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人口大國實現減貧的重要經驗

2020年07月09日 11:43:06
來源: 《紅旗文稿》2020/13 作者: 李中建

  中國的減貧事業,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秉持馬克思主義關于促進物的不斷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堅持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更好地發展生產力和改善人民生活,從而使大規模地減貧從聯合國的倡議、從教科書中的理論成為閃光的現實。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一個經濟體解除貧困的根本途徑可以歸結為物的不斷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黨領導人民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成功地使8億多人口走出貧困。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更加精準、更加有力的舉措推進生產力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減貧事業取得了更為矚目的成就。作為人類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成效最為顯著的減貧工程,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在促進物的不斷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相統一的包容性發展中實現減貧。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始終致力于通過發展生產力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來減少貧困。新中國成立后的前30年,通過生產關系變革、工業化、教育衛生公共事業的進步,為減貧奠定了物質、技術和人力資源基礎。上世紀50年代進行“一化三改”為社會主義發展奠定了經濟、技術和制度基礎,大規模普及教育和衛生事業的發展,為改革開放以后大面積減貧,既奠定了物質和技術基礎,也儲備了巨量豐富的人力資源。

  我國通過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持續高速增長中實現減貧。從1978年開始的各項改革開放政策,激活和調動了各種生產要素的積極性,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為大規模減貧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使廣大農民迅速實現了溫飽;允許創辦個體經濟,解決了大量待業青年的就業門路和收入問題;興辦“三資”企業,引進國外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擴大就業和稅收;鼓勵鄉鎮企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持續推進國企改革,增加經濟激勵和提質增效;承認和保護私營經濟,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結構,逐步形成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資本、技術、信息等多種要素參與分配并存的分配制度。中國保持了高達10%左右的長期高增長,為大量人口擺脫貧困提供了豐富的機會。改革開放的40多年,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40多年。從1984年開始,逐步放松城鄉戶口管理的限制,同年,實行居民身份證制度,城鄉居民流動時不再要求必須持有介紹信,持有身份證即可外出;逐步實現養老金、醫保的跨區域接續和轉移,為人口流動提供適宜的公共服務。持續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口素質,1986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教育經費的投入不斷增加,人民群眾受教育水平持續提高,從1993年開始,提出教育經費不斷提高,逐步達到占GDP4%的目標,從2012年開始,穩定地達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議的教育投入水準,義務教育普及率超過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在全球9個發展中人口大國中率先實現全民教育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作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一步來部署,以更大的決心、力度和精準性,全面促進生產力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減貧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精準扶貧方略是幫助貧困人口、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設定的宏偉目標的唯一途徑,中國的經驗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借鑒。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精準扶貧方略,更有力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通過改善外部客觀條件和提升內部主觀因素,共同助力貧困人口擺脫貧困。

  重視產業發展對貧困人口的帶動作用。在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看望政協會議經濟界委員時,深情回憶起自己當年在陜北的黃土地上與鄉親們對話的小故事,鄉親們的最大期盼就是“將來干活挑著金扁擔”,“‘金扁擔’,我把它理解為農業現代化”。對于貧困地區的大多數群眾,只有生產發展上去了,并對接上外部市場,才能通過參與發展過程,將當地資源、勞動力轉化為物質產品和服務,實現收入的增加。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將脫貧攻堅的重點放在增強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上,將減貧的希望放在因地制宜發展適合當地資源稟賦的產業上,并及時從外部給予這些產業精準支持,使貧困地區的群眾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路子,使貧困地區具備造血功能。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就提出:“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如果憑空救濟出一個新村,簡單改變村容村貌,內在活力不行,勞動力不能回流,沒有經濟上的持續來源,這個地方下一步發展還是有問題。一個地方必須有產業,有勞動力,內外結合才能發展。”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考察脫貧工作時再次強調:“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么、養什么、從哪里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在這一方略引領下,全國各貧困縣將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基本方略,按照“一縣一特”的要求,探索適合當地、能對脫貧起帶動作用的產業,通過產業發展帶動脫貧。根據農業農村部的統計,截至2019年,全國832個貧困縣已經初步形成特色主導產業1060個,67%的貧困人口通過產業帶動在就業、經營收入中實現了脫貧。

  強調扶貧必先扶志。貧窮不是宿命,貧窮是一系列主客觀條件制約下的困難狀態。貧困人口的主觀精神面貌如何,直接決定著自己愿意不愿意通過努力改變現狀,決定著扶貧能否取得成功及成效是否穩定。習近平總書記很強調必須先扶志的扶貧理念,強調必須能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使他們愿意和積極行動起來,外部的支持才會變成貧困地區的發展機遇,貧困人群的生產生活面貌才能根本改觀。他在2015年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提出:“‘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貧窮不是不可改變的宿命。人窮志不能短,扶貧必先扶志。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要做好對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宣傳、教育、培訓、組織工作,讓他們的心熱起來、行動起來,引導他們樹立‘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觀念,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后面貌。”黨的十八大以來,為落實扶貧必先扶志的理念,國務院扶貧辦會同中宣部、中組部等部門于2018年10月發布《關于開展扶貧扶志行動的意見》,對扶志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舉措和建議:在扶貧途徑上減少了簡單發錢發物式的幫扶,杜絕政策“養懶漢”,建議各地積極探索多種行之有效的扶志好辦法,包括大力開展移風易俗,引導貧困群眾文明新風尚,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發揮村民治理機制和組織作用,修訂村規民約,傳承優良傳統,通過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等組織,規勸和制止一些陳規陋習,加強對不良行為的懲戒等,通過這些鄉風鄉俗的提升,并協調安排一些公益崗位,吸納貧困人群就業,鼓勵和激發貧困人口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脫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3月召開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所總結的,在現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90%以上已經得到了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務工和產業脫貧,工資性收入和生產經營性收入占比上升,轉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自主脫貧能力穩步提高。

  通過扶智來扶貧。對貧困群眾中的適齡勞動力進行技能培訓,提高其就業能力,是促進貧困人口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幫助擺脫貧困的有效途徑。在2016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貧窮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頭腦空空,怕的是知識匱乏、精神委頓。脫貧致富不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腦袋’”。為了促進貧困人口的全面發展,國務院扶貧辦、人社部于2018年10月聯合下發《關于開展深度貧困地區技能扶貧行動的通知》,將技能扶貧行動重點幫扶對象確定為國家和省定貧困縣(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貧困勞動力。重點依托就業扶貧、產業扶貧和勞務輸出項目,開展就業技能培訓,促進實現轉移就業。對于缺少勞動力的貧困家庭,國家將教育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2016年12月,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提出力爭實現貧困地區“人人有學上、個個有技能、家家有希望、縣縣有幫扶”的目標,為促進貧困群眾的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全面支持。

 ?。ㄗ髡撸亨嵵荽髮W商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劉玉成

標簽 -
網站編輯 - 張芯蕊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