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康宏圖的“大寫意”到細致入微的“工筆畫”

——全面小康的蘇州實踐

2020年07月09日 11:43:06
來源: 《紅旗文稿》2020/13 作者: 閆玉清 趙雁

  迎著夏季的火熱,我們來到了蘇州這個創造發展奇跡的地方。還記得,1983年的早春二月,鄧小平同志到蘇州考察,在看到蘇州物質和文化生活的巨大變化后,更為實現“小康”目標的光明前景而振奮。不能忘,2009年,習近平同志在江蘇調研時指出,“像昆山這樣的地方,包括蘇州,現代化應該是一個可以去勾畫的目標”。

  孜孜探路,奮楫潮頭,人間天堂輝煌蝶變。今天的姑蘇大地,一筆一畫將小康宏圖的“大寫意”繪制成細致入微、氣韻悠然的“工筆畫”,而且正以恢弘的實踐探索一條具有時代特征、彰顯“強富美高”內涵的現代化路徑。走進蘇州,全面小康的美好圖景真實而精彩地鋪展在我們面前。

  一份愛心午餐里的“大民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領域,發展不全面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也表現在不同社會群體民生保障方面。要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著力保障基本民生。

  “吳老伯,愛心餐到啦……”同往常一樣,10點45分,家住蘇州工業園區婁葑街道鴻利達大廈的吳思勤老伯家響起了熟悉的敲門聲。一份由婁葑街道葑南路社區的志愿者王姐送上門的“愛心餐”,準時到達吳老伯手里。

  在蘇州工業園區婁葑街道22.08萬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占比接近四分之一。曾經為園區開發建設騰房讓地的3萬多農民,很多步入老年,最基本的買菜做飯等行為,成了他們面臨的難題。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深情地指出:古人講,“夫孝,德之本也”。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提倡孝老愛親,倡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提倡尊敬老人、關愛老人、贍養老人,大力發展老齡事業,讓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

  對此,婁葑街道聚焦轄區相關高齡群體的實際需求,充分發揚基層首創精神,精心打造居家養老服務閉環模式。像吳老伯的煩惱,就隨著婁葑街道“愛心廚房”項目的啟動,煙消云散。2019年9月,婁葑街道啟動“愛心廚房”籌建工作。摒棄一般社區助餐經常采用的外包方式,由街道整合現有資源解決場地問題,搭建包括廚師、營養師在內的核心運營團隊,首先確保了項目的公益性。其次,該項目考慮到部分老人行動不便的實際情況,改變了一般助餐需要老人到居家養老中心集中用餐的模式,匯合“企業+社工+志愿者”的多方力量,形成“3+”愛心接力送餐模式,實現從廚房端到餐桌端的“點對點”供餐,確保風雨無阻。像吳老伯這樣符合條件的城市社區老人,每餐只需支付9元即可足不出戶享受營養可口的“三菜一湯愛心餐”。

  一個實事項目,要辦到老百姓的心坎上,需要全社會的合力。

  “老兩口身體挺好吧?有沒有不舒服的?”每次送餐的同時,志愿者都會確認老人身體狀況。6月11日正巧是吳老伯老伴的生日,當天“愛心廚房”還特別為她送來了一碗長壽面,老兩口高興得合不攏嘴:“每天能吃到咱們‘愛心廚房’的三菜一湯就是黨和政府帶給我們的小康生活!”

  一切為了最美“夕陽紅”。婁葑街道堅持“黨建引領、民生至上”,街道黨工委發揮著把方向、控全局、帶隊伍的先鋒模范作用。志愿者隊伍中有三分之一是黨員,街道將所有的工作重心指向民生,貫穿著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理念。隨著婁葑街道“愛心呼叫中心”和“愛心廚房”“愛心應急”“愛心送醫”“愛心助潔”“愛心關懷”的“1+5”愛心系列公益項目的全部落地,不僅僅是一日三餐,除大病就醫之外居家養老的所有后顧之憂均能在該模式內閉環解決,助力老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足不出戶幸福養老。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養老問題作出重要指示,完善制度、改進工作,推動養老事業多元化、多樣化發展,讓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習近平總書記一直以來的牽掛,正在成為新時代中國的生動實踐。

  “蘇”途“銅”歸小康路

  脫貧攻堅,全國一盤棋;全面小康,決勝在合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西部地區特別是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革命老區、連片特困地區貧困程度深、扶貧成本高、脫貧難度大,是脫貧攻堅的短板,進一步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必須采取系統的政策和措施。

  2016年,中央東西部扶貧協作一聲號令,跨越1500公里,江南水鄉蘇州牽手黔東山城銅仁,在深度互動中攻堅“精準扶貧”,演繹了一曲蕩氣回腸的扶貧協奏曲。

  今天,讓我們走近扶貧干部姜超,從他的奮斗足跡里感受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宏闊偉力。

  “山海怎么連?”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要組織和動員有志于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做一番作為的干部到西部地區來,努力在艱苦條件下、在攻堅克難中使自己成長為可以擔當重任、能打硬仗的高素質干部?!按蜻@樣的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時任江蘇省太倉市璜涇鎮黨委書記的姜超作為扶貧干部遠赴千里之外的銅仁玉屏侗族自治縣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

  幾年間,種黃桃的田間地頭、養牛的圈舍、培育食用菌的大棚都留下了姜超的足跡。他躬體力行、走村串戶,認真傾聽貧困戶的需求,用實際行動把扶貧政策落細、落準、落實,推動了玉屏和太倉在項目建設、農產品供銷協作、勞務輸出協作、教育幫扶協作、醫療扶貧協作等各個方面的深入交流合作,給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鋪就了山海相連的扶貧路。2018年,玉屏率先脫貧摘帽。

  “道路怎么走?”幫扶怎么幫才能幫到位、幫出成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把幫扶資金和項目重點向貧困村、貧困群眾傾斜,扶到點上、扶到根上。要加大投入力度,東部地區根據財力增長情況,逐步增加對口幫扶財政投入;西部地區整合用好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等各類資源,聚焦脫貧攻堅。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給扶貧工作指明了方向。聚焦精準,從村民最關心、最直接、最迫切的問題入手。姜超和工作隊牽頭提出全面推進精準幫扶工程,在立足太倉優勢的基礎上,彌補玉屏發展短板,變“輸血式幫扶”為“造血式幫扶”,推動幫扶工作更加精準務實有效。

  同心掬得滿庭芳。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脫貧攻堅是干出來的,靠的是廣大干部群眾齊心干。在這場戰斗中,有千千萬萬像姜超一樣工作在一線的扶貧干部奉獻了熱血,是他們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工作定力與責任擔當,全心全意投入,傾力傾情幫扶,才讓山海相連成為可能、山海相親成為現實。

  新時代文明實踐讓小康更“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今年即將實現的宏偉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我們的宏偉目標,不僅要在物質上強大起來,而且要在精神上強大起來?!奔纫小皞}廩實衣食足”的物質生活,還要有“知禮節知榮辱”的社會風氣,這是人民群眾向往的小康生活,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鄭重承諾。

  6月15日,張家港市南豐鎮建農村孟坤祥家格外熱鬧?!案母镩_放初期,義烏人用‘雞毛換糖’做生意,換出了改革開放新天地,如今在我們建農村,‘雞毛換糖’換出了垃圾分類新模式?!闭辍半u毛換糖”垃圾分類回收活動,村民們忙著用硬紙板、易拉罐等可回收垃圾兌換醬油、醋、衛生紙等“明碼標價”的生活用品。

  孟坤祥家是“和美鄉風志愿崗”的環保崗,定期為村民提供兌換服務。2018年11月,南豐鎮建農村按照“入戶、見人、走心”的要求,構建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基礎、以實踐點為支撐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體系,整合黨員中心戶、五星文明家庭、閱讀小站等資源,因地制宜,在群眾身邊、百姓家中打造了學習實踐科學理論的先鋒崗,宣傳宣講方針政策的科普崗,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民情崗、幫扶崗,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閱讀崗、文藝崗,倡導文明生活方式的環保崗、治安崗等8大類崗,“和美鄉風志愿崗”應運而生。

  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進村入戶的“神經末梢”,建農村“和美鄉風志愿崗”為每個崗配備一名助理志愿者,打造群眾身邊的志愿服務隊伍,先后開展了科普崗“信鴿主題科普”、文藝崗“送戲到家”、閱讀崗“家庭檔案普及”等富有特色的志愿服務活動。

  從村實踐站到農戶志愿崗,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為廣大群眾互幫互助、自我教育提供了平臺,廣大村民不僅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積極參與者,更成為其中最大的受益者。

  “倪書記,這個月的雜志寄來了沒?”近日,家住建農村5組的村民馮振達興沖沖地來到先鋒崗志愿者倪平華家,像往常一樣,熟門熟路直奔閱讀角翻看自己喜歡的報刊。倪平華是村里的退休老書記,先鋒崗建崗前,他自掏腰包在自家辟出區域成立了閱讀小站?!吧墶背上蠕h崗后,倪平華帶領廣大黨員掀起了理論學習熱潮,讓黨的創新理論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

  文明實踐,貴在“思想引領”,重在“腳下功夫”?!昂兔类l風志愿崗”自建崗以來,南豐鎮建農村53個志愿崗共開展文明實踐活動400余次,打通了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成為建農村加強鄉村治理、提升鄉風文明的創新品牌。

  “要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不斷提升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深期許。今天的中國大地,文明之花處處綻放,精神的力量奔涌激蕩,中國人民正在全面小康的征程中譜寫“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新時代的創業史。

  責任編輯:高天鼎

標簽 -
網站編輯 - 張芯蕊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