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黨建“源頭活水” 澆灌出脫貧攻堅“滿樹繁花”

2019年10月22日 14:35:01
來源: 青海日報 作者: 洪玉杰

  脫貧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這是黨中央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順應億萬群眾的期盼。

  在世界第三級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核心區,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因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加之自然條件嚴酷、基礎設施薄弱、后續產業滯后、生活成本高等原因,“脫貧摘帽”的目標一直是難啃的“硬骨頭”。

  夯實黨組織基礎,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資源優勢,曲麻萊縣在極地江源開創了以生態畜牧業為基礎、以易地搬遷為抓手、以技能培訓為骨干、以對口幫扶為輔助的精準脫貧體系,探索實踐了一條抓黨建促脫貧的成功路子,一幅黨建促脫貧、黨建促發展的生動畫卷徐徐展開。

  一個班子一面旗

  脫貧攻堅有生氣

  地處三江之源、黃河之巔的曲麻萊縣歷來是文人墨客筆下遙遠而神秘的天上之境。然而,越是美麗的地方,貧困就越容易被人們忽略。

  集民族地區、高原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所有困難與特點,2018年底經國務院扶貧辦確認,曲麻萊縣建檔立卡戶總戶數為3365戶11328人。

  面對單一、薄弱、滯后的發展格局,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這不僅是擺在曲麻萊縣面前亟待解決的一個難題,也成為檢驗扶貧干部能力的標尺。

  葉格鄉龍麻村曾是遠近聞名的深度貧困村,村黨支部是全縣典型的后進黨支部。恰逢脫貧攻堅的關鍵時間點,村黨支部因地制宜實施“黨建+”工作模式,配齊配強支部書記,通過上級點、群眾提、自己解剖等方式,廣納民智,持續開展整頓,理清發展思路,黨的建設和生產生活互促共進。

  經過兩年努力,支部形成了“群眾向黨員看,黨員向先進看,徹底摒棄等靠要的思想,人人為脫貧,大家共同脫貧”的趕超風氣,在2017年實現“脫貧摘帽”。龍麻村黨支部也因此摘掉了軟弱渙散黨組織的帽子,逐步成長為曲麻萊縣先進黨支部。

  黨員干部多操心多跑腿,群眾鼓起了腰包笑咧了嘴。截至目前,全縣共有95名像扎巴一樣的扶貧“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他們用信念堅守著脫貧攻堅這項”國字號“偉大工程,“用貧困老百姓的笑顏兌現著“共奔小康”的錚錚誓言。

  “黨小組+”模式

  合作社富了牧民“腰包”

  畜牧是大產業,生態是大概念,畜牧業生態化關系著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安全。

  “生態脆弱與生態優先保護交織并存,不遺余力推進牧業轉型發展,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有效促進畜牧業規?;?、集約化、生態化發展?!边@是曲麻萊縣的發展思路。

  依托各村區位特點和資源優勢,把合作經營發展落到實處,通過創辦專業性強、符合當地發展的牧民專業合作社,提升牧區經濟發展的綜合實力。約改鎮格青村合作社就是其中一例。

  格青村合作社采用勞動力入股的方式,讓有放牧經驗的牧民專職從事牧業生產,剩余人員外出務工。同時,村民以草場入股,合作社將草場合理劃分,分片科學放牧,統一抗災保畜和疫苗防治,統一生產經營銷售畜產品。

  這種靈活方式不僅解決了大家伙兒收入低的問題,而且大大提高了畜牧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形成了權責利共擔的現代畜牧業管理體系。有了合作社,大大解放了勞動力,形成了老人養老、孩子上學、年輕勞動力逐步向第三產業轉移的生產生活格局。

  黨建引導、整合項目、集中力量,群策群力發展的創新方法使生態畜牧業發展煥發出勃勃生機,在曲麻萊縣生態畜牧業發展的道路上,經歷了傳統畜牧業“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創新草原生態保護、建立農牧業經營主體、探索集約化草地生態畜牧業、草畜聯動、多元服務產業,還專門成立了曲麻萊縣草地生態畜牧業促進協會……

  緊緊圍繞牧民最關心、最現實、最持續化的利益生計問題,這種“黨小組+合作社”黨建促發展模式,不斷引領著廣大牧戶走上了致富路。目前,曲麻萊縣65個合作社,正在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創新作為為老百姓帶來經濟紅利和社會福利,鼎力相助環境保護。

  “輸血”改“造血”

  脫貧要持續要徹底

  一技在手,豐衣足食。

  本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工作思路和“治病先治根”的工作原則,2015年曲麻萊縣通過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建立了全省規模最大、設施最全、建檔立卡戶最易接受的牧民城鎮化轉型發展服務培訓基地。

  “我不僅學到了技術,開了這個店,而且每個月至少有3500元的收入,家里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苯涍^“一對一、面對面、手把手”技能傳授,來自麻多鄉郭洋村的文扎已經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店鋪,過上了幸福奔小康的日子。

  結合曲麻萊縣情,他們有針對性地開設烹飪、汽修、縫紉、民族服裝加工等實用性技術培訓班,聘請專業技術人員指導。截至目前,曲麻萊縣技能培訓基地已培訓2172人,已完成培訓并結業1640人,在曲麻萊、玉樹、拉薩等地創業114人,人均月收入4500元左右,遷居縣城的精準扶貧易地搬遷戶有一技之長,越來越多的貧困人口走進了春天,看到了希望。

  巴干鄉的麻秀村是省定貧困村,當年全村牧民純收入不到2000元,因為沒有可持續收入,僅僅依靠牛羊無法產生再收益,村“兩委”舉步維堅。自全國上下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麻秀村緊緊依靠政策,千方百計謀出路。從最初的州幫扶單位幫扶資金50萬元,到麻秀村加油站正式投產運行,同年實現經濟效益15萬元左右;2017年,麻秀村運輸公司正式運營,擁有從玉樹州至曲麻萊縣、曲麻萊縣至格爾木市兩條運輸線路及中型客車兩輛,實現年效益15萬元;2018年,麻秀村賓館在縣鄉兩級的大力支持下正式投產,同年底產生效益10余萬……

  如今,越來越多的“麻秀號”正如雨后春筍、蓬勃厚發,村集體經濟蒸蒸日上,每年每戶都有分紅,村民的社會保險由村統一集體上繳,村民腰包鼓起來了,村容村貌整潔起來了,每個人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基礎實,才會行得穩;動力足,方能走得遠。

  以黨建“源頭活水”澆灌出脫貧攻堅“滿樹繁花”,黨建與民意深深凝聚,同頻共振,激發出向貧困宣戰的強大合力。正如曲麻萊縣委書記董晉林所言,“曲麻萊的發展遠不止當前,乘著‘鄉村振興’這充滿希望和機遇的列車,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個昔日的貧困縣定會以嶄新的面貌和驚人的生命力呈現于世人之前。”

標簽 - 曲麻萊縣,黨建,腰包,生態畜牧業,滿樹繁花
網站編輯 - 張盼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