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長城故事變得“可看可閱可聽”

——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黨委積極開展長城保護傳承利用工作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記者 殷澤昊 彭景暉 董城 2024-06-28 15:14:39

   沿著北京市延慶區大莊科段長城前行,可以看到明代長城的建筑遺存靜臥于蜿蜒的山脊之上。

   按照傳統維修建筑的方法,眼前塌落的土、碎石、碎磚會被當作廢棄材料清理掉。但長城不僅是建筑形態的遺產,更多的是遺址形態的遺產。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黨委把“建筑遺產價值保護”看得很重。

   2020年,北京建筑大學與北京市文物局聯合成立北京長城文化研究院。依托這個平臺,學院黨委發揮組織力量、團隊優勢,積極開展長城保護傳承利用工作。

   2021年,北京啟動長城保護研究性修繕項目,延慶大莊科段長城成為首批試點之一。在學院黨委的帶領下,學院的長城修繕保護團隊承擔了這一項目的主要工作。“這需要多學科領域的協作攻關?!北本┙ㄖ髮W黨委書記鄭宇介紹,項目團隊集聚了多個學科研究領域的黨員,除了遺產保護專業,還包括結構、材料、植物、水環境、測繪、數字化等不同學科,同時也吸納了校外考古專業、數字信息專業的團隊。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黨委書記何立新說:“多學科的引入,是遺產修繕保護理念的進步,我們考慮到了很多以往在長城修繕工作中被忽略的問題。”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潘劍彬是團隊中長城遺址頂面植物研究課題組的負責人。他回憶,項目起步之前,大家已經看到了任務的復雜性——有的植物根系已經扎到了墻頂和外皮銜接的地方,如果繼續生長,會破壞墻體;但有些植物根系長在墻柱里,一旦清理,殘墻會坍塌。

   植被的處理要考慮長城整體風貌的保護,于是,潘劍彬與課題組在對大莊科長城頂面植物的調查基礎上,提出了一種適用于北京磚石質長城遺址頂面的保護方法:通過設置保護層、阻根層和犧牲層,在頂面回填土壤,并種上適宜在這里生長的植物,形成“軟蓋層”,最終實現遺址頂面保護。

   在學院黨委帶領下,團隊從不同學科的角度獲得新發現,使長城修繕保護工作不斷完善。結構學科課題組采用無損檢測技術,測試長城建材強度,提出了相關加固措施建議;材料學科課題組采集灰漿開展實驗,發現大莊科長城所用灰漿全部為純氣硬性石灰灰漿,這為修復材料的選用提供了依據。

   “當年,長城資源調查時可沒有這么好的團隊和條件?!苯ㄖc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北京長城文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湯羽揚2005年開始接觸長城保護工作,“快20年了,我們的團隊一直堅持守護長城的事業,靠的就是和長城一樣屹立不倒的鉆研精神。”

   北京長城文化研究院推進現代數字科學技術的引入,為長城保護事業注入了科技動力。目前,團隊創新利用北斗衛星定位、加速度計振動監測以及氣象監測等多種技術手段,借助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全周期數字化跟蹤記錄和修繕過程全程記錄,構建了長城形變監測技術體系;利用航拍監測技術自主識別長城坍塌、缺失等殘損情況,完成了密云區和延慶區352公里長城資源的航拍及7萬多張圖片數據整理分析工作。隨著北京市域520.77公里長城資源全部數據的獲取,團隊將研究建成一套智慧化北京長城保護預警系統。

   技術日新月異,但保護長城的心始終如初。多少年來,學院黨委把講好長城文化的故事當作自己的使命。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穆鈞介紹,學院組建師生團隊進駐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和懷柔區渤海鎮慕田峪村、密云區古北口鎮等地開展實地訪談調研,傾心編纂了長城專業志書《中國長城志·建筑卷》,努力讓北京長城故事變得“可看可閱可聽”。

   目前,學院黨委正在積極推動長城保護工作和當地鄉村振興工作相結合,在密云長城沿線開展中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區的工作。團隊將深入挖掘長城文化,梳理相關文旅資源,幫助當地村落將長城資源稟賦轉化為發展優勢。

   “作為基層黨組織,學院黨委將繼續深化長城保護修復、長城文化研究等學科的建設,堅決服務國家和首都重大需求,為新時代首都發展、教育強國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焙瘟⑿聦Υ顺錆M信心。

標簽 -
網站編輯 - 王慧 張盼 審核 - 王兆斌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170146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