合會黨總支,下設多個協會黨支部,對注冊的5萬名志愿者進行網格化管理,建立結對機制,協助網格長開展工作,用志愿者延長黨委、政府的手臂。
幫出城鄉互動、資源下沉的鄉村振興大格局。通過上級部門安排、志愿組織發起、文明實踐共建等方式,使優秀資源向下流動,補齊鄉村短板,解決市場條件下農村資源不足的問題。全區行政村在村企、村校等雙方共贏的基礎上,拓展了文明實踐的深度、廣度。
幫出守望相助、文明和諧的移風易俗好形勢。在農民群眾中大力倡導志愿服務精神,成立家園守望、信仰守望、關愛守望、鄉風守望、科學守望、健康守望等農民志愿服務隊,共同實踐文明、守護和諧。
百姓需求“引”
根據群眾的普遍性需求和個性化需求,制定文明實踐三年行動計劃,推動文明實踐中心、融媒體中心、政務服務中心融合,廣泛拓寬民需征集渠道,探索操作便捷、快速反應的新路徑。
引出“百姓吹哨、各方必到”的運行體系。把群眾需求當作文明實踐的指揮棒,按照“哪里有群眾,哪里就有文明實踐”的理念,常態開展“千名干部下村屯,萬名黨員進農戶”活動,系統梳理群眾需求,形成“百姓需求庫”,匹配“志愿供給庫”,制成《文明實踐菜單》,引導資源優化配置。
引出“群眾點餐、中心買單”的服務體系。在全省率先研發九臺區文明實踐云平臺,使用現代科技,打通中心統籌制單、群眾按需點單、平臺精準派單、志愿團隊接單、多元綜合評單五單機制,構建工作閉環。
引出“制度說話、群眾評價”的保障體系。實施末位通報批評工作制,由群眾對文明實踐工作進行評價,對于七大平臺單位,排名墊底的通報批評,對于實踐所(站),將評測結果作為年底績效考評依據。通過評價體系的建立,保障各鄉鎮街、各部門加強服務、改進作風,助力農民發展、鄉村振興。
基層能人“帶”
讓群眾的事情由群眾自己來辦,通過發現能人、走進能人、依靠能人、發展能人,著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在群眾中有影響的鄉賢隊伍。
帶出“群星薈萃、各顯神通”農民主角大舞臺。通過中心、所、站三級農民骨干培訓,實施“領頭雁”工程,抓住基層能人這些農民中的“關鍵少數”。連續自發舉辦8屆農民運動會的奚占玉、用自家三輪車托起整個關東情劇社的李顯忠、帶領村民致富的“鮮花”關連影……2000多個基層能人在實踐中脫穎而出,逐漸帶領群眾走向文明實踐的舞臺中央。
帶出“如火如荼、遍地開花”農村文化大繁榮。基層能人輪訓后比著干、賽著練,通過建群交流、實地觀摩,由文明實踐中心搭建平臺,在域內交流互動,形成比學趕幫的文化繁榮新局面。
帶出“活力四射、朝氣蓬勃”農業產業大興旺。通過培訓,致富能人的效能被進一步激活,群眾觀念進一步解放,創新創業能力進一步提高,紅光村的“三換兩集中”模式、波泥河鎮的苗木“雙領多平臺”鎮域產業帶富模式、馬鞍山村的“三塊地”改革吸引工商資本模式等產業發展新模式逐漸成為全區的典范,推動產業大興旺。
品牌項目“聚”
按照新時代文明實踐確定的目標,采取中心策劃、所站推薦、行業推送、社會組織孵化、群眾首創等方式,培育聚人氣、聚資源、聚能量的品牌項目,擴大群眾的參與度。
聚出一批融入群眾生活的新載體。品牌項目是長期開展文明實踐的重要載體。通過志愿者和農民骨干雙管齊下,孵化、孕育出與群眾生活緊密相關的“五美服務鄉村行”“人居環境整治”“暖冬行動雙幫扶”“微光助學”“七彩小屋”等志愿項目、“農民馬拉松”、“李鮮花工作坊”、“三江好農民劇社”等農民自主實踐項目。
聚出一個自我參與實踐的新群體。九臺區從源頭把關,像審批經濟項目一樣,審批文明實踐項目,在突出項目社會效益的基礎上,重點聚攏人氣,并為獲準立項的項目提供一定的經費支持,成為活動參與的中堅力量。
聚出一個影響深遠廣泛的新品牌。立足群眾生產生活實際,在常態開展活動的前提下,選擇相對固定的時間節點集聚各類文明實踐活動,開展義診、科普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活動。將每月6日作為文明實踐日,使文明實踐變成一項新民俗,成為一個新品牌。
政策資源“融”
構筑起區域“大黨建”“大實踐”“一盤棋”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格局,打破行業部門界限,最大限度發揮政策資源的綜合效率。
融出資源一體化。盤活現有的各級各類資源存量,最大限度地融入文明實踐,建立資源庫,收錄資源1790個,由文明實踐中心統一調配使用。
融出服務常態化。將34個相關部門融入文明實踐,成立理論政策服務平臺、教育關愛服務平臺、平安法治服務平臺、文化體育服務平臺、科技科普服務平臺、文明風尚引領平臺、健康衛生服務平臺,結合平臺職能和時間節點,確定文明實踐主題50個,實現“周周有實踐”。
融出行業實踐化。各行各業都自覺向文明實踐靠攏,在行業內部開展文明實踐。三下江南戰役紀念館成為集國防教育、黨性教育、文明實踐為一體,有效推動鄉村振興的綜合性展館。殘聯、扶貧辦等部門按照文明實踐理念,為托養、康復、教育、培訓、就業等各環節融合資源、創新實踐,打造“善滿融創”扶貧助殘模式,成為文明實踐“政策資源融”的典型案例。
創新機制“推”
找準工作發力點,創新工作機制,為新時代文明實踐賦予可持續開展的新動能。
推出倡導文明的實踐導向。精神文明不再停留于教育引導層面,而是在實踐陣地體系延伸到實踐點、志愿服務和骨干培訓常態化等制度保障下不斷向實踐養成方面延伸。
推出長期堅持的責任意識。按季度召開文明實踐聯席工作會議,把文明實踐納入全區績效考核、意識形態考核、區委常規巡察,作為硬指標,倒逼責任落實。
推出大膽創新的改革氛圍。營造改革文化、創業文化,出臺人、財、物一系列保障機制鼓勵創新創業,提倡基層首創精神,把實踐交給基層。結合防疫形勢,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連通區文明實踐中心、中心辦公室、實踐所、實踐站、實踐點五級微信群2456個,創新網上文明實踐運行機制,將手機變成群眾的文明實踐“掌上陣地”。
基層群眾“享”
認真對文明實踐項目活動開展效益評估,真正讓群眾樂“享”實踐成果。
享受到精神文化豐富帶來的滿足感。用群眾能接受的語言,創作《文明實踐三字經》等,讓群眾親身體驗文明實踐工作的組織、實施過程,理解精神文明的意義、享受文明實踐的過程?;鶎尤罕娖毡楦惺艿睫r村精神風貌的變化。
享受到物質財富提高帶來的幸福感。在文明實踐活動中,群眾創業本領得到提升,物質財富得到提高。就像胡家鄉扶貧辦副主任張萬彬說的那樣:“文明實踐正改變大家的生活,很多婦女同志不再是每天打麻將了,而是通過實踐所、站的培訓,學著如何創業、如何掙錢了。”
享受到自我價值實現帶來的獲得感。“讓群眾在享受到精神風貌、人居環境、文化生活等方面改變的同時,實現自己的價值,真正讓群眾有獲得感??▊惡值梨偨即遛r民李衛國說:“有了文明實踐,大伙兒不但休閑娛樂有地兒了,掙錢的本事也見漲,最重要的是,大家參與村里的工作,老百姓覺得自己有用了。”
責任編輯:高天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