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釋放國內市場有效需求

2020年07月09日 11:43:06
來源: 《紅旗文稿》2020/13 作者: 魯寬民

  當前,國內外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發生新的重大變化。我國疫情防控取得巨大成績,經濟社會秩序加快恢復,但全球疫情大流行加速傳播,對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投資帶來巨大沖擊。國外商品需求放緩、國際貨運物流受阻,對我國出口產生較大影響,進而影響我國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指出,“危和機總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蔽覈菗碛?4億人口的大國,經濟韌性足,回旋余地大,內需市場廣闊。我們要準確把握我國的國情和經濟形勢的階段性變化,辯證看待經濟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挑戰,積極擴大內需,釋放國內市場需求與消費潛力,堅定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為推動后疫情時代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強勁能量,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

  有效激活被疫情抑制的居民消費需求

  新春伊始,全國人民居家隔離是國內疫情勝利曙光初現的重要保障,但中國按下“暫停鍵”,也對國內消費市場造成重大沖擊。要加快釋放國內市場需求,必須瞄準刺激消費的關鍵環節,通過有效地刺激消費政策拉動消費,激發市場經營主體主觀能動性,推進消費回補,為提振消費按下“快進鍵”,有效激活疫情背景下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與潛力。

  有針對性地實施并推廣消費券政策。面對疫情防控期間被抑制的消費需求,重慶、南京、濟南、寧波、深圳、杭州等許多地區都推出了消費券政策。以消費券拉動消費是特殊條件下的特殊辦法,也是促進國內消費擴容提質的有力手段之一。對居民來說,消費券便捷、使用門檻較低,可有效提升居民消費欲望;對商家而言,將有力促進消費端回暖,加快資本周轉、確保資金回流,從而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在消費券政策的使用與推廣方面,應進一步嚴格發放審批制度,規范發放程序,對發放消費券的政府財政狀況予以嚴格審查。另外,還需創新消費券發放手段和渠道,可以借助數字化的手段,通過電商平臺和App定向派發,培育和壯大新型消費,推動消費升級。

  進一步運用和規范網絡預售模式。網絡預售可以使消費者參與商品設計生產實現互動,帶來別樣的消費體驗,產生體驗經濟效益,商家利用網絡預售了解消費者需求,合理規劃成本、避免浪費、驅動生產。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網絡預售模式在實現供需雙方無接觸對接的同時,為消費者提供了較好的購物體驗,提升其消費動力,商家不僅可靈活調動商品價格,也保障了資金鏈的可持續循環。網絡預售模式的運用與規范將進一步激發后疫情時代居民的消費需求。面對疫情,民眾的消費心理與需求悄然改變,依據時間、價值、物理空間等維度對產品與服務予以重新排列。網絡預售應集中于服裝鞋帽、家電、體育娛樂等,這些領域在后疫情時代有望補償中長期基礎需求。購物中心、商業綜合體、社區便利店、OTO到家服務等不同平臺應依據消費需求的變化而靈活開展預售業務。加強對網絡預售模式的監管與引導,規范網絡預售的準入門檻,實施預售準備金與保證金制度,明確不同類型產品預售金比例,引導網絡預售與創新型產品相結合,與居民改善型消費相結合,最大限度發揮預售“撬動”消費作用。

  大力拓展和培養多樣消費新業態

  疫情促使消費新業態加快涌現和發展。大力拓展和培育疫情危機中產生的消費新業態,將為釋放國內市場需求增添新動力,也為今后經濟恢復和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新支撐、新動能,提升中國經濟運行效率和質量。

  進一步穩定和擴大線上消費、學習和工作模式。疫情防控期間,更多人改用線上渠道“足不出戶”實現消費、學習和工作,網絡購物這一成熟線上消費模式實現高速增長,家長、老師和學生對在線學習的投入度和認同感也逐步提升,視頻會議等新型工作方式有效提升了居家辦公效率。要穩定和擴大線上模式新業態,必須加大對新型基礎設施的有效投入,引導各類型資本向云服務器、5G、超清視頻終端等基礎設施領域投資,改進信息技術產品的質量和用戶體驗滿意度;提升5G的技術運用水平,加快其在物流、教育等領域的融合應用;推進線上線下一體化的“互聯網+監管”,推行以遠程監管、預警防控為特征的非現場監管,探索多元化社會共治新模式,加強數據有序共享和信息安全保障。

  不斷推進新技術條件下新型服務方式及設備的發展。疫情中避免人與人的直接接觸,為新型服務方式開辟了新的市場空間。物流領域的無人機、無人車配送服務,醫院的“無接觸式多功能自助終端設備”,電梯上的“無接觸浮空按鈕”等等,這些疫情防控條件下新興的服務模式和設備不僅傾情助力抗疫,也提供了轉型升級、把握市場的新契機。面對新技術條件下新興服務的爆發式增長,應進一步鼓勵和加快服務業的數字化進程,推進網絡技術、大數據技術與公共服務領域的融合應用,形成服務消費和服務業發展聯動的乘數效應;優先引導以物聯網、5G和區塊鏈技術來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務業,推廣服務業的迅捷生產模式和現代物流體系。在經濟較發達、技術較先進的地區,可以考慮建立“服務業人工智能提升實驗區/示范區”,降低相關從業人員的重復勞動和現場工作量;推動形成“商品+服務”“線上+線下”“品牌+場景”等全方位新興服務應對格局,加快推進新興服務業向智能化、在線化、清潔化方向發展,提高服務效率,更好地應對疫情;推進新興服務業與政府有關部門對接,形成支持“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發展的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

  繼續培育和鼓勵健康消費和健康產業形成新增長點。疫情促進全社會對健康安全關注度大幅度上升,人們更加注重自身防護和個體免疫力,對健康、綠色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顯著增長,其在后疫情時代將成為內需市場的重要增長點。應完善城鄉居民一體化健康消費的供給、監管和分配體制,提高人們在相關領域創業就業、收入分配和消費能力,降低健康服務消費成本,拓展健康服務消費產業鏈,優化健康服務消費軟環境;建立健全中國健康醫療管理服務大數據平臺,提升對相關數據的收集分析和應用開發能力,促進健康產業市場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的有效流動,推進疾病預防、健康管理、生物科技、中醫藥等相關行業的融合創新,提升健康行業的溢出效應;加快健康醫療產業的轉型升級,發展健康膳食、健康旅游、健康地產等新型業態,推進養老保險、教育健身的產能釋放,鼓勵智能醫療可穿戴設備的研發與應用,大力發展多層次、多樣態的健康服務消費,解決大健康消費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把消費潛能轉化為發展動能。

  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的長遠基礎

  盡管此次疫情沖擊的廣度和深度是超預期的,但從主要指標變化的性質及走勢看,疫情沖擊是短期的、總體可控的。在當前加快釋放國內市場需求的背景下,我們既要立足當下,更要謀劃長遠,采取必要的和有效的措施手段,為后疫情時代引領消費升級、做大國內市場提供保障的同時,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長遠基礎。

  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伐。從長遠來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完全釋放內需市場潛力都離不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次疫情防控過程中暴露出我國公共衛生管理和社會治理等方面的不足與缺陷,為優化供給側結構提出了現實需求。應以疫情防控為契機,積極改革提升傳統產業,重視食品、醫藥、紡織、農副產品等傳統產業的規?;l展和技術改進,提升國民經濟的應急處置能力;鼓勵企業圍繞新消費增長點開展投資,在政策上支持公共安全、智能物流、信息監測等產業的持續發展;加強產能規劃工作,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提高產業體系綜合配套能力,保證突發狀況下全產業鏈條尤其是關鍵環節的全覆蓋能力;深入推進教育和科研體制改革,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的頂層設計,為供給側結構調整提供更為牢固的人才和技術保障。

  做好金融服務,支持復工復產、釋放國內市場需求。疫情發生以后,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金融機構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支持和服務疫情防控工作,在資金匯劃、信貸供給、財物捐贈等方面有效地支持了疫情防控工作,增強了全社會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信心和決心。在抓好疫情常態化防控背景下,復工復產和擴大內需成為經濟發展首要目標。金融服務要更加積極有效支持復工復產和擴大內需,繼續深入實施減稅降費工作,完成好“金融系統全年向各類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的任務目標,增強服務中小微企業的能力和動力。特別是要對受到疫情直接沖擊較大的餐飲、住宿、旅游等行業,有針對性地給予補貼或減免稅費;要通過放寬市場準入、簡政放權等一系列舉措,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激發市場需求和活力,特別是國內市場的消費需求,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保障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特別是要通過定向降準、再貸款、再貼現等措施,加大對中小銀行的流動性支持,鼓勵中小銀行進一步服務好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民營和小微企業。監管部門應適時調整相關監管指標和考核要求,打消金融機構后顧之憂。金融機構要繼續加大對疫情防控等工作的金融服務,特別要加大對疫情嚴重的地區和醫藥等重點行業的支持。

 ?。ㄗ髡撸宏兾魇≈袊厣鐣髁x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西安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責任編輯:劉玉成

標簽 -
網站編輯 - 張芯蕊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