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創新和優勢

2020年01月10日 20:28:00
來源: 《紅旗文稿》2020/1 作者: 洪銀興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升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我們黨的重大理論創新。這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經過40多年改革實踐的檢驗已經基本定型。未來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從而使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由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的。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鄙鐣髁x基本經濟制度充分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制度優勢

  我國的經濟改革從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發展個體私營經濟開始,到引進外資,國有經濟有進有退的戰略性調整,直至明確混合所有制是基本經濟制度的實現形式,形成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實踐證明,包括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內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對發展社會生產力有顯著的制度優勢。

  適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形式動員了一切發展生產力的資源和活力。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能夠創造中國奇跡,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作出了重大貢獻。發展民營經濟充分動員了民間資本,現在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

  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存在促進了不同所有制之間的競爭。尤其是促使公有制經濟在競爭中改革自身的體制、有進有退,完善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國有企業普遍虧損的現象得到了逆轉。公有制經濟的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和抗風險能力得到大大增強。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分別在各自見長的領域發揮獨特的制度優勢。非公有制經濟主要在競爭性領域,追求利潤目標,公有制經濟主要在公益性和自然壟斷性領域,在公益性和公平性方面的目標更為明顯。

  混合所有制成為基本經濟制度的基本實現形式,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在同一個企業內共同發展。國有制企業可以在產權交易中吸引非國有資本進入做強做優做大。非公有資本可以參股控股國有企業。這就為各類企業增強活力提供資本動力。

  在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礎上推進現代產權制度建設。理論和實踐都證明,財產權利的激勵是更為重要的激勵。產權激勵是市場經濟最強大的動力源,對企業來說,最致命的風險是產權喪失,最重要的收益是財產增值。產權的界定、配置和流轉具有更強更有效的激勵。把人們經濟活動的努力和財產權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是穩定持久的激勵。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優勢

  針對原有的平均主義大鍋飯的收入分配體制,我國的分配體制改革先是明確堅持按勞分配,后來明確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收入分配,從而形成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其發展生產力的制度優勢在三個方面:一是在勞動還是謀生手段條件下,堅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動者不得食,提高了勞動效率。二是在各種生產要素屬于不同的所有者的條件下,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可充分動員和激勵屬于不同要素所有者的要素投入,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三是要素報酬不只是取決于各種要素的投入,還取決于要素的貢獻,以及各種要素市場的供求,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又進一步明確由市場評價各種要素的貢獻,按貢獻決定要素報酬。這種分配機制既促進了企業對要素的有效組合,提高了全要素生產率,又促進了貢獻大的優質要素的供給,尤其是明確知識、技術和數據的貢獻及相應的報酬推動了創新及創新成果的應用?;谶@種分配制度,一切創造財富的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的活力競相迸發,充分釋放了發展經濟的潛力。

  在勞動、資本、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參與的收入分配制度中,所謂按勞分配的“勞”,不只是指生產一線的直接勞動者的勞動,還有技術、知識、管理、數據的勞動,這些勞動屬于復雜勞動。只有復雜勞動的報酬得到體現,連同生產一線的勞動者的報酬加起來能夠體現按勞分配為主體。

  在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中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制度優勢,不只是提高勞動效率,還是在要素報酬的分配結構中增加一線勞動者勞動收入,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證。在各種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的結構中,一線勞動者收入占比下降是不可避免的。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要求提出增加一線勞動者的勞動報酬,鼓勵勤勞致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其路徑不是否認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而是要靠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制度安排。根據馬克思的表述,在社會主義社會實行按勞分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這個階段,勞動還是謀生的手段。作為謀生手段,勞動報酬的增長就不只是限于勞動者的勞動貢獻,還應該包含體現謀生要求的內容。謀生的范圍就是必要勞動的范圍。隨著社會的進步、文化的發展,勞動者的必要勞動范圍也應擴大,相應的勞動報酬就有增長的趨勢。為此需要著力提高一線勞動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一是在初次分配階段就要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系,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為此需要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實現勞動報酬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同步增長。二是在再分配階段更要講公平,健全稅收、社會保障和轉移支付等再分配機制以防止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擴大。三是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建立先富幫后富的機制。針對一線勞動者在各種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中的弱勢地位,需要通過人力資本投資(公平教育)和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等途徑增加直接勞動者的非直接勞動要素供給,使直接勞動者的收入隨著他擁有更多的非直接勞動的生產要素(技術、知識和管理)而提高。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制度優勢

  我國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制度,所謂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指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配置資源,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是:生產什么取決于消費者的貨幣選票;怎樣生產取決于生產者之間的競爭;為誰生產取決于生產要素市場的供求,取決于由要素市場供求決定的要素價格。市場配置資源之所以是最有效率的,就因為它有兩大功能:一是市場的優勝劣汰的選擇機制,二是市場的獎懲分明的激勵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說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時指出:“優化現有生產要素配置和組合,提高生產要素利用水平,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不斷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边@里講的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和組合就是指的資本、技術、管理、勞動、土地等要素在部門、企業中的組合。在市場經濟中所有這些推動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要素都要靠市場機制作用。因此要素的市場化配置,不僅涉及市場決定資源流到哪里(部門、企業)去,還涉及市場決定各種要素(資源)的組合。各種要素在企業中、在行業中集合,是以各種要素市場上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價格為導向的。其機制是各種生產要素的價格由各自市場的供求決定,生產要素價格的比例又反過來調節對各種生產要素的供給和需求,因此形成最有效率的要素組合。其效果是:各種生產要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從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制度同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有機結合的方式就是在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其制度優勢不只是一般市場經濟理論所講的在克服兩極分化、外部性和宏觀失衡等方面的市場失靈,還體現社會主義的制度要求,顯示社會主義優越性。一是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國家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跨地區建設項目可以在制度上舉全國之力得以完成。二是雖然我國發展市場經濟起步晚,但依靠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建設市場,市場經濟水平會更高,包括建設高標準的完善的市場體系、完善的公平競爭制度,規范的競爭秩序,以公平為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宏觀調控有度,基于有度的宏觀調控,宏觀調控的著力點在科學的宏觀調控方式,能夠有效調控市場,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四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和新發展理念推進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協調好宏觀、區域、城鄉的平衡。所有這些都體現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不僅明確上述三方面制度構成的基本經濟制度,也明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有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制度優勢,又彰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制度優勢,必將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制度保證。要充分發揮這些制度優勢,一方面,基本經濟制度方面的創新和改革不能停步,尤其是基本經濟制度的三個方面是有機的整體,深化改革和完善要兼顧整體性和系統性。另一方面,需要根據基本經濟制度特征和要求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從而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來充分發揮基本經濟制度的制度優勢。

 ?。ㄗ髡撸耗暇┐髮W原黨委書記,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高天鼎

標簽 -
網站編輯 - 王慧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