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黃河十八彎。過了河南蘭考這道彎,不遠處就是三義寨引黃渠首閘。一大早,機電運行操作人員孫建兵就爬上二樓機房,檢查啟閉機是否正常運轉、與大閘相連的鋼絲繩有沒有出現松動。透過腳下的一方玻璃小窗,孫建兵看到,滾滾河水如同躍動的黃色巨龍,奔涌著越過閘門,闖關奪隘,一往無前。
今年43歲的孫建兵,已經在閘邊守了22年。用他的話來說,這座比他年紀大得多的大閘和它背后的引黃工程,“改變了豫東平原的面貌”。
大江大河,關乎國計民生。曾飽受黃河數改其道之苦,又在黃河水滋養下迎來新生的蘭考人民深有體會。新中國成立后,歷史將治黃重任交到中國共產黨人手中,毛澤東同志在河南發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號召,黃河沿岸廣大干部群眾寬河固堤、開辟蓄滯洪區、引黃灌溉,興建了系列水利工程。始建于1958年的三義寨灌區,拉開了蘭考等多個縣市引黃興利的序幕,既給莊稼解了渴,又利用黃河淤泥改善耕地土質,走出了一條“發展引黃灌溉、造福兩岸人民”的道路,在中原大地上改寫了“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歷史。
進入新時代,面對“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這張新考卷,習近平總書記回望歷史,向負責治黃的同志們談及不渝的初衷: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如今我們接著做起來了”。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滿懷對母親河的赤子之情,踏遍黃河上中下游9省區,一路調研思索、一路解題定調,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擘畫藍圖。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河蘭考東壩頭段,了解黃河防汛和灘區群眾生產生活情況。這一年,三義寨引黃渠首閘正式啟用改建后的新閘,設計流量141立方米每秒,灌區范圍涉及9個縣(區)。為加強黃河水資源管控,灌區各縣(區)根據用水需求科學制定用水計劃,每月底前上報河南黃河河務局批準執行。
“有多少湯泡多少饃”,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指引下,“量水而行”成為深入人心的共識。
眼下正值秋收時期,孫建兵面前的開度儀顯示,大閘啟閉機的開度為1.01米?!耙郧袄祥l只有三個按鈕,大閘升降多少主要憑經驗和感覺。而新閘采用了高科技計量設施,能夠精確計算水量,為適時、適量、有效調度和分配黃河水資源提供數據支撐?!睂O建兵說。
河南省水利廳有關負責同志介紹,全省現有引黃大中型灌區56處,設計灌溉面積1840.58萬畝。2019年以來,省水利廳謀劃實施26處引黃灌區節水改造和現代化改造,新增恢復灌溉面積40萬畝,改善灌溉面積235萬畝,新增糧食產能近3億斤。
千里江河,萬畝山川。創作好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構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需要有萬里在胸的思維和眼光。站在謀全局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精準謀劃沿黃各省區發展定位:生態功能重要的地區,要“保護生態,涵養水源,創造更多生態產品”;區域中心城市等經濟發展條件好的地區,“要集約發展,提高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
而對糧食主產區,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發展現代農業,把農產品質量提上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農業要發展,水是重中之重。位于蘭考縣最東端、引黃灌溉水系最末端的許河鄉,地勢南高北低中間洼,井水含堿量極高,素有“苦水區”之稱。73歲的楊橋村村民蔡普青打記事起就覺得,莊稼收成只能“看天吃飯”:“旱的時候,沒水澆地,發愁;澇的時候,一天下的雨七天都排不出去,更發愁?!?/p>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黨的二十大以來,借修建蘭太高速之機,由上下水庫、連接渠、配套水閘站組成的苦水區治理項目開工建設,為許河百姓留住了盼了半個多世紀的黃河水?!八从商m考干渠引黃供給,不但能在黃河調水調沙期間儲蓄河水,還可以在每年的汛期收集雨水。”許河鄉副鄉長張涵告訴記者,上下水庫能夠滿足周圍2萬余畝耕地每年的灌溉需求,配合鹽堿地改良項目,每畝地糧食產量可從500斤增產至1200斤。
今年5月,苦水區治理項目下水庫全面蓄水,大小溝渠周邊布滿了群眾鋪設的水管,蔡普青也從家里翻出積了灰的抽水泵:“這是最大的好事,在家門口就能用上黃河水,旱澇保收,心里踏實。”蔡普青和妻子一共種了五六畝地,他說,水庫對上半年的玉米播種起到了大作用,“接下來,還要為種植小麥做打算”。
小麥,在我國北方的糧食作物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但在河南,有個地方獨樹一幟——新鄉市下轄的原陽縣,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成為全國優質水稻生產基地,這里出產的大米品質優良,“黃金晴”等特色品種更是享譽全國。
行走在田間小道上,菜吳村黨支部書記吳振邦捻開一粒正處于灌漿期的稻米,只見米質晶瑩剔透,近聞稻香沁人?!八酒焚|好,離不開黃河水的澆灌?!眳钦癜罡嬖V記者,黃河水不像井水那么涼,而且帶有大量礦物質,營養成分很高,灌溉出的大米松軟可口,兼具南方稻的糯香和北方稻的筋道。
出生于1972年的吳振邦,在黃河邊上長大,自認“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后原陽農業的大半發展歷程”:“我兩三歲時,原陽還是名副其實的鹽堿地,‘冬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到了十幾二十歲時,通過引來黃河水,土地的堿性去了不少,但收稻時地里都是淤泥,輪式收割機和牲畜根本進不去,只能靠人進去用肩扛扁擔,一次擔個十捆八捆,一個多月都收不完?!?/p>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河道治理工作的逐步推進和農機工業的發展,人工收割已經成為歷史?!敖┠晖七M高標準農田建設,變化更大,現在噴灑農藥都是靠無人機,智能設備24小時‘站崗巡邏’。種業技術也不斷進步,‘黃金晴’等知名品種一直在提純復壯,今年我們合作社還試種了一百多畝新品種‘新科稻粒粒香’,隔著老遠都能聞到香味?!眳钦癜钫f。
中原熟,天下足。對河南,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叮囑:“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p>
為進一步護好大國糧倉,2022年以來,河南在已經建成8500多萬畝高標準農田的基礎上,按照建設標準化、裝備現代化、應用智能化、經營規?;?、管理規范化、環境生態化“六化”要求,在黃淮海平原和南陽盆地的14個產糧大市集中連片建設一批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同時,啟動建設總規劃面積1476平方千米的“中原農谷”,打造國家種業科技創新中心、現代糧食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農業對外合作交流中心“四大中心”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智慧(數字)農業示范區“兩個示范區”。
位于新鄉的平原示范區是“中原農谷”的核心區,在這里,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設工作正在加速推進?!耙巹澖ㄔO4個高標準農田展示區,分別是原武黃河稻米片區、師寨毛遂文化片區、祝樓科技育種片區、橋北生態觀光片區,分區域、分類別展示‘中原農谷’核心區農業發展成果?!逼皆痉秴^農業農村局現代農業科科長鄭曉凡告訴記者。
數據顯示,2023年,河南糧食總產量1324.9億斤,連續7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大面積糧食單產提升行動,河南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的能力更強,信心更足。
大河浩蕩,奔涌向前,一如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一如不可逆轉的復興偉業。
“毫不放松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農業。”9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沿黃省區干部群眾指明接續奮斗的方向。
黃河之水天上來。歷經160萬年的滄桑巨變,見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黃70余年的光輝歷程,在新的歷史起點,這支積聚了萬壑歸流洪荒偉力的巨筆,還將繼續在中華大地上描繪歲稔年豐、穰穰滿家的富足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