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強國戰略的理論根基

2020年05月09日 13:28:04
來源: 《紅旗文稿》2020/09 作者: 鄭永安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高度,圍繞加快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科技創新、狠抓以制造業為基礎的實體經濟等問題,提出“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國家強大要靠實體經濟”“抓實體經濟一定要抓好制造業”“制造業是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等一系列重要觀點,形成了關于制造強國戰略的重要論述。深入學習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制造強國戰略重要論述,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必須深入學習其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切實領會其中體現的戰略視野、歷史眼光和辯證思維,進一步增強貫徹落實制造強國戰略的政治堅定性、理論自覺性和實踐指向性。

  走制造強國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關乎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前途命運。馬克思、恩格斯始終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上認識和評價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共產黨宣言》,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頁)這是傳統意義上工業化發展的重大成就。同時,由資本主義開辟的這條傳統工業化發展之路存在著“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因而在工業化發展的具體目標、路徑和方式上存在巨大缺陷,必須加以克服和超越。勞動資料及其生產方式是“社會關系的指示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勞動及其所有制形式,從根本上決定了傳統工業化、機器大工業時代的主要矛盾和根本問題。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歷史唯物主義高度反思和剖析傳統工業化、資本主義工業化發展的本質、內在機理和深層矛盾,對全面認識當前我國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意義重大。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帶領中國走上獨立自主的工業化探索道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全面推進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工業化道路,始終從中國國情出發推進現代化進程,堅持把推動工業發展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中來定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出發定位、把握新時代中國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他多次強調,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落實到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工業戰線就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工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命脈和支柱,對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東方大國來講,走向現代化的道路必須建立在工業化的基礎之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牢抓住振興制造業特別是先進制造業,不斷地推進工業現代化,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我們必須在深挖工業化發展新內涵上下功夫,真正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在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涵和發展路徑上體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從戰略高度認清新型工業化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民族復興中的重要地位,直接決定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現代化發展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

  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是確?,F代經濟體系持續繁榮的堅實基礎。虛擬經濟的出現是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是現代經濟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本質是根植于實體經濟之上的現代交換方式,它們之間是源與流、決定與反作用的關系。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的基礎,正是實體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交換活動及其行為的擴大化,奠定了虛擬經濟的根本形式,因此,沒有了以制造業為基礎的實體經濟的深厚物質支撐,一切虛擬經濟都無法實現繁榮與發展,虛擬經濟絕不能脫離實體經濟。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實體經濟是我國發展的本錢,是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

  對現代金融和虛擬經濟的形式本質,馬克思曾深刻指出,“紙幣的發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銀)的實際流通的數量……如果今天一切流通渠道中的紙幣已達到這些渠道所能吸收貨幣的飽和程度,那么明天這些渠道就會因商品流通的波動而發生泛濫。一切限度都消失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5頁)雖然虛擬經濟是近年來產生的新詞語,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它是由馬克思提出的虛擬資本衍生而來的,是西方金融深化的必然結果。應該說,馬克思通過對紙幣、流通和19世紀金融問題的研究,已經深刻洞察到了現代經濟發展中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關系及其本質,對我們堅持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出發,以經濟發展規律為指導全面把握、正確處理二者關系有著根本的指導作用。

  從歷史上看,發達國家依靠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實現了強大和繁榮,然而從上世紀70年代起,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普遍遭遇了由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導致的利潤率持續下降,加上生態危機下環保意識的增強,由此開啟了持續數十年的“去工業化”浪潮。直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慘痛的現實教訓讓以美國為首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不得不重新考量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事實無可辯駁地證明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判斷的科學性真理性。因此,必須切實推動新型工業化,夯實實體經濟發展根基,才能不斷助力虛擬經濟發展,確保我國經濟中高速增長和現代經濟體系健康穩定繁榮。

  推動科技創新是實現制造強國建設的關鍵一招和戰略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當今時代的重大命題”“創新發展是引領世界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創新就是生產力,企業賴之以強,國家賴之以盛”。理解這一系列重要論述,需要全面把握科學技術創新發展的內在本質和重大價值。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科學技術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19世紀“產生了以往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能想象的工業和科學的力量”,這一力量直接帶來了社會革命,即工人階級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每一次科技創新、科技革命,都直接推動生產力革命性變革和跨越式發展,這種變革和發展突出表現在工業領域,并以制造業所覆蓋領域的深度和廣度推動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的躍遷,并深刻改變世界發展格局。歷史經驗告訴我們, 一些國家抓住科技革命的難得機遇,實現了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迅速增強,綜合國力快速提升。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引起第一次工業革命,使英國一躍成為世界霸主。電力的發明和使用,引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德國等新興國家隨之崛起。以信息技術、航天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就其基礎載體和根本支撐而言,依靠的依然是制造業及其信息化升級,以此推動生產力向著集約高效全面發展,進一步拉大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

  當前我們正經歷以數字化、智能化為核心的新一輪工業革命,這不僅為全球經濟注入新的活力,也將重塑世界格局。中國絕不能再一次與之失之交臂。新一代信息技術是革命性的,要做好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沒有強大的科技,我們難以從大國走向強國。這要求我們在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的牽引下,實現智能制造,并推動智能社會的發展。這一系列以科技創新領航的工業革命,引起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深刻變化和社會的巨大進步。而這些一切向“實”的巨大進步,是推動一個國家由大向強的堅實基礎和根本支柱。當前,我國正處于從大到強發展的關鍵時期,要有推動科技創新的強烈緊迫感,在深入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內在關聯和核心特征基礎上,通過打造系統創新鏈、技術創新體系,努力實現優勢領域、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進而搶占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不斷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插上科技的翅膀。

  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是確保制造強國戰略實現的重要保障。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馬克思主義歷來重視人的問題,有著豐厚的人學思想和理論,比如:人是生產要素中的首要因素,工人階級的解放不能離開“律師、醫生、工程師、化學家、農藝師及其他專門人才”;“腦力勞動無產階級”的“使命是在即將來臨的革命中同自己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兄弟在一個隊伍里肩并肩地發揮重要作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87頁);推動社會變革的“一切生產工具中,最強大的生產力是革命階級本身”(《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4頁),等等。上述論述,對我們深入理解推進制造強國戰略過程中的人才建設問題,依然有著較強的指導作用。歷史唯物主義強調,人民是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人才作為人民群眾中的杰出群體,在引領和推動人民群眾自覺創造歷史偉大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扮演重要角色,承擔重要使命。

  我們必須從理論的高度充分認識人才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認識腦力勞動的重要價值,最大限度地激發科技工作者的創造熱情,培育大國工匠,建設好制造強國戰略所需要的大量各類專業化人才,形成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牢牢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用頂尖科技實力培塑制造強國的強大心臟和高度智慧。

 ?。ㄗ髡撸耗暇┖娇蘸教齑髮W黨委書記、教授,工業和信息化部黨建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高天鼎

標簽 -
網站編輯 - 張芯蕊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