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聞輿論斗爭中激濁揚清

2020年04月09日 09:13:33
來源: 《紅旗文稿》2020/07 作者: 馬玉玲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秋季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強調指出,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我們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著一系列風險考驗,必須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同樣適用于新聞輿論戰線。意識形態領域面臨復雜嚴峻的風險挑戰,我們新聞宣傳工作者必須保持高度警惕,肩負好新時代的職責和使命。

  輿論斗爭是由形勢與任務決定的

  黨的新聞事業始終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緊密聯系在一起,同國家前途和人民命運密切相關,對于影響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所存在的突出問題在思想輿論戰線的反映,拿起輿論斗爭的武器就不是選修課,而是必修課。

  意識形態工作任務依然繁重。西方反華力量和敵對勢力在意識形態領域把我國的發展壯大視為對西方價值觀和制度模式的威脅,不僅在國際社會混淆視聽,而且在中國國內積極尋找代言人。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人們的思想更加活躍,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顯著增強。一些錯誤思想觀點,特別是西方“憲政民主”、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伺機冒頭,妄圖挑戰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竭力爭奪意識形態話語權。這就要求新聞輿論必須在斗爭中激濁揚清,引領社會思潮、凝聚思想共識。

  社會主流價值遭遇市場逐利觀念的挑戰。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國家綜合實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強人們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治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使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進一步發揮出來。但是,市場經濟的消極方面也同時進入到人們的精神生活當中來,甚至滲透到黨內生活中來。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受到挑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在一定范圍內滋長蔓延,道德失范、唯利是圖、低俗庸俗媚俗等行為屢屢突破公序良俗和社會底線,新聞輿論在斗爭中激濁揚清,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任務更加迫切。

  具體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進入新時代,各級黨委和政府帶領廣大干部群眾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煥發出新的精神面貌,作出積極貢獻。但是,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門,特別是在一些基層工作部門,依然存在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跑偏岔道、打擦邊球的情況,依然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歪嘴和尚把好經念錯念歪的情況,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屢禁不止。有以環境為代價刺激經濟增長的問題,有急功近利突“顯績”棄“潛績”、只顧當前不講長遠的問題,有“新官不理舊事”、置百姓訴求而不顧的問題,有吃拿卡要、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的問題,有工作中怕、慢、假、庸、散的問題,還有為了謀取私利違規違紀違法的問題等。新聞輿論在斗爭中激濁揚清,以監督和批評方式推動問題整改,增強全社會信心和希望的任務更加繁重。

  輿論斗爭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題中應有之義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政治活動始終伴隨著一系列有聲有色的報刊活動。他們不僅為報刊撰稿,還自己辦報辦刊,運用報刊傳播共產主義思想、組織革命斗爭、指導社會實踐,創立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馬克思、恩格斯把黨報黨刊看作“在報刊方面能夠以同等的武器同自己的敵人作斗爭的第一個陣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36頁),強調一個黨要宣傳自己的綱領和主張,要開展同階級敵人的斗爭,要戰勝形形色色的機會主義思潮,要保持同廣大群眾的聯系,都離不開報刊這個極其重要的思想武器和政治陣地。列寧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新聞思想的基礎上,明確提出并系統論述黨報的黨性原則,與鼓吹“無黨性”的錯誤思潮進行了堅決斗爭,指出要從階級實質上來認識和把握媒體的階級屬性和與之相隨相伴的斗爭屬性、監督屬性。毛澤東等我黨歷代領導人,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更加重視媒體的黨性原則和斗爭屬性。毛澤東將報刊視為拿筆的“文化軍隊”,提出要“政治家辦報”,強調黨報要開展積極的新聞批評,增強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針對風云變幻的國內國際形勢和錯綜復雜的輿論環境,強調指出,要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觀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靈魂,山無脊梁要塌方,人無脊梁會垮掉,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挺起精神脊梁。要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定盤星”,引導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針對新聞媒體是各種勢力爭奪的陣地,新聞輿論工作處在意識形態斗爭最前沿這一客觀事實,他明確告誡我們,堅持正面宣傳,決不意味著放棄輿論斗爭。要求新聞媒體在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同時開展好輿論監督,指出“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是統一的。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丑惡現象,激濁揚清,針砭時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輿論斗爭的一系列論述,充分展現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當代中國的新特質,是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新詮釋新發展。

  不負新時代新聞工作的職責和使命

  在2016年2月19日召開的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新聞工作的職責和使命是,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這48個字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聞輿論工作的基本定位和明確要求,是新聞戰線履職盡責的根本遵循。其中“澄清謬誤、明辨是非”八個字,就是要求新聞工作者在紛繁復雜的輿論環境中,始終保持高度警惕,以戰斗的姿態、戰士的擔當,積極投身宣傳思想領域斗爭一線。

  堅持黨性原則,講求斗爭策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性原則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原則”,“黨性原則不僅要講,而且要理直氣壯講,不能躲躲閃閃、扭扭捏捏”。堅持黨性原則,最根本的就是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所有工作都要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維護黨的團結和黨中央權威。一方面,牢牢把握重心和支點,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真實反映社會主流,匯集向上向善力量;另一方面,輿論斗爭要根據不同的矛盾和問題采取不同的態度,拿捏好分寸與火候,掌握好報道的時度效。對于那些否定黨的領導,蓄意歪曲、污蔑、攻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錯誤思想和言行,要主動出擊,拔劍出鞘;對于一些學術觀點問題、思想認識問題、方式方法問題等,要著眼于團結大多數,區別對待,有理有利有節加以引導,用真理揭露謊言,讓科學戰勝謬誤,幫助劃清是非界線;對于黨和政府工作中存在的具體問題,要立足于改革發展穩定,以推動問題解決和工作改進為目的,正確實施好新聞輿論監督,在曝光有關問題的同時,更要通過觸及問題背后的深層次原因,促使問題有效整改、標本兼治;對于社會生活中存在的有悖公序良俗的不良行為、丑惡現象以及消極負面情緒,要擺事實、講道理,揭示其危害。

  加速融合發展,夯實斗爭陣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陣地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基本依托。人在哪里,新聞輿論陣地就應該在哪里”。當前,我國互聯網用戶已經達到8億多,意識形態領域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往往因網而生、因網而增,許多錯誤思潮也都是以網絡為溫床生存發酵,網絡成為錯誤思想的策源地和放大器,成為沒有硝煙的輿論斗爭主戰場。主戰場要有主力軍。傳統媒體要與時俱進,加快融合發展轉型升級的步伐,在把握網上輿論斗爭特點和規律、建構互聯網情境下的主流話語體系、推動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釋放最大正能量的同時,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優化平臺架構,形成更加高效高能的內容生產、分發、傳播優勢,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確保在輿論斗爭中不斷增強話語權、主導權。

  練強“四力”隊伍,增強斗爭本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要求加快培養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在輿論斗爭中,光有斗爭精神不行,還要有與之相匹配的斗爭本領來支撐。要以提升“四力”為抓手練強這種本領。練腳力,就是要把基層當學習的課堂,把群眾當最好的老師,在深入基層一線中拓寬知識領域、提升專業技能,在火熱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深化對黨情國情社情的了解,深化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練眼力,就是要學會觀察事物,善于發現問題,練就一雙能夠辨別真假美丑、判斷善惡是非,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既見人之所見、亦見人之所未見的“火眼金睛”。練腦力,就是要多思多想多體會,進行思想淬煉、強化科學思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分析問題。練筆力,就是要不斷改進文風,使口頭筆頭鏡頭呈現的作品觀點鮮明、重點突出,要言不煩、意盡言止,在書寫時代強音中展示中國精神、中國品格、中國風貌,使輿論斗爭在“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中去弊除害、弘揚正氣、激濁揚清、守望正義。

  責任編輯:陳金霞

標簽 -
網站編輯 - 張芯蕊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