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認識中國經濟發展基本面

2020年04月22日 15:30:41
來源: 《紅旗文稿》2020/08 作者: 黃泰巖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發展形成一定沖擊,但不會改變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決定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的要素投入、結構優化和制度變革,將對我國經濟發展長期持續穩定起到積極的支撐作用,使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長期穩定在合理增長區間。

  中國經濟發展基本面的決定因素

  一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是由該國主要因素決定的經濟運行的基本狀況及其長期趨勢,具有穩定性、內在性和長期性等特征。穩定性,就是經濟運行在一定的發展階段相對穩定在合理的增長區間內,這不排除短期意外因素沖擊而導致的個別年份經濟波動,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基本面是保持了高速增長。內在性,就是支撐一國經濟發展各要素的內在數量和質量,特別是一國經濟發展在特定階段起決定性作用要素的數量和質量,如改革開放以來支撐我國經濟實現高速增長的人口紅利和資本形成。長期性,就是決定一國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在短期內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始終堅持和完善的具有顯著優勢的基本經濟制度。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集中表現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決定經濟發展基本面的主要因素是驅動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概括起來分為需求拉動和供給推動。需求拉動,就是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供給推動,就是要素投入、結構優化、制度變革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力。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需求側和供給側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是不同的。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階階段,社會主要矛盾,不論是之前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還是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始終都在供給方面,這就決定了供給側的要素投入、結構優化和制度變革是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的主要影響因素。

  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從綜合性的數量指標考慮,可以用潛在經濟增長率來表示。潛在經濟增長率是指一國既有的生產要素在得到充分利用的情況下,國民經濟能夠實現的最高產出水平。一般采用生產函數法,通過估計各生產要素的投入變化,測算潛在經濟增長率的未來變動。潛在經濟增長率的變動趨勢,反映了一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基本狀況,成為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實際經濟增長率由于受到短期意外突發事件的沖擊,會與潛在經濟增長率發生偏離,而發生偏離的方向和程度就成為一國制定宏觀政策干預經濟運行的基本依據。

  短期意外突發事件會對經濟發展產生一定沖擊,但不會改變經濟發展的基本面。這是因為意外突發事件是短期因素,不會從根本上顛覆決定基本面主要因素的狀況,如一國主要生產要素人口、資本、土地、管理、知識、技術等的投入數量和質量,不會因為意外突發事件而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因而推動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就不會發生根本性逆轉。但這必須做到把意外突發事件控制在一定時間或一定區域內,才不會對經濟發展構成長期趨勢性影響。這還因為意外突發事件是外生性因素,不會對形成基本面的內在機制造成系統性的破壞,如意外突發事件會造成企業一時的停產停業,但只要產業鏈還在,產品品牌還在,一旦短期意外突發事件緩解,企業就可以迅速復工復產。

  今年發生的意外突發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國已經得到有效控制,可以確定是不會改變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的短期因素。從國內來看,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采取果斷措施迅速控制了疫情,目前已轉入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全面復工復產取得明顯成效,經濟增長開始觸底回升。在積極財政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大規?!靶禄ā睆娏樱l揮投資特別是政府投資和國有企業投資逆周期調節的關鍵作用;各級地方政府多措并舉扶持汽車、住房、餐飲、旅游等消費,鼓勵消費盡快回暖。因此,只要我國控制住疫情不因外部輸入而反彈,后三個季度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使經濟增長回歸到合理區間。從國外來看,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蔓延,必然對我國的外貿出口企業和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的企業構成嚴重影響,但因為凈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2019年僅為11%,2018年甚至為負,世界對中國經濟的綜合依存度指數從2000年的0.4提高到2017年的1.2,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依存度則從2007年的高點0.7降到2017年的0.6,所以短期內強大的內需擴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沖抵外需的負面影響。此外,我國外貿企業積極轉產,為世界各國源源不斷提供極度短缺的抗疫物資,成為穩外貿的重要力量。

  中國經濟發展基本面長期向好

  要素投入發展空間巨大。一是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產生出巨大的資本形成紅利。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2017年報告顯示,我國工業化綜合指數全國為84,東北為76,西部僅為58,甚至個別省份只有50,大約到2035年我國才能全面實現工業化。按照日本、韓國等經濟體的發展經驗,在加速工業化階段,由于投資空間巨大,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發揮關鍵作用。我國充裕的資本供給,為實現中高速增長提供有效支撐。二是城鎮化快速發展產生出巨大的人口流動紅利。2019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0.60%,實現城鎮化即達到70%以上還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如果按照戶籍人口城鎮化率44.38%計算,我國實現城鎮化還需要更長的時間。此外,按照城鎮化發展的基本規律,我國城鎮人口還將從中小城鎮向大城市或特大城市集聚,如我國三大經濟圈的城市群總人口約占全國的23.65%,而美國、日本三大經濟圈的人口比重分別為33%以上和50%以上。農村人口向城鎮的流動和中小城鎮人口向大中城市的集聚,為實現中高速增長不斷釋放城鎮化紅利。三是新經濟快速崛起產生出巨大的人才紅利。我國人口結構的優化將會降低人口紅利遞減對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影響,我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研究生和留學回國人員大約在900萬人左右,為新興戰略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高素質人才,保障了創新驅動發展高效快速推進。四是自主創新步伐加快產生出巨大的技術紅利。按照我國創新發展戰略規劃,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成為世界科技創新強國。與此相適應,科技進步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到60%、70%和80%,2018年我國為58.5%,巨大的增長空間將有力支撐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為加快釋放技術紅利,我國推出了一系列鼓勵技術創新的制度創新,如為掌握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實施的舉國體制,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實施的科技體制、教育體制、科技人員評價體制、創新成果收益分配體制等系列改革,這就為我國到2050年順利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提供了制度、體制機制保障。五是知識、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的快速生成產生出巨大的要素紅利。隨著以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量子計算為標志的新一輪技術革命的興起,我國搶抓歷史機遇,在某些方面走到了世界前列,為經濟長期穩定發展注入了新的強大動力。

  經濟結構不斷趨于優化。一是產業結構趨于高級化。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下,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構成的新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為我國經濟長期持續穩定增長不斷增添強勁動力。2019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4%,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8%,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4.4%,戰略性新興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12.7%,而且2019年高技術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7.3%,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9.8%,表現出新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發展趨勢。新經濟的快速增長使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不斷提高,按照國家發改委的測算,我國新經濟在GDP(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從2015年的8%提升到2020年的15%左右,新經濟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也從1.4個百分點提高到2.8個百分點左右,這對我國經濟轉入持續穩定增長具有劃時代意義。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和量子計算機的開發和運用,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占GDP的比重已經達到34.8%,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二是城鄉結構趨于一體化。在城鄉融合發展戰略推動下,農村振興、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為我國經濟長期持續穩定增長奠定了堅實的農業基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治理力度的持續加大,有力推進了城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使鄉村振興戰略得以有效實施;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城鄉一體化產業鏈的加速構建,推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的協同發展,使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城鄉聯合攻關,推進了優質、安全、高效農產品的規?;a,使農業成為高收益產業;農村土地征收、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等系列農村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推進了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的形成,使農民可以獲得更多的土地收益和生活保障;戶籍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推進了農民的市民化進程,使農民共享城鎮化發展紅利。三是區域結構趨于協調化。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下,在全國層面形成了以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三大經濟圈和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經濟帶為“四梁八柱”的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三大經濟圈地區生產總值已經占全國總量的40%,發揮了重要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但與美國、日本三大經濟圈占全國經濟總量的68%和70%相比,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這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重要增長極。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經濟帶已成為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2019年長江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9%,對穩增長形成重要支撐。四是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趨于包容化。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我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領導方式不斷綠色化,形成了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同向同行的包容性發展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我國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大力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關閉污染企業,加大環境污染懲治力度,單位GDP碳排放大幅下降;生態建設投資大幅增長,2019年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7.2%;清潔能源生產快速增長,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從2015年的18%提高到2019年的23.4%。這都為經濟長期穩定增長提供了資源環境的有力保障。

  經濟制度的顯著優勢加快釋放。一是全面深化改革步伐不斷加快。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出臺重大改革決定,2013年出臺《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后,2018年和2019年密集出臺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四梁八柱”制度框架基本成型,制度紅利加快釋放,2019年我國營商環境排名升至第31位,比上年上升15位。二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具有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顯著優勢。我國經過艱辛探索形成的基本經濟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因為這一制度既可以發揮公有制主體的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守住經濟發展的基本盤,又可以依靠非公有制的經濟活力和競爭力,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迸發,還可以發揮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組合優勢,形成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共生共榮的良好生態;既可以通過按勞分配確保工資收入占比和勞動收入占比保持在合理水平,守住公平分配底線,又可以通過多種分配方式形成有效激勵,擴大技術、知識、數據等新生產要素投入發展新經濟,還可以通過完善要素分配機制,形成引領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有效市場體系;既可以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守住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基本方向,又可以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防范市場失靈造成的系統性經濟風險,還可以發揮市場與政府的有效組合,形成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三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按照我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設定的中長期發展目標,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2050年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長期目標的如期實現,將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和優越性得到充分展現,為推動經濟長期持續穩定發展不斷提供強大動力。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通過測算我國2020—2050年潛在經濟增長率的未來變動,以具體的數量指標顯示了我國經濟發展中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測算結果表明,2020—2035年我國將保持年均5%以上的增長,2036—2050年將保持年均4%左右的增長。按照這樣的經濟增長速度,我國在2025年前將達到世界銀行確定的人均GDP12000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在這樣的發展階段還能保持5%以上的增長速度,將創造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新奇跡;我國在2035年左右GDP總量將超越美國,這時能夠保持4%左右的增長速度,將創造經濟大國的發展奇跡,因而我們有自信如期實現強國奮斗目標。

  應對短期沖擊 維護經濟發展基本面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沖擊就廣度而言是全方位的,就深度而言是全產業鏈的。但在不同的領域和產業,表現會有所不同。從三次產業來看,疫情對服務業的沖擊更大。服務業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大產業,2019年服務業增長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59.4%,比第二產業高出22.6個百分點。同時,服務業還是能夠創造出更多就業崗位的產業。此外,近幾年我國新增的中小微企業有80%都集中在服務業,新增投資的80%也在服務業,疫情對服務業的沖擊給中小微企業生存造成極大困難。從三駕馬車來看,疫情對消費的沖擊最大。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2019年為57.8%,比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31.2%的貢獻率高出26.6個百分點,是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從消費與服務業的關系來看,疫情的沖擊形成疊加效應。隨著居民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居民的服務性消費占比不斷提高,2019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中服務性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5.9%,疫情對消費和服務業的雙向沖擊會形成螺旋推動。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短期沖擊,既不能因為實行短期刺激政策而損害中長期的經濟發展格局,也不能因為經濟基本面中長期向好而忽視防止短期沖擊演變成趨勢性變化。為了更好維護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需要統籌短期、中期和長期宏觀經濟政策,形成政策合力。

  就短期而言,采取超常規政策,迅速將經濟恢復到正常發展水平。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經濟下行是對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嚴重偏離,屬于非正常經濟下行,這就需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采取有效宏觀政策實現穩增長。就如同當商品的市場價格嚴重偏離商品價值時,通過迅速調整供求關系,使商品價格波動回歸價值,是對價值規律的遵循一樣,在非正常經濟下行期間,政府采取超常規政策手段干預經濟運行,使經濟快速回歸到潛在經濟增長率水平,也是對經濟發展規律的尊重和遵循。

  矯正短期經濟增長嚴重低于潛在經濟增長率,防止經濟運行滑出合理區間,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注重靈活適度,宏觀政策的作用方向要正確,著力點要精準?;谖覈幵谛屡f動能轉換期,穩增長要注重發揮新舊動能的組合驅動。培育新動能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在采取短期穩增長的宏觀政策時,必須堅持化危為機的工作思路:大力支持、扶持和引導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新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同所有制經濟要一律平等,快速提高新經濟所占比重,形成穩增長的強力支撐;大力支持、扶持和引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升級,推進傳統產業的現代化;遵循市場優勝劣汰規律,借此機會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和僵尸企業,推動市場要素向更高效益、更高效率的部門和企業自由流動。同時,在當前新動能還無力實現短期穩增長的情況下,還必須發揮舊動能的驅動作用,但必須堅持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的工作思路:從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暴露出的最主要問題來看,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是最為嚴重的短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多樣化需要,增長最快的就是對教育、文化、健康、體育、養老等服務的消費,這就需要加大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建設,即使其中有些不屬于“新基建”,也要給予大力支持。此外,我國房地產業雖然總體不存在泡沫風險,但結構仍然不合理,因而在“房住不炒”的大原則下,通過城中村改造、危舊小區改造、公租房建設等滿足中低收入群體住房需求,有效促進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增長。

  就中期而言,加大創新驅動,確保將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歷史經驗和鐵的現實告訴我們,要實現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飛躍,必須攻克和掌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因為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支柱,是國之重器和國家安全的底線。2019年10月,中國工程院對26類制造業產業鏈的安全評估報告指出:我國有2類產業對外依賴度高,8類產業對外依賴度極高,成為我國經濟受制于人的最大隱患,這會導致強起來的發展進程隨時有可能被發達國家卡住脖子。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是發達國家的“定海神針”,我們既買不來也學不來,因而我國只有依靠自主創新,才能加速進入科技強國前列,除此別無選擇。攻克和掌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必須要有中長期的戰略部署,因為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的攻克有賴于重大基礎理論和重大工程的突破。按照我國科技強國的發展規劃,到2030年我國將進入世界創新國家前列,在人工智能方面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這就需要今天在實施超常規宏觀政策時,對標對表進入世界創新國家前列的要求,使宏觀政策既有穩增長的短期作用,又具有實現強國目標的中長期效應。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大“新基建”的投資力度,無疑將起到“一石二鳥”的功效。

  就長期而言,推進效率變革,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對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具有關鍵作用,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下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把創新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呈現出止跌回升的勢頭,近五年、近四年、近三年、近兩年的平均增速分別為2.03%、1.99%、1.92%和1.98%。如果按照現在不斷回升的增長勢頭,根據我們的測算,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到2035年和2050年將分別達到40%以上和50%以上,成為經濟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

 ?。ㄗ髡撸褐醒朊褡宕髮W校長、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教授)

  責任編輯:陳金霞

標簽 -
網站編輯 - 王慧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