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特色小鎮建設力度,促進特色小鎮健康發展,既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特色小鎮在全國遍地開花,出現了一些宜業宜居宜觀光的成功樣本。但同時也應當看到,在建設熱潮中一定程度存在概念不清、盲目發展及房地產化苗頭傾向,重復仿制、千鎮一面、大量閑置的狀況時有出現,特色小鎮建設面臨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瓶頸問題。
這些問題的癥結,主要體現在“差在文化上、失在特色上、難在產業上、倒在房子上、死在市場上”。特色小鎮之“小鎮”,一方面應當反映適度的精小規模與精致的結構模式,另一方面應當在城與村之間塑造一個新的特殊田園生態與城鄉綜合體基本單元,發展成為根植農村、背靠大中城市的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社會治理重要節點。而特色小鎮之“特色”,應當內化于文化的根基與本質,外化于鮮明的地域特征與風格呈現。
聚焦文化的內核與意蘊,追溯并尊崇傳統人文精神的承續。在新時代背景下,文化創意的關鍵在于能否透過文化滋養、文化治理、創意設計等途徑,提供新的人文精神引領,催生文化與經濟發展之“雙效”價值,提供“有品質”的城鄉融合、鄉村特質的社會生活新樣態、新模式。當前,我國的特色小鎮應當是聚集特色產業,融合文化、旅游、新型鄉鎮社區等功能的綜合發展平臺。在建設改造中,應注重挖掘、保護區域文化遺存的活化樣本,注重歷史性、民俗性、協調性及多樣性功能的融合統一。
注重頂層設計,正視村鎮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文化缺失、環境失衡、經濟欠發達等問題。在鄉村振興戰略整體布局中,特色小鎮建設應杜絕只重規劃、忽視內涵和落實等形式主義做法。特色小鎮建設應有針對性地提出方案對策,實現政策與人才、資源、資本的有效對接與落地。在具體實施中,應進一步處理好經濟開發與文化保護的關系,進一步融合文旅、文管和文化產業等元素。
強調文創改造的整體品格提升,突出小鎮營造的美學規劃、審美蘊含與藝術特質。特色小鎮的核心定位應當是以文化為靈魂,以生態為載體,以產業為支撐,以文旅融合為延伸的集生產、生活、生態、宜業、宜居、宜養為一體的新型社區聚合空間。應注重公共藝術與人文景觀介入文創小鎮建設的重要節點,深化小鎮與人、歷史與文脈、創意與文化、空間與生態等多維立體構筑,真正形成各自獨特的文化DNA與典型風格,促進特色小鎮發展的可持續。
(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張少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