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進步是當代中國光耀世界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更是中國對世界作出的重大貢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全面總結了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的多方面顯著優勢,其中之一就是“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個顯著優勢不是中國歷史上固有的,也不是從其他國家借來、搬來的,而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發展和繁榮新中國的長期奮斗中一步一步探索形成的。
中國共產黨何以能夠推動中國形成這樣的顯著優勢呢?
自覺的使命擔當
黨章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維護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積極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干部,幫助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經濟、文化和社會事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是黨的根本宗旨在民族工作上的具體體現,也是中國共產黨民族工作高度自覺的重要體現。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就把解決民族問題作為黨的初心使命的一部分,提出了關于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主張和基本政策并付諸實踐。特別是經過紅軍長征途中的民族工作實踐,黨進一步認識到了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形成了“爭取少數民族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蘇維埃政府領導之下,對于中國革命勝利前途有決定的意義”的重大共識,從而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基本原理與中國民族問題實際相結合,探索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新中國成立后,黨把正確處理民族問題作為奪取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勝利的重要保障,通過靈活多樣的政策引領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建立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改革開放以來,黨全面加強民族工作,不斷開創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局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全黨要牢記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堅持把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作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來,同心同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推動全黨進一步增強做好民族工作的自覺性堅定性。黨中央對民族工作加強戰略謀劃,增強戰略定力,強化目標導向,完善體制機制,細化政策措施,狠抓工作落實。
習近平總書記帶頭弘揚優良作風,多次深入民族地區特別是發展困難較多的地區考察調研,推動民族工作從思想、理論到實踐的一系列新發展,民族工作取得歷史性新成就。
正確的思想引領
中國共產黨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始終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引領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穩步發展。
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深刻闡述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黨制定實施了包括民族區域自治在內的一系列正確的民族政策,推動中華民族實現空前大團結。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提出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要正確處理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誠心誠意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文化。
改革開放之后,鄧小平同志提出要堅持被實踐證明完全正確的黨的民族政策,大力幫助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經濟文化各項事業,依法保障民族區域自治,在實現“四個現代化”進程中不斷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等重大觀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多民族是我國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國發展的一個重要優勢;處理好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是關系祖國統一和邊疆鞏固的大事,是關系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大事,是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大事;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做好民族工作關鍵在黨、關鍵在人等重大觀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了對多民族基本國情的認識,開辟了黨的民族工作思想新境界,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新成果指導民族工作,保證了黨的民族工作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為民族工作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引領力。
科學的制度保障
中國共產黨在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偉大實踐中,逐步建立了一整套中國特色民族工作體制機制,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提供了科學的制度保障。
黨在總結長期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作出了施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偉大創舉,并將其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改革開放以來,黨推動制定了民族區域自治法,為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提供了有力法制保障。
黨領導建立了依法保障民族團結的制度。憲法對民族工作的總方向、總原則和總目標等作出全面規定,為制定實施民族政策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據。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用法律保障民族團結的重大要求?!蛾P于依法治理民族事務促進民族團結的意見》推動民族工作法治建設邁上新臺階。
黨推動建立了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干部制度。從延安時期建立第一所民族學院,到新中國成立后建立中央民族學院等多所民族學院;從革命時期開辦少數民族干部班,到新中國成立后中央黨校開設新疆、西藏民族干部培訓班等,無不體現了黨對堅持和完善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干部制度的不懈努力。
這些制度,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具體體現。
不懈的奮斗精神
為維護民族平等、增進民族團結,新中國成立之初黨中央就派出少數民族訪問團分赴民族地區宣傳黨的民族政策。
黨領導開展了史無前例的民族識別、少數民族社會歷史和語言大調查,弄清了我國的民族構成及少數民族的社會歷史等方面的情況,為制定實施正確的民族政策奠定了基礎。
為確保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務院頒布了《關于處理帶有歧視或侮辱少數民族性質的稱謂、地名、碑碣、匾聯的指示》。黨堅持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不斷走向規范化制度化。
為確保各民族共同繁榮,黨中央始終堅持對民族地區實行特殊的幫扶政策。為盡快縮小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的差距,黨中央采取了對口支援等一系列政策舉措。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幫助民族地區特別是困難較大的地區加快發展,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增強。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凝聚各民族、發展各民族、繁榮各民族。這是一個基本事實,是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應該知曉的道理,也是中華民族大團結的奧秘。
(作者:中央民族干部學院民族干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少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