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頭書寫真情大愛

——《求是》雜志社定點幫扶雜多縣綜述

2019年02月26日 16:03:07
來源: 青海日報 作者: 洪玉杰 孫海玲

  20年風雨兼程,20年一路相伴,20年始終如一。

  自1998年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發生特大雪災后,《求是》雜志社便開始了對雜多縣的定點幫扶工作。尤其是從2015年8月開始,《求是》雜志社做出了一個創新的幫扶舉措——組織雜多學生到北京參加“三熱愛”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一顆顆“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種子,迅速播撒到了玉樹草原?;诖耍叭裏釔邸被顒舆B續起航四年,共有186名中小學生接受了“三熱愛”教育。

  186個孩子,186顆純真的心靈,186顆希望的火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86個孩子背后是186個家庭、是千千萬萬藏區的兄弟姐妹。隨著“三熱愛”的種子撒向廣袤藏區,一朵朵雪域高原上最美的“格?;ā辈粩鄥R聚起愛的大能量。而這些,只是《求是》雜志社幫扶雜多縣的一個縮影;只是玉樹教育發展迎來春天的一個縮影;只是大愛匯聚三江之源的一個縮影。

  堅如磐石的信念:

  一次北京行,一生祖國情

  時代在變,扶貧工作的重點和方式也要因勢而變。自1998年《求是》雜志社與雜多縣結成幫扶對子,開展定點幫扶工作以來,求是人一直在認真思考、不斷探索:如何落實好中央的戰略部署,走出一條符合雜多實際的精準扶貧之路?找到推動藏區扶貧工作的長久之策?

  治窮必先治愚,扶貧重在扶智。致力于藏區教育事業普及和發展的《求是》雜志社高度重視扶貧幫扶工作,經過連續多年的不懈努力和積極探索,深知給多少錢、送多少物只是“輸血”,而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讓雜多的孩子們走出牧區來到首都北京,親身感受偉大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把“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記于心,踐于行,“三熱愛”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應運而生。

  第一次離開家鄉,第一次來到省會西寧,第一次前往北京……一張張興奮的臉龐,洋溢著喜悅的笑容,一顆顆激動的心,澎湃著憧憬和希望。

  每一次參觀學習,都是一堂生動的主題教育;每一次交流活動,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三熱愛”主題教育活動,對來自藏區的186個孩子來說,就是一趟心靈的旅程,

  他們看到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社會主義祖國的現代化成就。旅程雖然短暫,但收獲卻會令他們銘記一輩子。

  血濃于水的情懷:

  扶貧先扶智 治貧先治愚

  物資援助只能解決眼前問題,而大力發展基礎教育,全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質才是脫貧的根本。扶貧首先要扶教育,近年來,在認真總結扶貧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幫扶單位逐步把幫扶重點放在了幫助發展全玉樹州的基礎教育上。

  如今,不僅僅是雜多,整個玉樹的教育事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通過優化教育資源布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教育改革發展,教育辦學條件得到不斷改善,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數據顯示,雜多全縣小學階段入學率達98%,青壯年非文盲率達到98%,《求是》雜志社的“愛心”化成了寬敞明亮的教室、干凈整潔的宿舍和食堂、新鋪設的塑膠跑道以及信息化全覆蓋。

  數據顯示,三年來,玉樹州級自籌資金1.2億元,用于建設18所學前教育新建項目和66所幼兒園附屬設施項目,國家投資近1.8億元建設87所幼兒園,附屬設施66所。通過不斷加大政府購買學前教育服務力度,三年累計投入購買崗位資金7088.58萬元(其中省級1812.3萬元,州級1761.9萬元,市縣級配套3514.38萬元),購買崗位從2015年的60個增加到2017年的1415個。本地的教育資源缺乏,加大異地辦學對玉樹教育發展“減負”,從2015年起制定了玉樹異地辦學“千人計劃”,目前全州共有4333名在異地高中就讀(其中普高3655人,中職678人),占全州高中生源的30%,占全省異地高中學生總數的63%。

  這其中凝聚了玉樹無數人在思想觀念認識、教育教學水平提升方面的心血。更加凝聚了類似“三熱愛”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成功舉辦所產生的效應,一股學習上“趕比超”的風氣風靡玉樹。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要將民族教育事業發展作為玉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作為最迫切的民生工程來抓。如同參加“三熱愛”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的186朵“格桑花”一樣,每一個人都會由衷地感嘆,共產黨就像草原上的太陽、祖國是各族人民的大家庭、社會主義是我們幸福生活的源泉。

  “愚公移山”的堅守:

  只為辦好群眾滿意的教育

  讓每個困難家庭學生上得起學,是民生之本,也是實現教育公平和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基石。雖然受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緩慢等因素影響,但在《求是》雜志社的幫扶下,雜多緊緊圍繞把教育作為先導性、全局性和基礎性的工作長遠規劃、高位推動、優先發展,在教育管理、投入機制、政策傾斜等方面進行了多層次、多角度的改革嘗試,教育發展邁出有力步伐。

  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條件顯著改善、教師隊伍素質穩步提升、學校民族團結教育廣泛開展、雙語教育積極穩步推進、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這些民族教育改革發展的關鍵詞似乎仍無法充分詮釋雜多發展教育的艱辛、奮進與成就。

  就在去年7月20日,由《求是》雜志社牽頭,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簽約向雜多縣政府捐贈乙肝疫苗7.5萬支和冷藏車,價值合計270萬元。這將全面覆蓋雜多當地3歲至15歲兒童和16歲至45歲成人重點補充免疫人群,為當地數萬名藏族同胞帶去健康保障。

  面對異常艱巨的扶貧攻堅任務,僅靠政府財政專項“只身突圍”,僅憑扶貧部門“單兵沖鋒”顯然不夠,“獨角戲”亟待變為多聲部“大合唱”,“全民皆兵”方能攻城拔寨。而《求是》雜志社的幫扶無疑增強了雜多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后勁。

  當“三熱愛”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成為社會各界幫扶青海的典范,這一次次傾注愛、收獲愛的感恩之旅、求知之旅、立志之旅的背后,我們驚奇地發現,和瀾滄江源這些不變的絕美風景、歷史性的跨越發展相比,更加值得回味和思考的是——雜多的人在變,確切地說是思想觀念在變。

  “三熱愛”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的連續舉辦,在雜多縣教育系統和學生中自覺形成了一股“趕比超”的學習風氣,即學習要趕上去年去過北京的學生,成績要超過去過北京的學生,整體要超過去年去過北京的學生。久久為功,水滴石穿。有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加入到幫扶雜多的這支隊伍當中,“三熱愛”就是這支隊伍中傳承好紅色基因的“接力棒”!

標簽 - 求是,三熱愛,大愛,雜多縣,藏區
網站編輯 - 張芯蕊
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观看视频