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文化支撐

2020年01月19日 14:04:46
來源: 《紅旗文稿》2020/2 作者: 徐國亮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這一重大論斷深刻闡明了國家治理與文化發展的內在關系,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識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為新時代充分發揮“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的顯著優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厘清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文化根因

  縱觀人類歷史,大凡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世界尊重認同的國家和民族,往往是因為其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秀的文化品格。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自然需要以文化的傳承發展為條件,以文化的繁榮興盛為支撐。

  文化軟實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治理能力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題中之義和顯著標志。文化軟實力既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文化強國和提高國家綜合實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構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今時代,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國家治理能力和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提高文化軟實力是新時代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不僅關系到我國在世界文化激蕩格局中的定位,而且關系著我國在國際總體格局中的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還關系著推進“中國之治”的進程以及“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文化創新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驅力。文化代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文化對于國家的關系猶如地球的磁場之于地球上的物質,人類的所有行為和國家的一切活動都在被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悄無聲息地制約著。創新是引領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文化創新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生驅動力。換言之,文化創新牽引著人類社會的變遷,也驅動著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文化的變遷與創新推動著國家治理現代化,國家治理現代化內蘊文化的變遷與創新。文化創新可以為國家治理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價值導向和智力支持,把文化力注入國家治理體系中,必將對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文化動能是衡量國家治理效能的重要標準。國家治理效能是指國家在實現治理目標的過程中所顯現的能力和所獲取的治理效率、效果、效益的總體反映。它是衡量國家治理工作成效的標尺,是治理能力高低的集中表達。追求治理效能的不斷提高,是國家治理的生命所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和追求國家治理效能并不是一個隨心所欲的選擇過程,因為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文化傳統與國家治理的內在關系不僅要求我們高度重視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制度創新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賦能,將文化動能切實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守住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文化根脈

  我國的國家治理有著獨特的文化優勢和深厚的文化根脈。這就是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發展歷史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等偉大實踐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新時代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要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華,充分把傳統文化中“為政在人”的民本思想、“以義統利”的價值取向、“中庸之道”的方式方法、“敬德保民”的治國之道、“緣法而治”的法治理念、“天下為公”的博大胸懷等歷久彌新的傳統治理智慧,運用到現代治理過程中。

  昂揚向上的中國革命文化。在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斗爭中,形成了諸多內涵深刻、特質鮮明的革命精神譜系,其中既包括以“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為主要內容的紅船精神、以“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創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為主要內容的井岡山精神,也包括以理想信念為核心的長征精神、以“兩個務必”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等。這些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的重要力量,也是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可靠保證。

  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在文化建設上的偉大創造,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兩個基本組成部分。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一方面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夯實國家治理的道德基礎;另一方面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遵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規律、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有利于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文化管理體制和生產經營機制,加快科學文化建設。

  筑牢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文化根基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從文化維度來看,筑牢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文化根基,最根本的就是要建立健全文化建設制度。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制度,需要首先明晰“靠什么指導”“以什么姿態”“用什么引領”這三個基本問題。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地位。《決定》指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落實到思想理論建設、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教育教學各方面。這一論斷科學回答了我們靠什么指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制度,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這一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制度的根本指導思想和最鮮亮的底色,還是區別于其他任何文化制度最顯著的標志。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抓住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制度的靈魂。如果動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黨和人民就會失去共同前進的思想基礎,必然導致文化的衰弱、思想的混亂甚至社會的動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最鮮活的馬克思主義、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在新時代,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質上就是要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決定》強調,“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這一論斷科學回答了我們以什么姿態“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制度,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這一基本問題。文化自信,是基于民族歷史和文化自覺基礎上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以自信的姿態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制度,彰顯了我們對中華文化的敬意,具體包括對創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先哲們的崇敬、對培育昂揚向上的革命文化的英雄先烈的崇敬、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人物的崇敬。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建立起有自信的文化和有內涵的文化建設制度,從而筑牢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文化根基。

  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決定》提出,“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融入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體現到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全過程。這一論斷科學回答了我們用什么引領“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制度,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這一基本問題。核心價值觀是文化最深層的內核,決定著文化建設制度的性質和方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方能真正體現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方向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光明前景,才能順利實現“中國之治”。

 ?。ㄗ髡撸荷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張少義

標簽 -
網站編輯 - 王慧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