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要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這一重要論斷,深刻闡明了文化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是我們黨對歷史規律的科學認識,對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對現實要求的自覺把握。
優秀作品必定是時代精神的生動寫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薄耙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任何一個時代的經典文藝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的寫照,都具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和特征?!边@一論斷準確把握文藝與時代的辯證關系,深刻闡明了文藝在展現時代精神、推動時代進步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明確了文藝要反映時代、引領時代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
文學是時代的產物,不可能脫離它所處的時代而產生。即使是反映歷史題材的作品,也有作家所處時代的印記。文學的產生、發展和變化,與當時的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政治狀況、學術風氣以及社會思潮等,都能給文學以深刻的影響,從而決定著或影響著文學的發展變化。文學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演變的。因此,劉勰指出:“時運交移,質文代變?!薄案柚{文理,與世推移?!薄拔淖內竞跏狼椋d廢系乎時序?!卑拙右渍J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是文學發展的一個基本規律。
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火熱的生活永遠是創作的源泉。離開生活,離開實踐,文學創作只能是無水之魚、無本之木,沒有生命力,不可能長久生存下去。偉大的作品永遠來自現實生活。作家要關注時代、感應時代,要用手中的筆去記錄時代、書寫時代,要勇于做時代的代言人。文藝作品歸根結底是現實生活的產物。每一個堅持現實主義文學精神的作家,都要以人類理想生活為目標,要以批判精神、審美立場和人文關懷,觀照當下,昭示未來。不僅要直面現實存在的矛盾、沖突,而且要致力于解決現實中的矛盾、沖突,推動社會進步。
反映時代是文藝工作者的使命。新中國成立70年來,廣大作家始終與國家、民族和時代休戚與共,努力捕捉社會變遷脈搏、記錄時代發展變化、展現國家蓬勃生機、描述生活萬千氣象,奉獻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握時代脈搏,承擔時代使命,聆聽時代聲音,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切文藝創作的總前提和總開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p>
《決定》明確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完善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導激勵機制,推出更多群眾喜愛的文化精品?!薄敖⒔∪焉鐣б娣旁谑孜?、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切實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不斷創作出經得起實踐、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優秀作品,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決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要落實到創作實踐中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遠同人民在一起,藝術之樹才能常青?!鄙钊肷?、扎根人民,是文學創作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在這方面,不少前輩作家為我們做出了典范。著名作家柳青辭職當農民的故事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為了創作《創業史》,他放棄城里優越的生活,來到貧瘠荒涼的皇甫村安家落戶當農民,長達14年,直到生命終點。他與農民群眾真正融為一體,把自己全部的稿費都拿出來給農民買稻種,而自己卻過著清貧的生活。病重期間,他在談到創作《創業史》的動力來源時透露,毛主席在接見時鼓勵他:“走集體所有制的合作化的道路是我們的基本國策。你一定要為人民寫好它?!绷嗾f:“毛主席的話成為我寫好《創業史》的動力?!薄拔覀兾乃嚬ぷ髡咭欢ㄒ獮槿嗣駥懞脮??!毙聲r代的作家要弘揚柳青精神,自覺地做到扎根人民、心系人民,為人民寫作、為人民寫好書。
創作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優秀作品
對一個作家來說,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只有靜下心來、精益求精從事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認可。沒有優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熱鬧、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觸及人的靈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鳴的。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古往今來,文藝巨制無不是厚積薄發的結晶,文藝魅力無不是內在充實的顯現。凡是傳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篤定恒心、傾注心血的作品。文藝創作是艱苦的創造性勞動,來不得半點虛假,更沒有任何捷徑可走。那些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文藝精品,都是遠離浮躁、不求功利得來的,都是嘔心瀝血鑄就的。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是創作精品力作的前提和基礎,是文藝工作者提高能力水平的必然要求。應不斷增強腳力,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深入群眾,找到精品創作的“源頭活水”;不斷增強眼力,真切感知豐富生活的細節脈動,細致描摹世間萬象的人生百態;不斷增強腦力,強化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始終堅持正確方向、保持清醒堅定,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以優秀的文藝作品擔負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不斷增強筆力,切實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創作的生命線,把精品意識落實到文藝創作的每一個環節,努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創新是文藝的生命。當前,文學精品還不夠多,文學創作中同質化現象、跟風現象比較嚴重,與創新能力不足有很大關系。廣大作家應發揚創新精神、鍛造創新本領、增強創新能力,大膽探索,銳意進取,在提高原創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題材、內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動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相輝映,讓作品更加精彩紛呈、引人入勝。應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作為追求,讓目光再廣大一些、再深遠一些,向著人類最先進的方面注目,向著人類精神世界的最深處探尋,同時直面當下中國人民的生存現實,創造出豐富多樣的中國故事、中國形象、中國旋律,為世界貢獻特殊的聲響和色彩、展現特殊的詩情和意境。
做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要塑造人心,創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養德和修藝是分不開的。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
廣大作家要遵循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牢記文化責任和社會擔當,正確把握藝術個性和社會道德的關系,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嚴肅認真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要做到“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要“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要“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要珍惜自己的社會形象,在市場經濟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穩得住心神,不為一時之利而動搖、不為一時之譽而急躁,不當市場的奴隸,敢于向炫富競奢的浮夸說“不”。要以深厚的文化修養、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質兼美的作品贏得尊重,成為先進文化的踐行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
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藝作為一生的功課,把德藝雙馨作為畢生的追求,在攀登新時代文藝高峰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藝術理想。要自覺加強自身的修養,自覺鑄造完美的人格。通過學習、磨練、涵養和陶冶,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塑造,實現自我提升、自我完善。應該具備比一般人更清澈深邃的目光,更豐富純凈的心靈,更博雅深厚的修養,更優美高尚的情操。這樣,才能夠沉下心來,不受外界的誘惑和干擾,才能夠寫出有境界的、撼人心靈的作品來。
《決定》強調:“加強文藝創作引導,完善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工作機制。”加強文藝創作引導,最重要的是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這是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的根本保證。為此,應深化改革,重心向下,延伸工作手臂,服務基層作者,運用符合文藝規律的方式領導文藝事業,充分發揚學術民主和藝術民主,保護好文藝工作者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和改進文藝理論和評論工作,褒優貶劣,激濁揚清,更加有效地引導創作、推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努力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動引導、工作上創造條件、生活上關心照顧,多為文藝工作者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營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的良好環境。
(作者: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
責任編輯:張少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